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鐸

朱希鐸

1968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1987年進入四通,1999年10月,任四通集團總裁。2002年初,出任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總裁,並任中國軟體行業協會中間件分會秘書長,現任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總裁,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基本信息

簡介

朱希鐸 朱希鐸

朱希鐸

出生年月:1944年7月

籍貫:北京

職位: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總裁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經歷

朱希鐸,男,1944年7月生於北京。1968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後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工作,從事自動化研究,曾就職於計算機研究所,為計算機高級工程師。1987年進入四通,擔任四通集團在內蒙分公司的總經理,1991年調到北京總部,任集團人事部部長。1993年末,開始主持集團公司的經營工作,1995年末,任集團常務副總裁,1999年10月,任四通集團總裁。2002年6月,出任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總裁 。

在內蒙工作二十餘年間,朱希鐸從事相關專業的開發研製,承擔國家級大型項目的管理,顯示出其深厚的技術根底,良好的管理素質,從項目規劃到組織實施,都能加以科學有效的控制把握。

1987年朱希鐸領導創辦了包頭四通電腦公司和呼和浩特四通公司,在極短的時間裡,便組建起自治區範圍的經銷網路,業績顯著。1991年調任集團公司,先後擔任集團人事部長,總裁助理,常務副總裁,以其出色的經營才能和務實的管理作風,凝聚公司精英,協調各方資源,連創業界佳績。

朱希鐸曾代表四通主持與日本松下電工合資產品的全國行銷體系的建設,在短短的兩年內,該系列產品的營業額以年300%的速度增長,成為中國照明領域的知名品牌。他長期主抓四通的日常經營運作,負責全國行銷網路和技術服務系統的建設,為四通集團的“二次創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世紀之交,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朱希鐸代表四通與國際著名系統集系統集商TRW公司合作,在承接中國郵政綜合計算機網路等重大項目中取得成功,為四通向以網路為基礎的信息服務的戰略轉型奠定了寶貴基礎。

2001開始,朱希鐸參與籌備中關村科技、四通與微軟三方的軟體合資項目,為推動合資的最終成功和新公司的順利誕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2年1月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Censoft)成立,朱希鐸出任總裁。在他領導下,公司確立了推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軟體產業的戰略使命,致力於為管理信息化的整合之道。自2002年8月起,公司專注於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關通用資源管理平台(CenGRP),作為信息資源整合基礎系列平台,相繼推出了中關企業門戶平台(CenEP)、中關智慧型數據平台(CenDP)、中關套用整合平台(CenEAI)、中關內容管理平台(CenCMS)、中關流程整合平台(CenBPM)系列平台軟體產品,以此為基礎的套用解決方案,先後為國家電子示範工程、國家工商總局紅盾工程、國家外經貿部信息平台等多個重大項目採用。Censoft被CCID評為2002年度成長最快的軟體企業。

循著基業常青的真諦,朱希鐸並十分重視公司的現代化、規範化建設,積極實施矩陣式組織架構、項目管理體系等制度和措施,認真推進CMM評審工作,大加倡導保持興奮、學習和團隊狀態的企業文化,力爭帶領初創的Censoft攀登優秀,走向卓越,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大型軟體企業,進入世界軟體之強。

喜歡挑戰的先行者

微軟總裁鮑爾默第一次訪華時許諾,和一家中國公司合資成立軟體公司。然而,項目的談判一直磕磕碰碰。直到已經接近退休年齡的朱希鐸“招兵買馬”,組建一支由海歸派、外企派和本土派組成的“混編部隊”,這家名“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關村科技軟體)的公司才破殼而出。在由中關村科技控股,微軟作為重要股東,四通集團加盟,共同出資興建的軟體公司中,朱希鐸順理成章地出任公司第一任CEO。

