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堡三捷紀念碑

8月10日,敵105旅一個團和21師新七旅旅部及一個團在李堡換防。 經兩小時戰鬥,殲滅其二三七團700餘人,殘部逃回堡河口。 1日10時許,我軍開始炮擊,摧毀匪外圍大碉堡。

李堡三捷紀念碑建於李堡鎮包場路與海(安)角(斜)公路交匯的丁字路口,占地四畝。主體為一尊三米高的持槍揮臂、衝鋒向前的解放軍戰士白水泥塑像,由海安美術老師李祖成設計。碑基上鐫刻著由江蘇省文聯原主席李進撰寫的碑文。碑文四周以花木襯映,邊緣用鐵索、水泥柱環繞護圍。
1983年12月12日舉行揭碑儀式,海安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和縣文化局、縣民政局、李堡區委等部門負責人薛志忠、吳春江胡明道韓忠義、吳慶雲、章榮甫、陸劍雄袁茂蘭和李堡鎮部分幹部民眾參加了揭牌儀式。
1992年,李堡鎮舊城鎮改造時,因碑體自然風化破損,四周樹木影響新建南北向公路交通安全,李堡鎮黨委、政府決定暫予拆除,重新規劃易地復建。
一戰李堡
1946年8月10日-11日
民國35年8月,國民黨軍隊判斷華中野戰國放棄海安是傷亡過大,即調整部署分兵進。8月6日-8日,先後占領西場、丁所、李堡、角斜。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決定以華中野茫茫戰軍第一師攻殲李堡、角斜軍之敵,第六師十六旅攻殲丁家所守敵,第七縱隊及第十八旅分別位於賁家巷東南和西場南北地區,合力求殲可能由海安東援之新七旅,並阻擊可能由如皋北援之敵。8月10日,敵105旅一個團和21師新七旅旅部及一個團在李堡換防。一師從十二總、唐洋等地進發李堡,獲悉敵換防訊息,一師陶勇吞吐量師長判斷李堡敵兵雖增,但交接防務必然混亂,遂果斷部奔襲李堡。當晚10點時,傾盆大雨,一師從北、西南三面出其不意地對李堡之敵發起猛攻。敵軍立足未穩,工事尚未築成,又因換防,電台、電話拆除未架,無法向海安告急救援。華中野戰軍主力發揚夜戰、近戰優勢,於11日指曉5時攻占李堡,全殲新七旅旅部和十九團。隨之,集中炮火對準楊莊、尼姑庵105旅旅部部和三一四團。至14時,攻克蔣莊、楊莊、殲大部守敵。11日上午,新七旅旅長黃伯光仍盲目率二十一團東進增援。華中野戰軍以七縱一部斷敵退路,進占立發,另一部南向側面出擊;以第十六旅、十八旅各兩個團向西迎戰,置敵於三面夾擊之中。中午,敵至洋蠻河一帶,七縱和六師一部一齊出擊,30分鐘解決戰鬥。此戰為蘇中戰役第四仗,亦稱之為“一打李堡”。是役,華中野戰軍殲敵一個半旅9000餘人,其中俘虜敵新七旅少將副族長四從雲、105旅少將副旅長金亞安以下5000餘人,斃傷敵二十一團團長廖萬里以下3000餘人,繳獲各種口徑炮96門、輕重機槍350多挺、長短槍3000多支,華中野戰軍傷亡900餘人。
(選自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7年版《海安縣誌》)
二戰李堡
1947年4月2日-5日
4月2日晚9時,我蘇中人民解放軍31旅開始圍攻李堡,我另一部同時向海併線之西場、丁家所等據點進攻,除李堡蔣軍七十九旅二三七團依仗強固工事企圖死守外,其餘據點之蔣軍與土頑武裝等均聞風逃竄。我軍當即順利收復海線西起西場東迄老壩頭一線之10據點,控制該封鎖線90餘里。
3日,李堡蔣軍仍企圖頑抗,我軍首先予以炮擊,炮手們磊顯神威,某山炮手13發13中,炸毀5座碉堡,某連炮手15發15中,大部碉堡悉被摧毀,受到首長嘉獎。當日下午4時,我軍發動總攻,戰士們如怒濤駭浪向前推進,公5分鐘即突過圍牆,進入市街各蔣軍展開巷戰,至5時30分,即將其全部解決。除斃傷、生俘其營長以下官兵400餘人,盤據李堡各張鎮“還鄉團”、“自衛隊”等300餘人同時就殲
