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機器

末日機器

末日機器是科幻作家和陰謀論者所著迷的一種能毀滅世界的可怕武器,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純粹的幻想。但事實上,蘇聯確實製造過這樣一種武器。目的在於保證蘇聯能夠對美國的核打擊予以還擊。即使美國發動突襲,摧毀了克里姆林宮和蘇聯國防部,幹掉了每一位軍隊高官,這套末日系統依然能夠感測到災難發生,啟動還擊。這套系統的正式名字叫Perimeter,也有人叫它“死亡之手”。

基本信息

簡介

“Perimeter的系統非常非常棒。”瓦拉里·雅爾尼奇談論的是俄羅斯的末日機器。不錯,是實實在在的末日裝置。一個看得見,摸得到,能夠使用的終極武器。這一武器系統的目的是確保蘇聯能夠對美國的核打擊做出反應。即使美國發動突襲,讓整個蘇聯限於癱瘓,蘇聯依然能夠予以還擊。哪怕美國炸毀了克里姆林宮,夷平了蘇聯國防部,破壞了通信網路,幹掉了每一個軍隊高官,地面感應裝置依然能夠檢測到災難發生,啟動反擊。

發展進程

Perimeter確保了蘇聯的還擊能力,但它並非一觸即發的裝置。它被設計成半休眠狀態,在危機發生後啟動。然後,它的地震、輻射和空氣壓力感應器網路開始搜尋核爆炸的跡象。
1974年,蘇聯展開新一代戰略指揮系統Perimetr的研發。它的設計要求非常嚴苛,不但要能夠協助指揮階層在混亂的審判日中弄清戰況,並且要假設各種惡劣情況下仍能夠維持運作,其中最惡劣的情況就是:蘇聯指揮階層已經煙消雲散。這意味著Perimetr甚至要在沒有人指揮的情況下獨自發動蘇聯的復仇之戰。
由於末日機器是為最惡劣的情況設計,因此不奢求蘇聯遭到重創預警系統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當危機臨近時,蘇聯會啟動它到待命狀態,它則利用核爆監測系統監控蘇聯境內的核爆跡象,所有的數據會匯整到中央計算機,經過邏輯判讀是否要採取反擊手段(據蘇聯宣稱,其邏輯以美國的核戰火力為依據,不會被次強國家的攻擊所啟動)。
為了避免錯誤,在發動還擊之前,Perimeter系統必須檢查4個“如果……那么……”先決條件:如果它被啟動,那么它將判斷核武器是否襲擊蘇聯領土;如果判斷遭遇襲擊,那么系統將檢查能否和蘇聯總參謀部作戰室取得聯繫;如果可以取得聯繫,如果在一定時間內———15分鐘至1個小時———一直沒有接到攻擊指示,那么系統將推測國家要員還活著,能夠決定是否發動還擊。但是,如果和總參謀部的通信中斷,那么Perimeter將判斷,末日降臨,立刻將發動攻擊的權力交給地堡里的Perimeter值班人員。那個時刻,摧毀世界的力量將交給那個正巧當值的人。他也許是某個臨危受命的政府部長,也許是剛從軍事學院畢業的25歲的年輕軍官。如果他決定按下發動反擊的按鈕……那么……。
由於考慮到最惡劣的情況,美國核彈已經落地,蘇聯指揮階層生死未卜,任何現存的有線、無線甚至衛星手段可能都已在美軍突襲中毀滅,末日機器要如何確保蘇聯龐大的核子武力仍然能夠聽命反擊呢?答案是蘇聯某些洲際飛彈發射窖中,藏的並不是洲際飛彈,而是彈頭部改裝成UHF通信設備的彈道飛彈。它們平時隱藏在深入地下的發射井裡,能夠承受核爆炸和高強度電磁脈衝。當末日機器啟動時,這些飛彈會起飛到空中向其他在首輪襲擊中幸免於難的蘇聯飛彈發布加密指令,由於信號-M系統允許機器不經人手發射飛彈,因此在審判之日,末日機器只要往上空打出一顆閃亮的信號彈,指揮飛彈飛越已經變成廢墟焦炭的蘇聯大地,發動摧毀美國的復仇大反擊。
美國也建造了類似的裝置,建造了所謂的緊急飛彈通信系統,部署了一批指揮飛彈。它甚至還研發了用於檢測全球核爆炸的地震和輻射感應器。但是,美國從未把這些技術結合起來,變成一台“復仇機器”。因為它害怕意外事故和一個小小的差錯把整個世界終結。
相比機器,美國還是更信任人的判斷。美國空中部署有一個有能力和權力發動襲擊反擊的小組,整個冷戰時期,這個指揮小組一直待在空中。他們的任務和Perimeter相似,但是這一系統更依賴人而非機器。按照冷戰博弈理論原則,美國並沒有對蘇聯隱瞞這一點。