做好CEO其實不容易

對於朱希鐸來講,做CEO並不是第一次。其實早在1999年,他就已經成為四通集團的CEO,並在這個位置上工作了兩年多的時間。然而,在中關村科技軟體做CEO卻為他提出了更多新挑戰。與在四通不同的是,朱希鐸接手的中關村科技軟體還是一片空白。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便是企業團隊的建設。他說:“由於企業的定位是高端軟體,中關村科技軟體屬於高端知識密集型企業。這時候,企業的成功取決於人才。在這種背景下,首先要去挖掘知識型人才。”從經驗和知識背景來說,公司擁有一批很好的軟體開發人員,他們精通各種開發語言,功力深厚,屬於頂尖級的軟體開發人員;也有懂軟體又懂行業的顧問型人才;還有很好的項目管理人員;除此之外,公司中也有不少市場推廣和銷售的精英。

一個結構合理的團隊,就這樣建成了。但是,團隊建設的關鍵是形成整體化的團隊合作,求得貢獻最大值。於是接下來,朱希鐸考慮的是,如何形成團隊的最佳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和潛能。

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是團隊建設和維持的基礎。在這方面,公司首先追求讓大家服從於同一個目標。也就是在充分尊重每個人個性基礎上求得共性。當前,高科技人才一般個性比較突出,所謂“有大志者必有大癖”。公司不能夠傷害員工個性,必須通過正確選擇企業目標和企業定位,尋找並實現共性。公司要把企業目標設計成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標。因此,中關村科技軟體定位於做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具體來講,公司致力於開發GRP。因為我國經過幾年的信息化進程,真正地進入了信息資源管理階段。而信息資源管理階段需要的軟體是信息資源管理平台。這個平台的關鍵是做到資源整合。GRP方面的軟體是電子政務和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需求,也是未來三至五年,軟體市場中最大的市場空間。另外,做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軟體,必須做好諮詢、實施、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各方面的工作。對於這些觀點,公司職員達成了共識。為了實現目標,大家開始了團結奮鬥。

對於一個現代企業來講,僅僅擁有了良好的凝聚力還是不夠的,企業追求的是效率。如何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呢?這主要靠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它可以影響所有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方法,左右一個人發揮的好壞。當然,企業文化也是面向高級人才的有效管理辦法。中關村科技軟體強調的是“三個保持”,即保持興奮狀態,保持學習狀態,保持團結狀態。對於企業運作來說,保持興奮狀態尤為重要。因為只有興奮狀態,才能保證企業的快速運轉,才能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創造性。

知識經濟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主題。知識已經成為全球性重要經濟資源,成為一種資本。知識同時是衡量新時期人才的重要標誌。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有沒有知識是應該放在第一位的,然後是能否把知識投入到事業中去。而對於當代企業管理者,知識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信息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背景,只有豐富自身知識背景,完善管理手段和途徑,才能夠流暢地完成人才和企業管理。尤其是人才的管理與傳統企業相比,面臨很多新的挑戰。朱希鐸說:“作為CEO,我有很深的感受。當一個CEO領導的是知識密集型企業時,不管他以前是什麼背景,現在必須研究知識。比如,我上學的時候學的是工業控制專業,而不是軟體。後來,逐漸意識到在這樣的公司做CEO,必須學習基礎架構平台軟體的知識,而且必須學得更加深入。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有可能作為CEO去領導企業,才擁有和職員對話的機會。”在知識密集型企業里,分析和判斷企業發生的問題,同樣帶有一定的知識色彩。因為,在這些企業里,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人。企業管理要求CEO必須懂得更多知識。

對於知識密集型企業,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建立知識庫。知識庫的建立是企業非常重要的技能。這要靠大批高端人才,去建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通道,然後不斷把社會上的知識和資源填充到庫里去。知識庫是現代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資源,內容可以被最大限度地共享和使用。知識庫的使用有助於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和判斷。這是知識庫的價值所在。

演好創業的主角

1968年,朱希鐸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他被分配到了包頭,成為了一名基層農民。

