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代傑

朱代傑

朱代傑(1890-1966) 湖北宣恩人。共產黨員。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後任北京鐵道學院教授。朱代傑教授是我國較早研究材料管理學科的學者之一,他治學嚴謹,關心青年教師成長和材料供應學科的建設,為鐵路材料管理教育作出一定的貢獻。曾編寫出版《材料供應計畫》、《鐵道材料技術供應》、翻譯出版《倉庫管理》等教學參考書。他參加了鐵道部路史組的路史研究工作,參加編寫了《中國鐵路史》,發表關於材料管理教育、材料管理等研究論文多篇。

基本信息

簡介

朱代傑 朱代傑

朱代傑(1902~1966),字仲英,1902年四川成都出生。1925年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同年參加五卅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處上校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 遭蔣介石通緝,由黨組織派往蘇聯學習,先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後因捲入“江浙同鄉會”,被米夫、向忠發定為“首要分子”,轉入莫斯科國際列寧學院。1930年回國後與黨失去聯繫,在河北邢台等地中學教書。1937年由董必武推薦以農工民主黨身份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先後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部總務廳廳長、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農工民主黨)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第四廳中將廳長、湖北省政府委員、福建省建設廳廳長、東北行營生產局局長等職。1949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51年任北京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其他著述:《福建經濟問題研究》、《福建省經濟建設五年計畫》、《福建經濟概況》、《福建經濟發展的途徑》、《福建古田溪水力發電工程計畫》、《試論馬建忠的鐵路思想》。

生平一,

1919年,17歲的朱代傑帶著大伯給的50大洋,乘小船,沿長江而下,出四川盆地赴上海,報考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數學不及格,國文100分,國文老師拿著試捲去找校長“從來沒有國文滿分的考生!”校長特批入學。入學後,以勤工儉學為生。1921年在南洋公學中學部畢業後升入南洋大學機械科。

1924年,22歲,任南洋大學學生會歌社副社長。是年11月7日,在武漢主持紀念蘇聯十月革命七周年大會,現場情況如下:

十一月七日,由國民黨員主持在武漢三鎮四處召開了紀念工農俄國十月革命七周年大會……廣場內的會場內設有三個講台,中央懸掛著孫文、列寧和馬克思的畫像。

當日的主辦者國民黨方面,以劉文島、宛希儼、朱代傑、詹大悲和耿旦等為主,許多黨員出席,漢口的工人、勞動者和學生等約二萬五千名參會。上午十時開會,唱隨附傳單所載的國際歌、少年先鋒歌和國民革命歌,朗讀孫文遺囑……。

1925年,23歲,參加五卅運動,為上海學生會幹部,由惲代英、蕭楚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參加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6年,24歲,參加北伐,由周恩來推薦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處上校處長、組織科科長、宣傳科副科長、科長,任周恩來所在中國共產黨黨小組組長。與鄧演達、李漢俊、李達、毛澤東、惲代英等同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1926年11月22日,蔣介石電令鄧演達:“總政治部宣傳科朱代傑撤革永不錄用”,電報中說,朱代傑是共產黨員,《革命軍日報》虛妄宣傳。鄧演達將此電向中央報告和與共產黨方面商議的結果,撤銷朱代傑職務,撤換《革命軍日報》的總編輯,以圖緩和衝突。

蔣介石以總司令名義布告稱:“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等,援用私人,充塞部曲。其宣傳訓練等工作,顯圖破壞國民革命之戰線,分散國民革命之力量。以致軍事之進步愈速,內部之糾紛愈多。若不嚴加制止,整個的國民革命軍,將因受蠱惑而分離,因分離而崩潰……國民革命軍之總政治部,幾為少數跨黨分子及投機少年所占……為實現三民主義計,乃不得不將淆惑軍心、背叛主義、違反軍紀、分散國民軍事力量、破壞革命戰線之總政治部,下令封閉,並按治其首從……”

蔣介石認為:朱代傑為鄧演達“援用之私人”“少數跨黨分子及投機少年”“蠱惑軍心……破壞革命戰線……將使整個國民革命軍分崩離析……”。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決定黨的工作轉入地下的同時,派遣大批青年幹部撤退到蘇聯去,25歲的朱代傑亦在其中。1930年回國,遭王明迫害與黨失去聯繫,在河北邢台、永年等地中學教書。