保密措施

根據《末日男人》一書作者P·D·史密斯回憶,“末日機器”一詞最先出現於1950年2月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一次電台節目中。核物理學家列奧·西拉德描繪了一種假想的氫彈系統,它能讓整個地球被放射性塵埃所覆蓋,進而毀滅全人類。“誰會想要殺死地球上每個人?”他反問道。答案是,某個想要威懾襲擊者的人。例如,假如莫斯科即將戰敗,它可以宣布,“我們將引爆氫彈,”以此來阻止入侵。
15年後,大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諷刺傑作《奇愛博士》中把這個點子永遠地烙印在公眾頭腦中。影片中,一個叛變的美國將軍派他的轟炸機編隊搶先攻擊蘇聯。蘇聯大使此時披露,他的國家剛剛部署了一種裝置,它能夠自動對任何核攻擊做出反應,讓整個星球包裹上致命的輻射塵埃。
“如果不對外公開,末日機器豈不是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奇愛博士聞訊咆哮“你們為什麼不告訴世界?”畢竟只有在別人知曉的情況下,這樣的可怕裝置才能達到威懾作用。在影片中,蘇聯大使可憐巴巴地回答“本來準備在星期一的國會宴會上宣布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Preimeter誕生之後,無數個星期一和無數個國會宴會過去了。那么蘇聯為什麼沒有向世界宣布,或者好歹知會白宮一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里根政府官員知道蘇聯的末日計畫。里根時期的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告訴我說,他從未聽說過這東西。
事實上,蘇聯軍隊甚至沒有把Perimeter的存在告訴本國的核裁軍談判人。“我從未聽說過Per-imeter,”當時的蘇聯首席談判人尤里·柯維茨欣斯基說。時至今日,俄羅斯軍隊官員一人對它絕口不提。除了雅爾尼奇之外,還有其他幾人也向我證實了Perimeter的存在。其中包括前蘇聯太空官員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和國防顧問維塔利·齊吉奇科。但是,多數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依然會堅決否認。今年2月,當我在採訪中提到這個話題時,前蘇聯戰略飛彈部隊官員弗拉基米爾·德沃金立刻起身送客,像送瘟疫一樣把我趕出門外。蘇聯人把核戰博弈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建造了一套威懾自己的系統。
蘇聯人把核戰博弈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建造了一套威懾自己的系統。蘇聯人把核戰博弈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建造了一套威懾自己的系統。

