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才[中共黨員]

朱敏才[中共黨員]
朱敏才[中共黨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敏才,男,漢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畢業於貴州大學英語系,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現商務部)駐尼泊爾商務參贊,自2005年起,與妻子孫麗娜義務到貴州貧困地區支教。 2015年當選為德耀中華·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模範候選人。 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候選人。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朱敏才在商務部工作了近40年,曾任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經濟商參贊;孫麗娜女士擁有近40年教育工作經驗,是我國第一批國小英語教師。

2005年,夫婦倆在北京退休後相繼到黔西南州望謨縣第二國小、興義市馬嶺鎮尖山國小、貴陽市孟關鄉世華國小、遵義縣龍坪鎮裕民國小和中心村國小支教。

從2005年到2014年來他們輾轉五所學校,最後來到了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中心國小。

2008年6月,二老決定到尖山苗寨,幫助代課老師一起撐起學校。

2013年3月,孫麗娜利用回北京治病的機會,通過女兒牽線搭橋,為遵義縣龍坪鎮中心國小的孩子們捐助20台電腦。

2014年3月,她又和丈夫一起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項目獎勵給他們的10萬元大獎,全部捐給了支教的中心國小作為蓋食堂和電腦教室的啟動資金。

2014年10月25日深夜,朱敏才在所支教的遵義市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國小突發腦溢血,被及時送去醫院搶救。

2014年10月28日,商務部也將安排負責人,從北京飛往貴州,前來慰問病床上的朱敏才老師。

人物事跡

朱敏才、孫麗娜夫妻二人放棄安逸的退休生活,到偏遠山區支教9年,省吃儉用為學校募集教學物資,改善教學條件。

朱敏才夫婦支教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鄉等地。尖山苗寨國小,是他們支教生涯中最難忘的學校,尖山有貴州的“小西藏”之稱,海拔1300多米,全村70多戶人家。在這所靠村民背石頭蓋起來的袖珍國小里,只有一位代課老師。兩間教室只有窗戶洞,連窗框都沒有。學校原來只開設有語文和數學課,朱敏才夫婦到來後,重新給苗寨的孩子們排了課,加上了英語、體育和音樂。因為師資不足,兩位老人便成了學校教學活動的“頂樑柱”,從早上7點到下午5點,課程表都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他們卻說:“看著孩子們一天天成長是我們最高興的事。”

2008年,他們夫婦再次來到貴州支教。在遵義龍坪鎮村小支教時,夫妻倆還為學校籌集了300多萬元建房款、87台電腦、電化教室所有設施和1000餘冊圖書。

2010年,夫妻倆來到遵義縣龍坪鎮,住在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裡。兩位老人在生活上依舊省吃儉用,把省下的錢都用在了支教上。同時,二人為當地的孩子募集了各種文具和書籍,並籌集資金220餘萬元,不但建好了學生食堂,還修建了教師宿舍樓和學生宿舍樓。

由於支教地方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加上年事漸高,孫麗娜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4。2014年,朱敏才突發腦溢血,因搶救及時得以脫離生命危險。

人物榮譽

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榮獲貴州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2015年2月27日,朱敏才、孫麗娜夫婦被評為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2015年9月28日,朱敏才、孫麗娜夫婦被選為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共同發起的,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候選人。

人物評價

他們矢志不渝、克服困難在貴州山區堅持支教9年,為苗鄉播撒文明,贏得了各族民眾的尊敬。( 央視網評)

他們9年支教綻放最美心靈,雖然只有螢火般的微光,卻想向大地布撒太陽般的光芒。( 中國文明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