1937年,35歲,由董必武推薦,以農工民主黨身份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任政治部設計局設計委員會委員。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總務廳(後改為第四廳)中將廳長,掌經理人員訓練、考核、調查登記和經費預算等事項。政治部部長為陳誠、副部長周恩來、黃琪翔。一廳廳長賀衷寒、二廳廳長康澤、三廳廳長郭沫若。

生平一,

1938年3月-1947年2月,任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農工民主黨)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1938年3月1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漢口召開第二次臨時代表會議(第二次幹部會議)參加的有章伯鈞、彭澤湘、張雲川、何世琨、李士豪、王一帆、郭翹然、丘哲、朱代傑、萬燦等二十餘人。邀請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與會。

1938年,歷時3個月,率經濟建設參觀訪問團,由恩施出發,乘坐木炭汽車,參觀四川湖南等六省,宣傳木炭汽車的功用。大致情況如下:

在抗戰時期,武漢淪陷,國民黨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作為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部長官駐地的恩施,成了戰時大後方。

陳誠在恩施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時,曾派省政府委員朱代傑組織了一個“經濟建設參觀訪問團”。該團由恩施出發,到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廣西、貴州等省市參觀訪問,歷時三個月,一直都是乘坐木炭汽車,從未發生故障。朱代傑回恩施後,在省府擴大會議上,著重談到各省市有關部門和人士無不稱讚木炭汽車在戰時交通運輸方面發揮的重大作用,認為是湖北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成就。1939年,陳誠還把蔣介石請來,同許多高級將領一起參觀了木炭汽車,大家一致稱讚湖北使用木炭汽車十分成功,使公路運輸沒有受到汽油缺乏的影響。

抗戰期間,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湖北省政府主席三家聯合辦公廳的上任、湖北省不兼廳委員等職。後期曾參加台灣資源調查委員會,起草台灣接收計畫綱要,其主要觀點為“台灣完全與閩省(即閩南)相同,而且在日人占領之下,其民族思想特別濃厚,所以台灣不宜視同蒙、疆等地,應視為內地的一省,但情形容有特殊,有些設施可暫與各省不同。”

1944年12月20日~1947年9月29日,42歲,任福建省建設廳長。

1945年,修建榕廈公路。

1946年

4月24日,發函陳誠,談《印度經濟建設計畫綱要》一書對中國經濟建設的意義,全文如下:

主席鈞鑒,茲將《印度經濟建設計畫綱要》呈閱。並附志數點如下:

一、本書今年出版,設計局於外交部獲得後,譯印成中文本,並加以提要,但最好閱讀全文,始能洞悉其用意所在。

二、本書並非官方檔案,而系私人合編,其中只悉有塔塔(G.R.C.Tata)者,為著名之印人工業家,故可視為代表一部分印人之意見。

三、全書根據科學方法,提出具體的民生需要,及適應此需要之生產規模與資金之謀劃,博大精深,洵足參考,從而了解印度在若干方面之發展,如國民之富力、交通、及一般之調查研究工作等,均較我國為高,尤足另人猛省。

四、書中對於國防及軍需工業等,均缺而不論,且雖以工業化為重心,仍再三申明印度將繼續為農業國家。窺其用意,當在力避英人之反感,故對於一般政治問題及經濟政策等,亦未發抒意見。

五、年來奉命從事研究國家建設,常感參考資料缺乏之苦。讀此冊後,深覺其論斷之透徹與分析之具體。較之蘇聯、德、日等國,僅為其主觀宣傳而發布之檔案,尤饒有參考價值也。

職朱代傑謹呈四月二十四日

12月9日,至福建古田勘察水力情況,制訂古田溪第一段水力發電工程計畫。

12月23日,提交九鯉湖及龍亭水力發電經費申請及述要,全文如下:

福建省建設廳請撥開發九鯉湖及龍亭水力發電籌備費提案(1946年12月23日)

查本省仙遊九鯉湖古田龍亭水力發電經本廳派隊勘測設計後,現九鯉湖測量及計畫均已完成,龍亭測量亦已大部就緒,並經與台灣電力公司商議移讓機器合作及與華僑興業公司、福建經建公司合資經營,並商請行總撥給工賑麵粉藉作工資,暨請由資源委員會指派水電專家來閩復勘,正在積極籌備,將來擬由本省省政府、資源委員會、台灣電力公司、華僑興業公司、福建經建公司合組福建電力公司籌備處。關於籌備期中所有復勘補測及接洽移運機器各項川旅費用約須一億元,由上述五機關分籌,每機關各先籌墊二千萬元,此項籌備費用將來歸該公司工程管理費項下報支,為公司全體資金之一部,現因需用迫切,擬請先由省庫墊撥該項籌費二千萬元以上應急需。是否有當,理合檢同籌辦九鯉湖及龍亭水電述要壹份提請公決。

