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山風景區

木蘭山風景區

木蘭山風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城北,距黃陂城區、武漢城區分別為30公里和70公里,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主峰祈嗣頂高度為海拔582.1米,是大別山南麓高峰之一。其自然區域東瀕木蘭天池,西臨灄水河,北接長塔公路,南抵研梳公路,占地面積為1550萬平方米。山勢呈南北走向,南低北高。林地面積373公頃,林區面積達20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5%。整個風景區分為古寨區、石景區、花苑區、山莊區四區。 木蘭山景區是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省級風景名勝區、湖北省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木蘭山風景區木蘭山風景區
木蘭山風景區位於黃陂區北部,東擁木蘭湖、南瞰木蘭天池、西挽灄水河、北枕大別山,海拔90~582米。轄區面積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5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86.5公頃、旱地面積73.5公頃,林地面積373公頃,林區面積達2000公頃,森林復蓋率達95%。管理處轄3個村民委員會、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45戶,人口2448人。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北部。海拔582.1米。2010年6月被批准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時任黃州刺史的杜牧曾游木蘭山,並題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宋雍熙二年(985年),王義敬木蘭忠孝,重建了木蘭將軍坊和廟。清朝,外省香客遊人來木蘭山的人次平均每年逾過了百萬。

木蘭山是木蘭出生地,集宗教、地質、建築奇觀為一身,有始建於唐朝的木蘭殿,其中塑有花木蘭“三應身”神像。該景區作為國家地質公園,廣泛分布著有7億5千萬年曆史的藍片岩。 有著名的木蘭山組歌。

荊楚名山木蘭山昂立天宇,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群巒秀峰、宮觀櫛比的古代廟宇、瞬息萬變的雲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氣候,無不令人賞心悅目,木蘭山古建築群塑造了眾多道佛泥塑,成為武漢重要的風景區。

主要景點

木蘭山風景區木蘭山風景區
木蘭山風景區主要由宗教朝聖區(古廟區)、地質公園核心景區(石景園)、風洞(紅軍洞)、木蘭花苑、木蘭山地質博物館、木蘭山索道、森林越野區等精品景點組成,集宗教朝聖、地質科普科教、森林越野、生態旅遊、紅色旅遊、避暑休閒、會務培訓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和省級自然保護小區。全年完成財政收入72萬元,比上年增長10.8%;待遊客5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經濟收入4589.2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旅遊門票收入900餘萬元,比上年增長5.9%。

先後舉辦木蘭山宗教祈福放生活動、全國民眾登山健身大會開幕式暨武漢木蘭山登山節活動、木蘭山金秋廟會、木蘭拳武術表演、湖北省武術散打錦標賽等系列節慶促銷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木蘭山的知名度。

其自然區域東瀕木蘭天池,西臨灄水河,北接長塔公路,南抵研梳公路,占地面積為1,550萬平方米。山勢呈南北走向,南低北高。

木蘭山古稱牛頭山、建明山,又因形似一頭長嘯雄獅而被稱為青獅嶺。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為紀念葬於山北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而更名為木蘭山。

木蘭山山勢嵯峨峭拔,環境幽邃,不僅是歷代道教、佛教的薈萃之地,也是鄂豫邊地區工農紅軍的革命搖籃。

1982年,木蘭山正式劃為風景遊覽區,1983年4月成立木蘭山風景區管理處,隸屬於木蘭山林場。同年10月開始在原有舊址基礎上逐步修復廟宇及附屬設施,並根據地形地貌將整個風景區劃分為5個區:以佛教和道教為雲集點的古寨區,以千姿百態的石林為主題的石景區,以名貴花木為主體的花苑區,以幽深靜謐別墅為主調的山莊區以及行政機構所在地中心區。各景區均蘊含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

