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集

李叔同集

本書共分為6卷,分別是講演錄卷、傳記卷、雜著卷、文藝卷、格言·偈語卷和書信卷。除書信卷只收錄弘一大師與佛門中人及部分俗家名人的通信外,其他各卷均收錄弘一大師所著文字作品,在內容上是所有的李叔同文中最豐富、最全面的。另外,李叔同的部分繪畫作品及書法作品均以彩色插頁的形式,穿插在正文中,正文前則展示了弘一大師出家前後的部分照片及名家為其作的畫像。本書採用了林子青居士所寫的《弘一大師傳》作為代序。以大師一生的經歷為經,以大師各時期的成就為緯,介紹弘一大師的生平及成就,脈絡清晰,史料翔實,境界高遠。

內容介紹

《李叔同集》所收為目前已發現的李叔同出家前之全部文字,截止時間為1918年出家前後。《李叔同集》按文章、詩詞、歌詞、書信、譯著五部分編排。每部之中作品按寫作時間(寫作時間疑不能明的,按發表時間),為序排列。詩詞部分,以其《手書詩詞稿》為上卷,以集外佚詩佚詞為下卷。每篇均於篇末註明資料來源、發表時間、署名等。若署名為未見者或未署者,則略加注釋,以資考證。《李叔同集》之末附有《李叔同事跡系年》一文,合行事、著述、署名三項為五,以借讀者參考。

圖書目錄

弘一大師傳(代序)

講演錄卷

解行次第/ 佛法大意/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佛教的源流和宗派(存目)/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敬三寶/ 常隨佛學/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改習慣/ 改過實驗談/ 最後之口口/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傳記卷

樂聖比獨芬Beethoven傳/ 樂石社社友小傳/ 記陳敬賢居士軼事/ 朽道人傳(存目)/ 汪居士傳/ 汪居士傳補遺/ 庖人陳阿林往生傳/ 陳復初居士往生傳/ 立鈞童子生西事略/ 崔母往生傳/ 崔曼飛居士誦經薦母記/ 崔孝子碑銘/ 記廈門貧兒舍資請宋藏事/ 蔣妙修優婆夷往生傳/ 本妙法師往生傳/ 廈門萬壽岩瑞山禪師生西傳/ 了識律師傳/ 法空禪師傳/ 心燦禪師往生傳/ 大中祥符朗月照禪師塔銘/ 清故淵泉居士墓碣/ 玉泉居士墓志銘/ 南山道宣律祖年譜/ 靈芝律師年譜/ 蒲益大師年譜/ 見月律師年譜

雜著卷

一、論說
近世歐洲文學之概觀/ 西洋樂器種類概說/ 圖畫修得法/ 水彩畫法說略/ 石膏模型用法/ 嗚呼!詞章!/ 昨非錄
二、雜誌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慈說/ 悲智頌/ 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 人生之最後/ 關於女性異說討論致竺摩法師書/ 辛丑北征淚墨/ 樂石社記/ 西湖夜遊記/ 斷食日誌/ 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白馬湖放生記/ 南閩十年之夢影/ 祗園記/ 瑞竹岩記/ 壬丙南閩弘法略志/ 泉州弘法記/ 惠安弘法日記/ 行腳散記/ 慶福寺閉關為約三章/ 乙亥草庵遺囑/ 苦樂對覽表/ 記梁淡生居士入佛因緣/ 縣昕釋義/ 律華詳釋/ 書昔人聯語贈廣洽法師跋/ 集華嚴偈贈巨贊法師跋/ 為梁勝聞居士書示遺訓/ 為律華法師書律偈跋/ 釋弘一啟事

文藝卷

一、詩詞
詠山茶花/ 甲辰二月望日歌筵賦此疊韻/ 七月七夕在謝秋雲妝閣有感詩以謝之/ 贈語心樓主人/ 重遊小蘭亭口占/ 《滑稽傳》題辭四絕/ 為老妓高翠娥作/ 戲贈蔡小香四絕/ 醉時/ 春風/ 昨夜/ 初夢/ 簾衣/ 夜泊塘沽/ 遇風愁不成寐/ 感時/ 津門清明/ 贈津中同人/ 登輪感賦/ 輪中枕上聞歌口占/ 和宋貞《題<城南草堂圖>》原韻/ 書憤/ 詠菊/ 春遊/ 人病/ 為滬學會撰文野婚姻新戲冊既競系之以詩/ 《茶花女遺事》演後感賦/ 朝游不忍池/ 東京十大名士追薦會即席賦詩/ 題丁慕琴繪《黛玉葬花圖》/ 題陳師曾《荷花小幅》/ 貽王海帆先生/ 題夢仙《花卉橫幅》
格言·偈語卷
書信卷
後記

作者簡介

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初名文濤,更名岸,字息霜或惜霜。祖籍浙江平湖。父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1865),吏部主事,“精陽明之學,旁及禪宗,頗具工夫,飲食起居悉以論語儻篇為則,不少違”。娶一妻三妾,叔同出自第三妾王氏,時王氏19歲,而其父已68歲矣。叔同5歲喪父(1884),15歲撰詩日“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為草上霜”,18歲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1897),26歲喪母(1905)。39歲決定入寺出家。1918年8月19日(農曆七月十三日)至虎跑定慧寺披剃,法號弘一,號演音。有友問:“君果何所為而出家乎?”叔同笞日:“無所為。”又問:“忍拋骨肉耶?”日:“人事無常,為暴病而死,欲不拋又安可得?”他曾對他的依止師寂山主持說:“弟子出家,非謀衣食,純為了生死大事。”

精彩片段

佛法宗派大概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了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柢,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柢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人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乾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价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