蘇聯人把核戰博弈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建造了一套威懾自己的系統。
那么為什麼蘇聯沒有把Per-imeter的存在通知美國?克里姆林宮分析家早就注意到,蘇聯軍隊有著保守秘密的悠久傳統,但這不足以解釋這個明顯的後果嚴重的策略漏洞。
沉默的原因一部分可歸咎於害怕美國想出挫敗這一系統的對策。但是,主要的原因卻更加複雜,也更令人意外。根據雅爾尼奇和熱列茲尼亞科夫的說法,Per-imeter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末日機器。蘇聯人把博弈理論發展到一個庫布里克、西拉德和其他所有人沒有想到的高度:他們建造了一套威懾自己的系統。
通過確保莫斯科有能力還擊,Perimeter事實上是為了防止激進過頭的蘇聯軍隊或國家領導人在危機時刻輕易啟動核彈。熱列茲尼亞科夫說它的作用是“讓所有腦袋發熱的人和極端分子冷靜下來。無論發生什麼,復仇是100%可以保障的,那些襲擊我們的人必然會受到懲罰。”
Perimeter還為蘇聯爭取了時間。1983年,美國在德國部署了致命準確的潘興二式飛彈後,克里姆林宮的戰略家們估計,從雷達接收到來襲信號,到飛彈命中目標,他們只有10至15分鐘時間。考慮到那個劍拔弩張、杯弓蛇影的時代背景,一台故障雷達、一群被誤認為來襲飛彈的野鵝,或者一次被錯誤解讀的美軍演習都可能啟動一場追悔莫及的大災難。事實上,上述所有誤會都曾經發生,如果正好趕上那個風聲鶴唳的時代,浩劫將不可避免。
Perimeter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果蘇聯雷達檢測到一個不詳但模糊的信號,領導人可以啟動Perimeter,然後坐下來等待。如果這個信號被證實是野鵝,他們可以放下心來,關閉Perimeter.在蘇聯領土上證實核爆炸發生遠比證實遙遠地方的飛彈發射要容易,“因此,我們設計了這套系統,”雅爾尼奇說,“目的是為了避免悲劇性錯誤。”
現在,雅爾尼奇和他的美國同僚布魯斯·布萊爾想要避免的錯誤是沉默。今天早已不是冷戰時代,已經不需要Perimeter作為後盾。這套系統也許已經不再是俄羅斯戰略的核心,美國的俄羅斯軍備問題專家帕維爾·伯德維克說,它現在“只是戰爭機器上的一顆螺絲帽”—但是,“死亡之手”並未被拆除,依然全副武裝。
在布萊爾(目前在華盛頓領導一個叫世界安全學院的智囊團)看來,這樣的漠視是不能接受的。雖然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人知道關於Perimeter的最新情況,但在他看來,俄羅斯沒有理由拒絕讓這一系統退役。他說,沒有任何理由,讓成千上萬枚核彈處於近似一觸即發的狀態。雖然技術已經突飛猛進,但還是存在釀成重大錯誤的機會。不久前,我和他談話時,他用憤怒又悲哀的語氣說,“冷戰早已結束。但我們的行為卻絲毫沒有改變。”
同樣地,雅爾尼奇也認為公開核武器指揮控制信息是安全的保障,但和布萊爾不同的是,他認為Perimeter在今天仍然有它的作用。沒錯,它是為了自我威懾而設計,在冷戰最瘋狂的時候,它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使命。他好奇的是,現在它是否還能發揮末日機器的傳統作用?如果把它的存在告知公眾,是否能夠威懾未來的敵人?國際爭端從來沒有停息過,和平總是短暫的。就在不久前,喬治亞問題還讓白宮和克里姆林宮的關係一度惡化。但是,雅爾尼奇說,“沒有任何理由閉口不談Per-imeter.”如果向公眾隱瞞這一系統的存在,“我們在未來將承擔更大風險。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雅爾尼奇談到他幫助創造的Perimeter充滿自豪,我覺得有必要向他的洋洋得意潑一點兒冷水:假如系統失敗呢?假如發生了什麼故障?假如電腦病毒入侵、發生地震、核電站泄漏、停電事故導致系統誤以為核戰爭開始?雅爾尼奇慢吞吞喝了一口啤酒,說我的擔憂是杞人憂天。即使一連串意外事件不巧撞在一起,他向我保證,仍然有一個人可以阻止Perimeter終結整個世界。他說,1985年前,蘇聯設計了幾套自動系統,它們都能夠在完全不用人類參與的情況下,自行發動反擊。但這些裝置都被上面否決了。他指出,Perimeter並非真正完全自動化的末日機器“如果發生爆炸,所有通信中斷,”他說,“那么Perimeter設施內的人有最後決定權。”
是的,我不否認,一個人最終可以決定不按飛彈發射按鈕。但是,此人是一個士兵,孤立封閉在地下堡壘中,他所接收到的一切證據說明他的祖國被敵人摧毀,他的親人恐怕都已成炮灰。周圍的感應器叫不停,時間分分秒秒地在流逝。根據他所受的訓練,聽過的指示,一切都說明,應該按下按鈕,而作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人拒絕發動還擊嗎?我問雅爾尼奇,如果是他獨自一人在地堡里,他會怎么做?他搖搖頭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會不會按下按鈕。”
事實上,他解釋說,啟動反擊的開關未必就是一枚按鈕。它可能是一枚鑰匙,或者其他安全開關。他也不太清楚。畢竟“死亡之手”還在不斷地被更新升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