17年後,時任包頭市計算機研究所工控室主任的他毅然下海試水,成為包頭市首批創業者。在包頭市一條不起眼的街道上,雞蛋和大米等農產品的叫賣聲中,朱希鐸首先豎起了IT大旗,創辦了四通集團的內蒙古分公司。不久以後,這條街道就發展成了包頭市電子一條街。回憶當時的創業,朱希鐸感嘆“太難了”。僅僅停薪留職的審批就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後來由於沒有專門面向創業者的人事管理機構,他還曾經成為“三無人員”。然而正是這位“三無人員”做了4年四通集團內蒙古分公司的總經理後,被調到四通總部,歷任人力資源部長、總裁助理、副總裁、總裁。直到2001年開始籌建中關村科技軟體,朱希鐸經歷了七次新建團隊的創業過程。

50多歲了,還要從零開始創立軟體公司,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還是欣然地接受了,因為朱希鐸骨子裡喜歡接受挑戰。他認為,每一個階段,創業的環境都不會相同。但是共同的一點是,創業總是需要抓住機會去合理組織資源。而創立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對他來說的確是最大的挑戰。

按他的總結,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杜絕盲目性。對於創業者來說,成不成功,有很多因素起作用。在創業失敗者中,盲目性是非常普遍的。他們很容易被機會所誘惑。因為機會只是使創業存在可能性,也就是說所有機會都有成功的可能,但大多數是失敗者。創業者必須要明白,面對一個機會,有沒有條件去做少數的成功者。

很重要的一點是,創業者不要被外界所左右,要執著地堅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設計路線走下去。創業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考驗。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存在好訊息會讓人昏頭,會存在巨大的打擊使人灰心喪氣。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些困難的存在,或是沒有及時弄明白就造成了失誤,那么創業注定是要失敗的。另外,人的因素也會給創業帶來一些不可預測的影響。當有人開始創業時,周圍可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對於來自外部正面或負面的衝擊,能否不受任何影響堅定不移地往前走,甚至將不利的因素變成有效的資源,將決定創業的成敗。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在公司運作方面,保持興奮狀態是非常重要的,而興奮狀態的基礎是學習狀態。尤其是軟體行業內,只有處在非常好的學習狀態下,才有可能做出優秀的軟體,因為市場需要最新的軟體技術。軟體技術知識是以爆炸式的速度向前發展的。軟體企業只有在學習狀態下才能很好地掌握國際先進技術。

對於中關村科技軟體,其軟體產品主要用於電子政務和企業信息化的分散資源的整合和統一資源管理。資源管理是一個新題目,沒有現成的模型,也沒有其它可以參考的東西。這時候,必須是在學習狀態中去做。因為只有處於學習狀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判斷需求,判斷應該做什麼,並快速地調整企業的計畫。如果沒有學習狀態,企業和個人不調整也不研究,一直默默地走下去,一旦偏離了方向就會犯很多錯誤。作為企業管理者,做商業運作,也需要時時學習。因為並沒有現存的書和樣本告訴他們怎樣去做。

一般來講,處於學習狀態有兩個表現。首先是能夠及時發現新的挑戰和機遇。如果不是學習狀態的人,對外部事物變化的反映比較冷淡,機會在面前也不會看見,或者出現危機時也不能及時預感到。接著就是,在捕捉了機會後能否調整自己。社會上大多數人很聰明,但很少能夠及時調整自己。是否存在於學習狀態,要看在掌握了知識後,能否利用這些知識改變自己。遺憾的是,有些人知識面非常寬,但能力很弱。因為他們雖然擁有知識,但不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做大中關村科技軟體

無遠慮者必有近憂。在創建中關村科技軟體之初,朱希鐸就為公司定義了一個長遠的規劃。首先是“做成”。在他的規劃中,這一個階段將持續三年的時間。第一年,創立公司品牌。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大家了解中關村科技軟體是由三家股東合資組建的,同時中關村科技軟體是微軟公司在國內的第一家子公司。公司的定位是做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第二年是完成成熟產品的設計,包括完善產品的性能、產品的市場套用的支持和配套,加強產品的用戶友好度。