附籌辦九鯉湖及龍亭水電述要一份

委員兼建設廳廳長朱代傑

述要

一、籌辦之緣起及與各方接洽之經過

查本省仙遊九鯉湖及古田龍亭兩處瀑布蘊蓄水力極富,為各方重視,第以缺乏詳細測量及設計圖表,故無從開發利用, 代傑接任後,即以開發並利用是項動力為建設目標,以達本省電化理想,最初先進行九鯉湖方面,請本省企業公司投資,又委託華北水利委員會擔任測量,並請本省企業公司之技術人員擔任設計,行之經年,計畫完畢,計可發生電力6700匹馬力,此系九鯉湖第一次計畫。該計畫嗣經本廳技術室詳加研究,認為尚未能大量利用水力。復於本年二月間飭由水力局組隊另覓輸水道精密測量設計,十月間又計畫竣事,計可發生電力10500匹馬力,此系九鯉湖第二次計畫。而龍亭方面之進行系在九鯉湖之後,本廳於本年五月間組隊測量,十月初測量畢,將該瀑布可利用之水與發生之電力作簡略之報告,其電力約可發生78萬匹馬力,現正在繼續設計。又本年十月間,因聞台灣電力公司設在東海岸之電廠其擬停辦,機器可移讓福建,再以華僑興業公司亦投資辦福建電力公司,當時 代傑即電約台灣電力公司經理劉晉鈺到滬,並將九鯉湖計畫、龍亭報告親自攜往上海與華僑興業公司經理鄭一、台灣電力公司經理劉晉鈺、經濟部駐滬特派員任家昆共同商討,經各專家研究,認為九鯉湖第二個計畫較有價值,僉議由台灣電力公司將其停辦之電廠水力發電機等配合本省九鯉湖並龍亭及其他各處發電之用,作台灣電力公司投資福建電力公司資金,其他土木設備由華僑興業公司、福建經建公司及其他實業界人士會同本省政府投資辦理。惟因台灣之電力公司原系資源委員會百分之六十資金與台灣長官公署百分之四十資金合組而成。台灣電力公司劉經理雖已將此項與福建電力公司合作辦法徵得台灣長官公署許可,但未請示資委會,故未決定,十一月初 代傑與劉經理在滬會商後乃同往南京謁見資委會錢委員長商議此事,甚蒙錢委員長讚許,並承介該會電業處陳處長皓民、水力總工程處黃處長育賢,將九鯉湖計畫等精密審查惠予指示,並派工程師徐樹勛、林挺藩二員前來協助,已於本月九日由本廳技術室主任章錫綬、技正楊廷玉、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魏嘉煬陪同徐林工程師前往古田龍亭實地復勘,均認為極有開發之價值。惟須補行測量設計。十四日回榕。旋復於本月十七日由本廳技術室主任章錫綬及技正蔡文元陪同徐林兩工程師再往九鯉湖九龍江及南靖安溪等處繼續復勘,約兩三星期方可回榕。

二、電力之用途與籌備之步驟

在九鯉湖發生電力,可供閩南沿海之食鹽電解工廠、製冰廠、製糖廠及罐頭鮮菜木漿廠用。龍亭發生電力,除供給當地木漿廠、鋸板廠使用外,尚可輸送水電至福州市區以補火力電廠之不足。故本省亟宜根據善後原則請求善後救濟署撥發麵粉藉利創設,以此麵粉價值作為本省資金充工資費用,以華僑方面投資充作材料費用,同時配合台灣電力公司或資委會投資之電機器材,則全部工程可期完成,茲預計於籌備期中三個月內達到下列目的:

(一)本廳將九鯉湖及龍亭兩處計畫之設計圖表等編擬完竣送請行總撥粉。

(二)將華僑投資集合專款儲藏,將台灣電力公司同準備折運機器開始裝運。

(以下略)

1947年

1月,批准古田溪水電工程計畫。

5月10日,主持福建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第一次籌備會議,會議記錄如下:

……

三、 福建省政府為積極進行開發本省水電事宜,業經第504次委員會會議議決先行成立本公司籌備處,並指定建設廳朱廳長暫行兼代籌備主任籍利策劃報請公鑒。

福建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第一次籌備會議會議錄

日期:民國三十六年五月十日時間:上午九時

地點:福建省政府建設廳會議室

出席:丁超五 陳培錕 張光斗(徐樹勛代) 鄭揆一(吳師基代) 朱代傑

劉登瀛 潘圭綏 林友龍 楊廷玉 林 熔 楊永修 黃先修

主席:朱代傑 記錄:趙師元

行禮如儀

甲、報告事項

一、報告籌劃開發本省水力發電經過情形。

(以下略)

執筆主編出版:

《福建經濟發展的途徑》,1946年

《福建經濟問題研究》,1947年

《福建省經濟建設五年計畫》,1947年

《福建經濟概況》,1947年

《福建古田溪水力發電工程計畫》,1948年

有關評價

《福建經濟概況》由福建省建設廳出版,分12章,最後一章“略論戰後福建之遠景”,認為“本省天賦尚厚,如能有大量資本與人才,善於利用天然賦予之富源,積極開發交流與動力,發展特產及特產加工,進而以特產加工為橋樑實現工業化之目標,一面厲行土地改革,徹底改變封建關係,重建有利於建設之社會基礎,展望本省經濟,實有其燦爛之前途焉!”這些觀點至今仍很有參考價值。

《福建省經濟建設五年計畫(草案)》印行,朱代傑主編,內分總記、分論及附屬3篇。總論提及建設目標與重點、期程與區域、經營方式與原則、資金需要與籌劃、員工需要與供應及建設與收益等;分論則分為農業、工業、礦業、交通、動力、水利、金融貿易及配合(地政、合作、教育訓練、科學研究、衛生、社會福利)等8個部門、39個單元,為討論福建省經濟問題各書中之卷帙最多者。

《福建經濟問題研究》,福建省建設廳經濟研究室朱代傑、季天佐等執筆。第一輯由11篇論文組成,首先論及發展的途徑、建設的道路,經濟區域的劃分,及經濟資金的籌措,然後分別論及特產產銷,茶葉、果產業、貿易、工業及運輸事業,特別著重於福建省由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的做法。

1947年10月後,任東北行營生產局局長,上海海軍修理廠廠長。

1948年,《福建古田溪水力發電工程計畫》出版。

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1951年,北京,北京鐵道學院材料系教授。

1955年,翻譯出版(蘇)吉米契夫(Г.М.Демичев)《倉庫管理》

書中介紹的是各種物資的倉庫存儲、搬運、收發等的方法,尤其是對每種物資的搬運設備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還配有圖片、公式等。

1957年,編著出版《鐵路材料技術供應計畫》。

1958年,調鐵道部路史組從事路史研究工作,參加編寫《中國鐵路史》。

1964年,撰寫發表論文《試論馬建忠的鐵路思想》。

1966年6月5日,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4歲。

1970年1月23日,安全部發函:

北京鐵道學院海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指揮部:

你院已故教授朱代傑,在歷史上曾為我們做過一些工作,起過一些作用,對於其家屬,我們意見,應予以適當安置。

中直西苑機關

1970年1月23日

相關事件

五卅運動 北伐戰爭 江浙同鄉會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部 木炭汽車

台灣資源調查委員會 榕廈公路 福建古田溪水力發電站

相關人物

鄧演達 陳誠 蔣介石周恩來 董必武 李克農 黃琪翔 郭沫若 李一氓

蔣經國 朱務善 盧貽松 劉仁壽 黃仲美 周策 陳啟科

李俠公 魯易 童庸生 馬員生

人物年表一

1902年,生於四川成都;

1919年,出川,赴上海,考入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

1924年,任南洋大學學生會歌社副社長。

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由惲代英、蕭楚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國民黨身份參加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6年,參加北伐,由周恩來推薦,在鄧演達麾下,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處上校處長、組織科科長、宣傳科副科長、科長;任周恩來所在中國共產黨黨小組組長;

1926年12月25日,因大力宣傳共產革命,被蔣介石強令撤職;

1927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1928年,3月,因捲入“江浙同鄉會”,被米夫、向忠發定為“首要分子”,轉入列寧學院;

1930年,遭王明迫害,回國,在河北邢台、永年等地中學教書;

1933年底至1934年初,約周潮聲同去福建,參加黃琪翔領導的福建人民政府,到上海,因蔣介石用軍事壓力,迫使福建人民政府解散,未果;

1934年至1935年夏,先在鄧文儀處;鄧被撤職後,本應歸戴笠,但被陳誠要走,後在陳誠處任政治部設計局設計委員會委員;

