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栓菌

朱紅栓菌

朱紅栓菌又稱紅栓菌、朱血菌。生於針、闊葉樹枯枝上,往往成群成片生長。可藥用,子實體有清熱除濕、消炎、解毒作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1

朱紅栓菌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朱紅栓菌子實體一般小。扁半球形、扁平、無柄、新鮮時肉質鬆軟,乾後變為木栓質。菌蓋直徑2-11cm,厚0.5-1cm,表面橙色至紅色,後期稍褪色,變暗,無環紋,有細絨毛或無毛,稍有皺紋。菌肉橙色,有明顯的環紋,遇氫氧化鉀變黑色,管孔面紅色,每毫米2-4個。此菌的主要特徵是子實體從外到內都是鮮艷的橙色至紅色。
朱紅栓菌危害多種闊葉樹木等,引起木材腐朽。被侵害處開始呈橙色,後期為白色腐朽。在香菇、木耳栽培的段木上,常出現此菌,屬食菌段木上常見的“雜菌”。

藥品簡述

紅栓菌紅栓菌
藥名:朱紅栓菌。
漢語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拉丁名:Trametescinnabarina(Jacg)Franeh。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
科屬分類:
別名:紅栓菌、硃砂菌、胭脂栓菌、枯皮蕈、胭脂菰(《新華本草綱要》)。
性味:澀、微辛,溫。
歸經:入肝經
功能:清熱除濕、消炎、解毒、止血作用。
紅栓菌紅栓菌
主治:用於治療癰疽瘡癤、咽喉腫痛、風濕性關節炎、氣管炎、外傷出血、跌打損傷諸症。
用法用量:內服:6一12克,水煎服。
生態環境:生於針、闊葉樹枯枝上,往往成群成片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
藥材基源:為菌類植物藥多孔菌科植物朱紅栓菌的全草。
採收儲藏: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中藥化學成分

全菌含硃砂菌酸、硃砂菌素、朱紅栓菌素(tramesanguin)等。

藥理作用

子實體有清熱除濕、消炎、解毒作用。研末敷於傷口可止血。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為90%。朱紅栓菌可以轉化蒂巴因鹼(theoine一種罌粟鹼),獲得新型止痛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