根據地質界提出的地球板塊理論,認為木蘭山的形成是由於板塊撞擊所致,大致形成於7~10億年前。從整個剖面看,出露最多的岩石是白雲綠泥納長片岩、白雲納長片岩等;這裡地勢北高南低,面積5.5平方公里;山脈脊嶺屬風化砂壤,山坡處屬酸性塵積土,間有砂泥土和紅壤等,山坳處土層較厚;這裡大氣環境質量良好,無致癌物質“苯並比”;山上水源較少,除依靠古井泉及水庫、溝堰、塘水供飲用外,還修建了自來水工程,抽灄水上山緩解水源之不足;這裡屬亞熱帶季風區,光照充足,熱量充沛,雨熱同季,常年降水量為1 236.2毫米。木蘭山自然資源豐富,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木蘭已成為木蘭山人的共識。

地勢地貌

木蘭山風景區分為木蘭山和玉屏山兩部分,其中:木蘭山部分的自然實體呈北南走向。南北約長62公里,東西約寬25公里。東以木蘭川為界,西以灄水河為沿,北靠長(嶺)塔(耳)公路,南抵研(子)梳(店)公路。面積155平方公里。山形極似一頭靜臥的雄獅,頭在北,尾在南,中心廣場正扼其咽喉處,從中心廣場至祈嗣頂的山脊恰如獅之脊背,而祈嗣頂又酷似其臀,再向南便是獅之尾巴了。玉屏山在木蘭山東,木蘭山和玉屏山在川坳交匯,玉屏山南抵長堰(今王家河街)彭和寺、西北抵川坳,面積為205平方公里,呈北高南低地勢。

20世紀60年代初,地質界提出了一種新理論——地球板塊結構理論,認為地球表面由八大板塊組成,每一大板塊中又包含若干小塊。板塊與板塊之間由於地殼運動而引起了相互撞擊,很可能在地球表面留下一種物質——藍閃石。20世紀80年代,在木蘭山一帶發現了大量藍閃石,地質界據此推斷木蘭山可能位於亞洲大板塊中的南北兩小塊的交接處,於是認定木蘭山的形成是由於板塊撞擊所致。關於木蘭山形成的年代,地質界有多種說法,一說形成於2~3億年前;一說形成於7~10億年前。根據板塊結構理論,其形成於7~10億年前的說法較有據。

土壤

木蘭山和玉屏山兩條山脈脊嶺均屬風化砂壤,只宜種松和榆樹、刺槐等本地雜木。山坡處屬酸性塵積土,間有部分麻骨土、砂土、砂泥土和紅壤,土層厚薄不等,宜種山杉。山坳處土層較厚,特別是東泉庵、川坳、磨針澗3處,酸性塵積土疏鬆肥沃,是楠竹、水杉、雪松、池杉種植的好地方。

大氣

1984年4月18日至22日,武漢市衛生防疫站對木蘭山地區大氣污染物進行檢測,數據表明,大氣污染含量甚微,大氣環境質量良好,無致癌物質“苯並比”,符合國家衛生標準。21世紀以來,經區環保和衛生防疫部門多次檢驗和監測,大氣環境質量一直良好

水源

山上水源較少,主要依靠東泉、西泉、北泉、烏龍泉、水晶宮、三眼井等古井泉及塔園水庫、清水塘、黑溝堰等塘堰水供飲用。木蘭山古井泉水素有“龍泉神液”之譽。歷來朝覲香客,每人必攜帶一瓶回家,據說飲用後可以祛病消災,這其中雖然含有迷信成份,但長飲此水,確可延年益壽,防治一些小病痛,因為水中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以上所列井泉塘堰水源及灄水河河水,經武漢市衛生防疫站的抽樣檢驗,證實所含各種礦物質成份及所含細菌數量均未超過生活飲用水標準,水質良好,適合飲用。

氣候

木蘭山屬亞熱帶季風區,受季風影響,光照充足,熱量充沛,且雨熱同季。據氣象考察表明,由於木蘭山地區的地形地貌複雜,構成了日照陰坡與陽坡有別,氣溫梯度變化較大,局部冬暖夏涼,各種天氣現象有較多的小氣候特點。