4日上午,蔣軍組織東西兩路增援。東睡從掘港、馬塘一帶溱集七十九旅二三五團、二三七團各一部,首先侵占我李堡南10餘趕時髦這堡河(原為蔣軍據點),下午向李堡進犯企圖重占。蔣軍至陳家腰莊一帶時(堡河口北三四里,李堡南三里),我某部即從正面及兩側進行阻擊。經兩小時戰鬥,殲滅其二三七團700餘人,殘部逃回堡河口。西路由105旅率三一五團自立發沿海併線東犯我丁家所,為我某部反擊後西潰。我另一部乘機截擊,斃傷俘其500餘人,殘部潰回西場一帶
5日,我某部又占領海併線終點並茶重鎮,蔣軍惱羞成怒,得新組織進攻,企圖在李堡與我軍決戰,並由四十九師師長王鐵漢親自督戰。東路仍由七十九旅結集二三五團於下午3時由堡河口北犯,西路由105旅三一五團配合102旅104團1個營(從姜埝調來)東犯丁家所。我誘敵深入,待東路敵進至李堡南三里之傅家渡,西路敵進至李堡西三里繆家莊一帶,於下午3時突然全面反擊。戰況空前激烈,蔣軍步步後撤,每撤一處,即放為燒村莊,被我軍擊傷400餘人。至11時,我已殲滅敵主力部隊。敵人在蘇中4月底完成“清剿”的夢想破產,為時三天三夜之海併線戰役乃先勝利結束。
總計斃、傷、俘蔣軍主力及土頑武裝2700餘人(主力2400餘人,)內俘二三七團二營副營長以下900餘名,斃傷二三七團副團長以下1500餘名,另斃俘20餘鄉鎮之“還鄉團”“自衛隊”300餘人,繳獲重、輕機槍60餘挺,各種上炮(包括八二迫擊炮、美造六O炮、為箭微等)10餘門,擲彈筒15個,長短槍400餘支,子彈10餘萬發,電台1架,軍米數萬斤,洋面數百袋。其它軍用品甚多。
(原載1947年4月《江海導報》)
三戰李堡
1947年11月30日-12月3日
我華中人民解放軍於寒風疾雨中進入李堡市郊。李堡鎮被蔣介石稱為“蘇中重鎮”,尤為他們的軍事要塞。結集蔣軍二十一師四三七團大部,另帶師直山炮連1200餘人。築有強固的防禦工事,四周圍三丈多高四尺多厚的大土圩,挖有二三丈寬、一丈多深的大壕溝,並布設鹿砦、地雷等障礙物。圩上槍眼密密無數,大碉堡、閉塞碉堡100餘座。外圍東北、東南兩角,建有泰山廟,藥師庵兩衛星據點。當解放軍將李堡包圍,並步步迫近兩地時,敵人發覺,即用山炮,得機槍,榴彈徹夜向我亂射,聊以壯膽,並兩次電告皋二十一師師部求援。
1日10時許,我軍開始炮擊,摧毀匪外圍大碉堡。11時20分即向泰山廟、藥師庵兩據點攻擊,戰鬥15分鐘,守敵兩個排除少數逃上街外,大部就殲。傍晚後,敵又以各種炮火連續猛射,企圖阻擊,槍炮聲不斷,直至天明。
2日晨,蔣軍發電如皋師部求援,師部回電稱:“援兵一二日即可到。”並奉蔣委員長令:“李堡是蘇北得鎮。望鼓勵部隊士氣死守。”旋有飛機兩架,盤旋李堡上空連掃機槍,並用降落傘擲下炸彈,此時匪尚幻想降落輕重機槍管子,待炸彈在空中爆炸,始苦惱失望。至晚7時,乃全部逃入街西南的團部小圩子,圖作絕望掙扎,並電其師部哀稱:“決非與陣地共存亡。”
3日零時3分,我軍從四面八方沖入街道,包圍敵人固守之小圩子,利用工事與敵相隔十餘米峙。8時許,我集中數十門炮猛轟,敵陣地頓時煙火瀰漫,聲震天地,匪電台震壞,敵兵在巷裡亂竄逃命,團長何軍章、副團長戴榮廷躲藏於掩護部。11時許,我總攻開始,突擊隊員迅速撲進土圩,匪團長於亂中率少數士兵向西南突圍,立即為我預伏部隊攔殲,無一漏網。李堡鎮被我軍解放,時間恰為中午12時,計殲敵1700餘人,其中俘虜四三七團團長何軍章、副團長戴榮廷等以下官兵1498人,斃傷250餘人、殲匪保全武裝“還鄉團”等土頑武裝1700餘人,其中俘虜1600餘人、斃傷100餘人。合計殲匪3400餘人,其中俘虜3100餘人、斃傷300餘人。
繳獲山炮3門,迫擊炮9門,六O炮6門,小炮8門,擲彈簡46個,重機槍13挺,輕機槍75挺,“加拿大”20支,步馬槍802支,短槍95支,山炮彈400餘發,迫擊炮彈260發,六O炮彈218發,小炮彈40發,擲彈筒彈184發,機步槍彈168072發,“加拿大”彈735發,短槍彈200餘發,手榴彈774枚,炸彈13枚,軍用卡3輛,電台2架,電話機10架,戰馬4匹及其他軍用物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