1937年, 由周恩來、董必武、黃琪翔推薦,以農工民主黨身份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

1938~1944年,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部總務廳廳長,掌經理人員訓練、考核、調查登記和經費預算等事項;

1938年,遷都重慶後,政治部總務廳改為第四廳,任中將廳長;

1942年,代表湖北省主席陳誠訪問甘肅省主席谷正倫;

1944年4月,5月,參加台灣資源調查委員會,起草台灣接收計畫綱要;

1944年12月20日~1947年9月29日,任福建省建設廳長;

人物年表一

1946年4月24日,發函陳誠,談《印度經濟建設計畫綱要》對中國經濟建設的意義;

1946年撰寫出版《福建經濟發展的途徑》

1947年,主編出版《福建經濟概況》、《福建經濟問題研究》、《福建省經濟建設五年計畫》;

1948年,《福建古田溪水力發電工程計畫》出版;

1949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1950年,香港,執行李克農“特殊任務”,因聯絡點被國民黨特務摧毀,撤回大陸;

1951年,北京,北京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

1955年,翻譯出版(蘇)吉米契夫《倉庫管理》;

1957年,編著出版《鐵路材料技術供應計畫》;

1958年,調鐵道部路史組從事路史研究工作;

1964年,撰寫發表論文《試論馬建忠的鐵路思想》;

1964年,國家安全部重新啟動“特殊任務”,被派遣赴香港與陳誠聯繫,後因陳誠去世,未果;

1966年6月5日,因心肌梗塞去世。

朱代傑研究參考資料

《北方交通大學志》,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年6月

《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

《申報》1924年

小野寺史郎《南京國民政府期の黨歌と國歌》

陳予歡《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明《黃埔軍校》,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路漫漫——袁溥之自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予《中國黃埔軍校》,軍事科學出版社

王漁等《林伯渠傳》

《周恩來軍事活動紀事(1918-1975)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尹家民《蔣介石與黃埔“四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

聶紺弩《讀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兼談李一氓同志》,《讀書·六十一期》

《沫若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陳佑慎<<鄧演達與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6年碩士論文

楊逸棠《第一次國共合作見聞片斷》,《文史資料選輯第八十五輯》

《周佛海日記》,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司馬璐《一九二七年的國共分家》香港自聯出版社

楊逸棠:《鄧演達》,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陸立之《誰主沉浮》,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楊奎松《中共歷史上最早的政治運動——“江浙同鄉會”事件始末》

張澤宇《中國留蘇學員托洛茨基反對派始末》,《歷史教學》2004年12期

劉仁靜 曹仲彬《劉仁靜談會見托洛茨基的經過》,《百年潮》2008年06期

吳學華《蔣介石手下的八大特務頭子》//新浪讀書//

《解密的檔案·謝宣渠文檔·關於李俠公的情況》//謝迪寰新浪部落格//

《成舍我先生紀念網站-專訪與報導》

《廣斫鑒·南府政要·陳誠·陳誠副總統二三事》

《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東方出版社,2009年10月

黃維《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

鄭南宣《談談陳誠》,《世紀行》1994年第9期

《抗戰時期恩施的重要交通工具木炭汽車》,《恩施晚報》2005年7月23

士心《我和周恩來夫婦的兩年交道》,首發於台灣《春秋》雜誌總第119期(1962年)

程星齡《羊棗案件的前前後後》//人物ABC//

詹瑋《抗日名將葉挺蒙難》//文學部落格網//

褚靜濤《試論光復前後台灣省建制之過程》,《台灣研究》1999年02期

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清理(1945-1952)》,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翰中《戰後初期台灣貨幣改革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蔣中正總統檔案

陳誠副總統文物

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領導

上海市地方志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局

福建省檔案局

福建省情資料庫

福建省志

主要著述

《福建經濟發展的途徑》,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經濟研究室,1946年

《福建經濟問題研究》,福建省政府建設廳,1947年

《福建省經濟建設五年計畫》,福建省政府建設廳,1947年

《福建經濟概況》,福建省政府建設廳,1947年

《福建古田溪水力發電工程計畫》,福建省政府建設廳,1948年

《材料供應計畫》,人民鐵道出版社,1957年

《鐵道材料技術供應》,人民鐵道出版社,1957年

《倉庫管理》,人民鐵道出版社,1955年

《中國鐵路史》,人民鐵道出版社,

《試論馬建忠的鐵路思想》,apabi數字資源平台,196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