自然資源

主要有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和礦物資源等

植物資源

木蘭山具有非常豐富的植物資源,常見植物計920餘種,除近200種為引進種外,絕大部分為鄉土物種。

用材林主要樹種有松、杉、柏、槐、楓、構、櫟、榆、椿、樟、檫、楊、柳、桑、楓楊、麻櫟等。

觀賞林主要樹種有木蘭、山茶、白玉蘭、廣玉蘭、梅花、櫻花、桂花、紫荊、紫薇、木槿、芙蓉、臘梅、杜鵑、迎春、玫瑰等觀花樹種;黃楊、女貞、冬青、烏柏、楓香、重陽木、銀白楊、塔柏、筆柏、龍柏、雪松、合歡,山梅等觀葉樹種。

果木林主要樹種有桃、李、柿、梨、棗、蘋果、石榴、枇杷、板栗、花紅、山楂等。

竹類有楠竹、桂竹、水竹、叢生竹等。

茶類有油茶、清茶等。

花卉有牡丹、芍藥、蘭花、菊花、月季、水仙、海棠、薔薇、茉莉、含笑、曇花、君子蘭、一串紅、文竹、棕櫚、美人蕉、含羞草、仙人掌等。

藥材品種繁多,明人方與時即謂“木蘭山參苓術諸藥備齊,素有天然藥庫之稱”,據查明者已近千種,其中名貴藥材有紅丹參、南沙參、白首烏、女貞子、貝母、桔梗、靈芝、枸杞、天冬、麥冬、黃色杜鵑、大力麻等;生長較普遍的有金銀花、龍吐珠、金不換、白玉質、萬年青、蒼耳子、大共同、紫胡、金桃、玉竹、白芨、紫蘇百合、半夏茯苓、蒼木等。

蔬菜各類品種皆宜種植,歷史上以白蘿蔔為本山特產之一,有“一斤蘿蔔一斤米“等量交換的價值。

動物資源

木蘭山一帶古代多野獸,古書中記載有“仙猴獻桃”之說,可見有猴。後來因開山劈石,山林毀壞,普施農藥等多種原因,造成許多野獸逐漸絕跡,僅剩少量的草豹、豺、狼、狐、兔、黃鼬、果狸、狗獾、驢狼、刺蝟、貂鼠、野豬等。

隨著山林綠化及林業的發展,有各種鳥類又遷回木蘭山定居,其中常見的有鷹、貓頭鷹、啄木鳥、喜鵲、灰喜鵲、斑鳩、野雞、八哥、黃鸝、畫眉、雲雀、竹葉雀、絲麻雀、麻雀、白頭翁等。

爬行動物以蜥蜴、壁虎為多,珍稀的有蟒蛇、烏蛇、白花蛇等,甲殼動物以螃蟹為多。

哺乳動物中蝙蝠在本山有一百多種,其中大蝙蝠有狐蝠、果蝠、犬蝠等;小蝙蝠有山蝠、魚蝠、蹄蝠、菊頭蝠、大耳蝠等,多群聚於風洞中,鄉人將蝙蝠屎稱為“夜明砂”,可治眼疾。

節肢動物中的蜘蛛在本山有特大品種。

礦物資源

木蘭山蘊藏著大量的藍閃石。1986年6月3日經廣東省測試分析所定性分析,表明藍閃石中含有鐵、鋁、鈣、鎂、鈦、鋅、鉛、錳、銅、鉻、鎳、鋯、釔、鈧、鉬、鏑、鈹、鈀、鋇、銀、鉺、鍶、釘、銠、硼等多種元素,其中不少是稀有金屬,尤以鈀、釘、銠三種較有價值。

地質界並認為,藍閃石的發現,證實木蘭山位於板塊交接處,對研究板塊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經湖北省地質局鄂東北地質大隊普查表明,木蘭山一帶蘊藏著豐富的綠片岩、藍片岩和紅簾石片岩。其品種有鈉長石、陽起石、綠簾石、綠泥石,青鋁閃石、石英鈉長石、錳鋁石榴子石等。面積約10平方公里,總儲量1139億立方米。這些礦藏石材加工成的建築材料經省有關單位鑑定,質量極佳,開採價值較大。

