人物經歷
1980.09--1984.06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4.09--1987.06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工程與防護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7.12--1993.07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工程與防護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
1987.07--1993.07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93.08--1993.09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3.10--1995.08中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
1995.09--1996.10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6.11--2005.09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7.11--1998.05英國威爾斯大學卡迪夫學院土木工程系,高級訪問學者。
2000年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
2000.09-2003.08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室主任。
2003.07-2004.09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
2004年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2010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二級)、副所長。
2012年北京工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震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地震學會強震動觀測技術與套用工作委員會,主任。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土動力學分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
涉及地震工程學、岩土工程學、計算力學及波動理論學等學科,主要從事地震小區劃與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理論方法、城市及工程震害預測方法與減災對策、強震動觀測台網建設和強地面運動觀測與數據分析、土體動力本構關係、地震波動的數值模擬方法、結構動力反應分析方法、生命線系統地震可靠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全國地震區劃圖》編委會,副主編;《國際地震動態》編委會主編;《震災防禦技術》編委會副主編;《套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地震學報》、《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世界地震工程》、《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地震研究》、《西北地震學報 》等學術期刊的編委會委員。
南京工業大學特聘教授,領銜的創新團隊“工程抗震減災設計地震動研究創新團隊 ” 入選2013年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主持了十多項重要的科研課題,負責了近百項重要與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項目。主持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財政部重大科研計畫項目、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資金項目、博士後基金、中國地震局"八五"、"九五"重點項目課題和"十五"重點項目及地震科學聯合基金等。現為國家“十五”重大建設項目“國家數字強震台網建設”(2002-2008)首席專家;重大建設項目“金沙江下游梯級水電站水庫地震監測系統建設與運行”(2005-2022)總經理和總工程師。
博士後報告
⒈ 2003:高速公路橋樑結構體系可靠度評估。
⒉ 2005:樁—網新工法加固軟土路基理論與技術。
⒊ 2006:昆黃運動與中國現代構造體系的形成。
博士畢業論文
⒈ 1999:地震斷層作用下埋地管線反應分析方法的研究。
⒉ 2002:電瓷型高壓電氣設備體系抗震性能分析。
⒊ 2004:斷層錯動引發基岩上覆土層破裂及其對埋地管線的影響研究。
⒋ 2006:橋樑減震半主動控制研究。
⒌ 2006:地震災害與心理傷害的相關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
碩士畢業論文
⒈ 2000:場地土層條件對地震動特性影響分析。
⒉ 2002:液化土層地震動分析方法及套用。
⒊ 2002:場地土層地震反應特徵研究。
⒋ 2003:基於集集地震記錄的近斷層地震動特性分析。
⒌ 2004:高墩及大跨度橋樑的地震反應特性研究。
⒍ 2005:顯式積分格式及其在波動有限元模擬中的套用研究。
⒎ 2006:跨斷層埋地管線斷層錯動反應分析方法。
主要論著
⒈ 李小軍(1987)。粘-彈-塑性模型及土層地震反應分析。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廖振鵬)。
⒉ 李小軍、廖振鵬(1989)。土應力應變關係的粘-彈-塑模型。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9,3.
⒊ Li Xiaojun,Liao Zhenpeng (1991). Dynamic Skeleton Curve in Soil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for Irregular Cyclic Load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7,4
⒋ 李小軍(1992)。土的動力本構關係的一種簡單函式表達式。岩土工程學報,14,5
⒌ 李小軍、廖振鵬、杜修力(1992)。有阻尼體系動力問題的一種顯式差分解法。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2,4.
⒍ 李小軍、廖振鵬(1993)。非線性結構動力方程求解的顯式差分格式的特性分析。工程力學,10,2.
⒎ 李小軍(1993)。非線性場地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研究。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廖振鵬、張克緒)。
⒏ 李小軍、廖振鵬、張克緒(1994)。考慮阻尼擬合的動態骨架曲線函式式。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4,1
⒐ Xiao-Jun LI,Zhen-Peng LIAO,Hui-Min GUAN(1995). A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Visco-elastic Local Topography on the Earthquake Mot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8,3.
⒑ 李小軍、趙鳳新、胡聿賢(1995)。埋設管網系統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自然災害學報,4,增刊
⒒ 李小軍(1995)。生命線系統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合作導師:胡聿賢)。
⒓ 李小軍(1996)。地震工程中動力方程求解的逐步積分方法。工程力學,13,2.
⒔ 李小軍、廖振鵬(1996)。時域局部透射邊界的計算飄移失穩。力學學報,28,5.