朱希鐸把2004年定位為公司的銷售年和業績年。公司會全力推廣市場做銷售。公司要通過精細管理,即國際化管理,能夠實現比較好的贏利計畫。按照他的計畫,如果2004年實現了市場銷售計畫和盈利計畫,在2005年,中關村科技軟體將致力於規模擴張,爭取“做大”。到那時候,無論產品水平、企業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中關村科技軟體都能夠躋身於大型軟體企業行列,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並儘早成為上市公司。

朱希鐸說:“我首先考慮的是把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做成’,然後‘做大’。”當被問及中關村科技軟體會不會成為他的最後一次創業。他表示:“幾年後,如果再有挑戰性的項目,依照個人性格,我會去做,因為我喜歡接受挑戰。”

幸運挑戰者

四通內蒙古分公司總經理、四通集團人事部部長、四通集團常務副總裁、四通集團總裁、中關村科技軟體公司總裁……朱希鐸笑著告訴記者創立中關村科技軟體是他“第七次創業”,而這次他會一乾到底。

2004年4月1日,記者走進中關村科技軟體總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保持興奮狀態、保持學習狀態、保持團隊狀態”的一條標語。朱希鐸說,這是中關村軟體的企業文化,在任何時候,我們的員工都要保持興奮狀態、學習狀態和團隊狀態。

下海

1968年,朱希鐸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他被分配到了包頭,成為了一名基層農民。

1987年,捧著鐵飯碗任職於內蒙古計算機研究所的朱希鐸內心開始“不安分”起來,萌生了下海的念頭。這也是高級技術人員向企業家轉變的開端……

時任包頭市計算機研究所工控室主任的他毅然下海試水,成為包頭市首批創業者。在包頭市一條不起眼的街道上雞蛋和大米等農產品的叫賣聲中,朱希鐸首先豎起了IT大旗,創辦了四通集團的內蒙古分公司。不久以後,這條街道就發展成了包頭市電子一條街。回憶當時的創業,朱希鐸感嘆“太難了”。他說:“僅僅停薪留職的審批就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後來由於沒有專門面向創業者的人事管理機構,我還曾經成為‘三無人員’。然而正是這位“三無人員”做了4年四通集團內蒙古分公司的總經理後,被調到四通總部,歷任人力資源部長、總裁助理、副總裁、總裁。”

當時,可選擇的企業有很多,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四通?朱希鐸說:“最吸引我的是四通那種尊重人的文化。我記得當初四通倡導的‘墊子論’,就是說,你想翻多大的跟頭,就給你鋪多大的墊子—這是當時四通的企業文化。而且墊子有價值,一塊‘墊子’20萬。四通是一個有爭議的企業,四通也是一個開放的企業,它是最早與國外多家大公司進行合作的。四通教會我如何了解國內市場,學會怎樣在這個市場中遊刃有餘。也是四通,讓我不封閉,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理念。這種學習的習慣我至今保留,也從中不斷受益。”

談起當時的情景,朱希鐸表現出的興奮不減當年。“當時四通總裁找我談話,說如果我能帶一批人過來,他就給我20萬,讓我在內蒙古建立四通分公司,所以當時我就決定下海了。回到所里後,我把我的決定一提,就立即有13個人決定跟我一起下海,簽字要求停薪留職。這下所里領導可不幹了,因為這13個人,幾乎全是所里的技術骨幹。如果我這么一下海,包頭的這個市屬計算機研究所就會被拖垮。於是我的下海驚動了包頭市。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我不停地寫報告,要求帶走的人也減少到3人後,他們才最終同意了。”

在1987年就放棄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投身到一個從來都沒接觸過的商業領域,並且是技術人員下海,常人看來,後顧之憂在所難免。可是,朱希鐸不以為然。“技術人員下海,最困難的是行銷意識,行銷感覺。一個搞技術開發的人,向一個搞行銷經營的人的轉變,是非常難的。所以我總是說要‘永遠保持學習狀態’。最後,我把這些都視為一種挑戰。”他說。