人文歷史

木蘭山是流芳千古木蘭將軍的故里,因木蘭將軍而得名。相傳木蘭代父從軍後,屢立戰功,被封為“孝烈將軍”。後人感其忠、孝、勇、節,為其立廟、樹坊、建祠,先後啟建了木蘭殿、木蘭廟 、唐木蘭將軍坊、木蘭祠,山也因其而更名為“木蘭山”。歷代騷人墨客競相登山覽勝,唐代大詩人杜牧曾登臨木蘭山,拜謁木蘭廟,寫下了《題木蘭廟》傳世佳作:“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據史料記載,木蘭山始稱於南齊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歷代的騷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登臨木蘭山,拜謁木蘭廟,寫下了《題木蘭廟》等傳世佳作:“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木蘭山又是著名的革命搖籃,“黃麻起義”後,李先念、徐向前、吳光浩等率部轉戰木蘭山,革命隊伍才不斷發展壯大。木蘭山也是千年香火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唐、盛於明清,佛道兩教共處一山,每年海內外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已被列為國家重要景點之一,進入全國假日旅遊信息預報系統。這裡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山上那古樸別致的建築,千姿百態的石林,奼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木蘭山是千年香火鼎盛的宗教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唐、興於明清,佛道兩教和睦共處一山,共建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供奉神像一千餘尊,其中以金頂、玉皇閣、木蘭殿、大佛殿、藥王宮等廟宇香火最盛。每逢宗教節日,來山朝覲膜拜的海內外香、遊客絡繹不絕。民諺中流傳的“木蘭山的菩薩應遠也應近”就是由此而來。

木蘭山也是著名的革命勝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曾有“秋收起義隊伍上了井岡山,黃麻起義隊伍上了木蘭山”之說。“黃麻起義”失敗後,副總指揮吳光浩率領鄂東軍七十二名戰士轉戰木蘭山,建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點燃了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陳少敏、徐海東等同志都曾在木蘭山一帶進行過長期的革命鬥爭。解放後,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百餘名書法家都為木蘭山題詞,木蘭山己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並與蔡店姚家山新五師師部舊址等景點組成了一條紅色旅遊線路。

發展

自1982年木蘭山風景區管理處成立以來,以“弘揚木蘭文化,保護自然生態,保護生態旅遊”為原則,新建木蘭牌樓、索道、迷宮、木蘭花苑、木蘭風洞、石景公園、木蘭文化城等遊覽項目,發掘棋盤石、眼淚檔、姑嫂樹、磨針澗、試劍石、捨身崖、穿劍崖等傳奇景點,修復24座古廟,引資建設30餘家避暑山莊,吸引了大量遊人、香客。1998年,木蘭山風景區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先後舉辦兩屆“木蘭文化旅遊節”和一屆“湖北省武術散打擂台賽”。二十年共投資3.2億元進行風景區的開發與建設。隨著景點的修復及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外遊客逐年增加。2000年,全年共接待遊客43.2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300萬元。

作為木蘭生態旅遊區的龍頭景區,木蘭山風景區的發展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景區邁上了快速發展軌道。近幾年來,木蘭山風景區在抓好環境創新的同時,迅速完成了《木蘭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和古廟區建設性詳規、《木蘭山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及詳規、《木蘭山重點項目建設性詳規》的編制,完成了景區內游步道、景觀綠化、標識標牌系統的升級改造,使景區內旅遊環境與服務功能得到很大提升。下步木蘭山風景區將進一步鞏固發展成果,加快發展步伐,積極爭創AAAAA級風景旅遊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交通信息

1. 漢口新華路、竹葉山乘專線巴士可直達木蘭山。

2. 武漢港乘市郊一日游專線車可直達木蘭山。

3. 漢口火車站乘公交292路,到黃陂客運站轉乘專線巴士可到達木蘭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