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帕里尼

朱塞佩·帕里尼

1752年,帕里尼的第一部作品《里帕諾·歐比利諾詩選》問世。 1757年,帕里尼寫了1篇題為《關於高貴的對話》的作品,以相鄰的墳墓里的貴族和詩人的對話為主要內容。 1768-1769年,帕里尼任《米蘭新聞》編輯,後來又擔任宮廷學校的人文學教授。

簡介

朱塞佩·帕里尼GiuseppeParini,(1729-1799)義大利諷刺詩人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

歷練

1729年5月23日生於倫巴第的小城波西西奧一絲綢商人家庭。但家境並不富裕,9歲時到米蘭,在親戚的資助下接受學校教育。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拉丁和希臘的文學作品,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1752年,帕里尼的第一部作品《里帕諾·歐比利諾詩選》問世。它包括92首詩歌,風格簡潔,用詞嚴謹,深受輿論界好評。不久他即被接納為米蘭著名的文學團體“轉變者學會”會員,同時也有機會同其他文學團體保持接觸。1754年,他的親戚去世時留給他一筆財產,並希望他能成為一名神職人員。幾年後,他果然當上了神父,並在塞爾貝洛尼公爵家任家庭教師。他在此生活了8年,親眼目睹了驕奢淫逸的貴族生活,為以後的寫作提供了素材。
1757年,帕里尼寫了1篇題為《關於高貴的對話》的作品,以相鄰的墳墓里的貴族和詩人的對話為主要內容。他指出,沒有道德的高貴是毫無價值的,不但不能受人敬佩,反而成為人們的笑柄。人無高低貴賤之分,高貴僅存在於人們的心靈,只有通過艱苦的學習才能夠獲得。從這裡已能看出作者的民主思想的萌芽。
1763年,長篇諷刺詩《一天》的第1部分《早晨》發表。兩年後,第2部分《中午》也相繼問世。在這些長詩中,帕里尼通過對一個貴族“一天”中極端空虛、無聊的生活作了淋漓盡致地描繪,以犀利的筆觸和諷喻的手法,鞭笞貴族的腐朽糜爛,揭露封建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因而一躍成為米蘭文壇上引人注目的人物。長詩的第3、4部分《黃昏》和《夜晚》分別於1780和1791年寫就(第4部分沒有完成),但在他死後才出版。
朱塞佩·帕里尼雕像
1768-1769年,帕里尼任《米蘭新聞》編輯,後來又擔任宮廷學校的人文學教授。晚年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事業。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他曾對此寄予很大希望。1796年當法國軍隊進入米蘭後,他曾在國民議會任職,但為了米蘭人民的利益,他毅然譴責法國人不光彩的行徑,因而不久就被解職。
在40年左右的時間裡,帕里尼還寫了19首頌歌和一些抒情詩,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和對新生活的憧憬。他的創作師承賀拉斯和維吉爾,典雅工整,同時保存了阿卡狄亞詩派的田園詩風格,使他獲得世界聲譽的還是他的長篇諷刺詩《一天》。他不愧為18世紀義大利的一位啟蒙主義者,他的諷刺詩對沒落的貴族階級無疑是一把鋒利的匕首;他富於民主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對縣曾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某些詩篇也洋溢著愛國主義熱情。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淡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他不可能看到人類的前途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思想上經常陷於苦悶矛盾。結果導致他在1799年8月15日在米蘭鬱鬱而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