邁出第一步,朱希鐸越走越順,也許還是那句老話:機遇總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機遇

2001年6月的一個深夜,北京。中關村四通大廈內,段永基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他正在等著自己的老部下朱希鐸的到來。22時,朱希鐸一下飛機就風塵僕僕地進了辦公室。

“老朱,還記得和微軟合資公司的事嗎?這個公司的CEO看來非你莫屬了。”朱希鐸對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2000年9月,微軟大中國區總裁黃存義與中關村科技(控股)公司總裁段永基商討籌建新公司。2002年1月,在北京王府飯店,這家名為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CENSOFT)的合資企業在這裡召開了成立大會。它的投資方分別是國內上市公司中關村科技、四通集團和微軟,公司的註冊資金為一億元人民幣。出任這個公司總裁的就是58歲的朱希鐸。

事實上,這個任命是朱希鐸沒有預想到的。朱希鐸提出兩點理由認為自己不合適,第一是年齡,第二沒有專業背景。最終他還是被段總說服了。但段永基對朱希鐸的“特別青睞”其實頗富深意。朱在其手下工作了十多年,並且經歷過六次“重新搭班子,建隊伍的創業”,他對朱這方面的能力非常信任。就這樣,已經接近退休年齡的朱希鐸開始“招兵買馬”,組建一支由海歸派、外企派和本土派組成的“混編部隊”來打造這個軟體技術公司。

朱希鐸順理成章地出任公司第一任CEO。按朱希鐸的說法,這次已經是他第七次“創業”了。

狀態,58歲了,還要從零開始創立軟體公司,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還是欣然地接受了,因為朱希鐸骨子裡喜歡接受挑戰。他認為,每一個階段,創業的環境都不會相同。但是共同的一點是,創業總是需要抓住機會去合理組織資源。

“CENSOFT這樣的公司,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人心如何統一,我想到最後能夠統一的東西只有一樣,就是企業的文化和理念”。朱希鐸現在在CENSOFT提了三條企業文化,即“保持興奮狀態,保持團隊狀態,保持學習狀態”。其中,他特彆強調“保持興奮狀態”,“我要員工一提到GRP就興奮,一提到CENSOFT就興奮,否則,你就不要到這裡來。”

客觀地說,在他多年的“創業型”職業經理人生涯中,並沒有讓人嘆服和令他自己滿意的作品,甚至可以說留下了不少遺憾,而CENSOFT則是他彌補遺憾和為自己職業經理人的征戰生涯書寫新篇章的惟一機會。

“在興奮中學習”,他說,“這時候,必須是在學習狀態中去做。因為只有處於學習狀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判斷需求,判斷應該做什麼,並快速地調整企業的計畫。如果沒有學習狀態,企業和個人不調整也不研究,一直默默地走下去,一旦偏離了方向就會犯很多錯誤。作為企業管理者,做商業運作,也需要時時學習。因為並沒有現存的書和樣本告訴他們怎樣去做。”

做大

朱希鐸把2004年定位為公司的銷售年和業績年。公司會全力推廣市場做銷售。公司要通過精細管理,即國際化管理,能夠實現比較好的贏利計畫。按照他的計畫,如果2004年實現了市場銷售計畫和盈利計畫,在2005年,中關村科技軟體將致力於規模擴張,爭取“做大”。到那時候,無論產品水平、企業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中關村科技軟體都能夠躋身於大型軟體企業行列,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並儘早成為上市公司。

朱希鐸說:“我首先考慮的是把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做成’,然後‘做大’。”他似乎並不滿足,“幾年後,如果再有挑戰性的項目,依照個人性格,我會去做,因為我喜歡接受挑戰。”

公司簡介

中關村科技軟體有限公司是一家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的大型獨立軟體供應商。公司目前員工數量近200人。公司以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產品和提供高水平專業化的集成服務為使命,力求通過自主開發的信息化整合平台軟體,促進中國軟體產業的高速度發展。目前的主要業務領域包括電子政務、金融、電信、企業信息化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