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和傳

全部目錄 群雄 罪犯 總管 戰功 文獻 隋朝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勒死,隋朝滅亡。

作品原文

同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史稱唐高祖,改元武德元年,建立了大唐盛世王朝。唐初,全國以州為地方最高行政單位,州設刺史為最高地方軍政長官。但是,從大唐開國的頭一年開始,古代寧夏的首府——靈州(治回樂縣,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就和其他一般的州不一樣,沒有任命刺史為州的長官。靈州處於北方邊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了軍事的需要,唐初在靈州設軍事總管府,任命一位將領為靈州軍事總管府總管,鎮守靈州。唐高祖李淵即位第一年,即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為抵禦突厥進犯北方,一位隋朝末年的義軍首領且自稱“永樂王”,並且曾被突厥始畢可汗封為“平構天子”的“流人”李子和(郭子和),被唐高祖李淵任命為大唐首任靈州總管,也就成為大唐110多位靈州鎮將中的首任靈州鎮將。

群雄

隋煬帝楊廣統治末年,驕奢淫逸,他在大業十三年(617年)乘龍舟游江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各地義軍紛紛起來造反。隋朝太原留守李淵之子李世民看到隋朝必亡,就暗地裡聚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公劉文靜謀舉大事。此時,各地群雄已經先後舉兵反隋:劉武周起兵馬邑;林士弘起兵豫章;劉元晉起兵晉安;他們都自稱“皇帝”。朱桀起兵南陽;自稱“楚帝”;李子通起兵海陵,號“楚王”;邵江海占據岐州,自稱“新平王”;薛舉起兵金城,號“西秦霸王”;“流人”郭子和起兵榆林,自稱“永樂王”;竇建德起兵河間,號“長樂王”;王須拔起兵恆定,自稱“漫天王”;杜伏威起兵淮南,自稱吳王;李密起兵鞏縣,號“魏公”;王德仁起兵鄴,號“太公”;左才相起兵齊郡,號“博山公”;羅藝據幽州;左難當據涇;馮盎據高、羅,皆號“總管”;梁師都據朔方,號“大丞相”;孟海公據曹州,號“錄事”;周文舉據淮陽,號“柳葉軍”;還有高開道據北平;張長遜據五原;張善相據伊、汝;王要漢據汴州等。 此外,向海明起兵扶風,自稱“彌勒”出世,追隨者數萬。他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寧夏吳忠市鹽池縣2006年9月18日發現純金雕刻物,上有“白烏二年”字樣,似應為向海明起義軍的文物

當時北方邊塞地區四支義軍是:劉武周、李子和(郭子和)、梁師都、燕軍。這四支邊塞義軍中的郭子和,也就是李子和。

罪犯

李子和,本名郭子和,同州蒲城(今陝西蒲城縣)人。在隋朝政府擔任左翊衛。他是以一個罪犯的身份被發配流放來到陝北榆林(因此又被稱為“流人”)。隋朝大業末年,榆林地區鬧饑荒,“徙邊罪犯”郭子和與其他犯死罪的士兵十八人,起來造反,他們將當地的官吏縣丞王才抓了起來,因為他不肯拿糧食給大家救饑荒,最後,郭子和等人殺死了縣丞王才,打開糧倉,把糧食賑濟飢餓的窮人。郭子和自號“永樂王”,意思是要百姓能永遠安居樂業。建元“醜平”,尊其父親為“太公”,任命二弟郭子政為“尚書令”,三弟郭子端為“左僕射”,四弟郭子升為“右僕射”,很快得到許多人的回響,拉起了兩千人的騎兵隊伍。

李子和(郭子和)舉起反隋義旗之後,南邊聯合梁師都,北方則投靠突厥,並且,把自己的四弟郭子升送去給突厥為人質,以換取突厥的支持。最初,突厥始畢可汗冊封郭子和為“平構天子”(一說平楊天子),一個徙邊罪犯,竟然要當天子,他沒有敢接受,後來,始畢可汗又封他為“屋利設”。

當時,突厥勢力非常強大,始畢可汗竟然任命了三個天子:劉武周為“定構天子”、梁師都為“解事天子”、郭子和為“平構天子”。

總管

隋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朝滅亡。同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大唐。唐朝建國第一年,即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榆林反隋義軍統帥郭子和派使者向李淵“獻款”,投奔唐朝,唐高祖李淵非常高興,當即任命郭子和為“靈州總管”,成為唐朝靈州第一任軍政長官。唐高祖李淵任命郭子和擔任靈州總管,《新唐書》記載:"李子和……武德元年(618年)獻款,授靈州總管"。(《新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十七);《冊府元龜》記載:“李子和為靈州總管”。(《冊府元龜》卷四五三)《資治通鑑》記載:武德元年,秋七月,“乙卯,榆林賊帥郭子和遣使來降,以為靈州總管”。後來,他還被授封為金河郡公,後又為“徙郕國公”。(《資治通鑑》185卷,《唐紀一》)唯《舊唐書》記載“李子和……武德元年,……尋拜雲州總管”郁賢皓教授考證:'疑‘雲州’為‘靈州’之訛。"

戰功

歷史上首任靈州總管李子和(郭子和),先後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為大唐政權的鞏固作出貢獻,他既是唐朝靈州首任鎮將,也是靈州鎮將中第一位大唐的功臣。唐朝初年,北方的突厥和盤聚西北的梁師都割據勢力的進犯侵擾,是唐朝邊防兩個最大的威脅。在抗擊這兩大敵人的戰爭中,李子和立過不少戰功。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子和任唐朝靈州總管以後,曾經率領唐軍襲擊了勾結突厥的梁師都的軍隊,並且攻克了梁師都占據的寧朔城。李子和還多次率唐朝靈州軍隊打敗突厥的進犯。有一次,他率領靈州軍隊進攻突厥,突厥處羅可汗大怒,將他作人質的四弟郭子升囚禁起來,李子和害怕了,舉部南徙,唐高祖下詔,同意他住在延州故城。

武德五年(622年)因為郭子和跟隨李世民的唐朝大軍平息劉黑闥有功,唐高祖特下旨任命郭子和為右武衛將軍,並且特別下詔賜郭子和與皇帝同姓,改名李子和,所以,後來《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有《李子和傳》,都把郭子和記載為李子和。貞觀十一年(637年),又任命李子和為婺州(今浙江金華一帶)刺史,徙夷國公。顯慶初年(656年),唐高宗李治任命他為黔州(在今貴州)都督,又進封為金紫光祿大夫。不久,李子和去世。

文獻

《新唐書·李子和傳》: 李子和、同州蒲城人、本郭氏。為隋左翊衛、以罪徙楡林。大業末、郡飢、子和與死士十八人執丞王才、數以不恤下、斬之、開倉賑窮乏。自號永楽王、建元醜平、號其父為太公、以弟子政為尚書令、子端・子升為左右僕射、有騎兵二千。南連梁師都、北事突厥、納弟為質。始畢可汗冊子和為平楊天子、不敢當、乃更署為屋利設。 武徳元年獻款、授霊州総管・金河郡公、徙郕國公。襲師都寧朔城、克之 又伺突厥虛実、陰以章聞、為虜邏騎所獲、處羅可汗怒、囚子升、於是子和危畏、挙部南徙、詔內延州故城。五年、従平劉黒闥有功、賜姓、拜右武衛將軍。十一年、為婺州刺史[一]、徙夷國公。顕慶初、轉黔州都督、乞骸骨、許之、進金紫光祿大夫、卒。 (《新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十七)。 (20120707BS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