⒕ Xiaojun Li (1996). Basic Problems of the Explicit Numerical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Inhomogeneous Local Site. Proceedings of 11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paper No. 313.
⒖ Xiao-Jun Li,Feng-Xin ZHAO and Yu-Xian HU (1997). Study on Simulation of Spatial Correlativ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ield.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0,2.
⒗ 李小軍 (1997)。地下隧道式結構動力分析方法研究。《二十一世紀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勢》,科學出版社。
⒘ Xiaojun Li,Yuxian Hu and Fengxin Zhao (1998).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ield for Seismic Safety Analysis of Lifeline. Proceedings of Third China-Japan-US Trilateral Symposium on 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Kunming,China.
⒙ 胡聿賢主編(李小軍,編委之一)(1999)。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教程。地震出版社。
⒚ 李小軍、彭青(2001)。不同類別場地地震動參數的計算分析。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1,1.
⒛ Li Xiaojun (2001). Earthquake input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water delivery system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ronti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Proceedings of the China-U.S. Millennium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8-11 November 2000.
21. X.J. Li,H.R. Thomas and Y. He (1999). An Explicit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of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 英國Wales 大學研究報告。
22. 時振梁等(李小軍,著者之一)(2004)。核電廠地震安全性評價中的地震構造研究。中國電力出版社
23. 李小軍、閻秀傑、潘華(2005)。中小震近場地震動估計中地震動衰減關係的適用性分析。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5,1。
24. 中華人民中和國國家標準,GB/T 19428-2003《地震災害預測及其信息管理系統技術規範》。中國標準出版社(李小軍,編委)
25. 中華人民中和國國家標準,GB 17741-2005《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中國標準出版社(李小軍,編委)。
26. 中華人民中和國國家標準,GB 17741-2005《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宣貫教材。中國標準出版社(李小軍,副主編)。
27. 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技術規程,JSGC-3《中國數字強地震動台網技術規程》。地震出版出版社(李小軍,主要起草人)
28. 李小軍(2006)。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及相關技術問題。震災防禦技術,1,1
29. 李小軍、侯春林等(2006)。考慮壓縮失效時埋地管線跨地震斷層的最佳交角研究。套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14,2.
30. 杜修力、李小軍、尹之潛(1993)。極限後負剛度模型對RC框架結構地震倒塌反應的影響。計算結構力學及其套用,10,2.
31. 廖振鵬、李小軍(1995)。推廣的多次透射邊界: 標量波情形。力學學報,27,1.
32. Yaqi LI,Xiaojun LI (2004).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Lead Alloy Absorber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with Porcelain Bushing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Vancouver,B.C.,Canada,August 1-6,2004.
33. 李亞琦、李小軍(2004),導線對電瓷型電氣設備地震反應的影響。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4,5,127-130.
34. Li Yaqi,Li Xiaojun,Liu Xihui(2005). Dynamic Behavior and Applicability of Lead Alloy Absorber.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8,1.
35. 劉愛文、胡聿賢、李小軍等(2005)。大口徑埋地鋼管在地震斷層作用下破壞模式的研究。工程力學,22,3.
36. 陳文彬、李小軍等(2005)。安徽南部頭坡斷裂的活動性研究。地震地質,27,3.
37. 趙海宴、李小軍、劉愛文(2006)。冀寧輸氣管道穿越活動斷裂的抗震分析與設計。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7,6.
38. Qi Xing-jun,Li Xiao-jun and Zhou Guo-liang(2006).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Seismic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Seismic-active Control for Long-span Rigid-continuous Bridg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9,1.
39. 亓興軍、李小軍(2006)。確定橋樑半主動控制阻尼器位置的簡便方法。鋼結構,21,3,79-82.
40. 亓興軍、李小軍(2006)。樁—土動力相互作用對連續梁橋半主動控制的影響研究。振動與衝擊,2006,6.
學術講座
《強震地面運動與工程結構抗震設計》。
獲獎記錄
1992: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參加,第七位),橫向非均勻質中地震波動的研究。
1995: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參加),二維顯式有限元波動程式包及其在複雜場地影響研究中的套用。
1996: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負責人),非線性場地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研究。
1996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7年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99年獲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0: 電力堪測設計科學技術進步(套用成果)一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主要參加),核電站選址中彌散地震、發震構造及地震潛勢的確定原則和方法。
2003: 中國地震局防災減災優秀成果三等獎(主要參加),西氣東輸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
2005: 中國地震局防災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主要參加),核電廠地震安全性評價中的地震構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