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陵

朱襄陵

朱襄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城東6公里處的大仵鄉朱堌寺村,是遠古時期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朱襄氏之陵墓。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墓葬形制

朱襄陵朱襄陵
炎帝朱襄氏陵,即上古朱襄氏之陵墓。朱襄氏為上古帝王之一,即為炎帝。

炎帝陵墓呈圓形,粘土結構,陵高10.9米,周長158米,直徑50米。墓周邊用青石疊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階,意為“天圓地方”。陵墓規模龐大、氣勢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個,碑樓4座。明清以後歷經修復。

地理位置

炎帝朱襄氏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城東6公里處的大仵鄉朱堌寺村,北距省級商(丘)周(口)公路2公里,有柏油路連線炎帝陵廣場,北距商丘閼伯台35公里,距商(丘)開(封)高速公路35公里,東南距鹿邑太清宮35公里。

文化傳說

柘城縣炎帝朱襄陵柘城縣炎帝朱襄陵
據《仵氏家譜》記載,明代永樂三年(1406年)明成祖(燕王)朱棣奪取惠帝朱允炆的皇位後,惟恐江山不穩,害怕報復,下令到處搜捕惠帝(朱允炆)及其後裔,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惠帝(朱允炆)率親族及異姓(焦、余、孟、黃、玉、李等)結義兄弟13人晝夜南逃,乘船渡黃河(今大仵北)來到黃河邊,涉水來到南岸仵家集(今大仵鄉),定居於此。並商定改姓為“仵)。這裡距朱襄氏陵只有1公里,朱允炆經常到朱襄氏陵前祭祖行禮,並親手栽下一棵皂角樹。此樹距今已有600餘歲樹齡,為豆科落葉喬木,樹高13.5米,樹幹胸高圍經3米,覆蓋面積為220平方米。今枝繁葉茂,亭亭如蓋,根乾古勁蒼虬,質堅如鐵,是炎帝朱襄氏陵的附屬文物。

解放後,河南省、商丘市文化部門多次派人前來考證,日本人也多次來此尋根祭祖。

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

炎帝朱襄氏陵陵前大殿炎帝朱襄氏陵陵前大殿
辭源》註:“朱襄氏炎帝之別號。”

路史·禪通紀》所載:“炎帝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

古史考》載:“陳之秋邑,朱襄氏之邑”,明確指出,朱襄氏都於陳地秋邑(今柘城古稱)。

呂氏春秋》和《路史》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

《易繫辭疏》、《初學記》九並引《帝王世紀》言:“朱襄,炎帝別號也。”

寰宇記》“陳有株邑(今柘城古稱),蓋朱寰之地。”

呂氏春秋·古樂》:“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風,以定羣生。”高誘註:“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別號。”

帝王世紀》載:“三皇之一的人皇伏羲氏之後,為女媧氏、大庭氏、柏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廬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六世,皆襲伏羲氏之號。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後也。”然而按《帝王世紀》排序,神農氏當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後,可見神農氏的出現要晚於朱襄氏。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柘城縣”條下云:“在州東南九十里東北至

寧陵縣八十七里,古朱襄氏邑,春秋為陳朱野地,戰國時為楚國柘邑,……漢置柘縣,屬淮陽,以邑有柘溝而名。”

雍正河南通志》卷之四十九(古蹟.陵墓)云:“朱襄氏陵,在柘城縣城東一十里朱堌上,有寺以守焉。”

柘城縣誌》:“有巢氏沒,數閱世而朱襄氏立,於是多風,群陰閟遏,諸陽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遲春而黃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風,以定群生。令曰來陰,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傳三世沒。”

柘城縣誌》載:“朱襄氏之陵在縣城之東,久淤。”“城關十里有朱固寺以守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