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

聚珍版叢書》這樣大規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將中國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歷史的高潮。 由於此次發現的木活字數量龐大,專家表示它們當中極有可能整理出一個非常完整的漢字字型檔。 當時瑞安僅發現了三四萬個木活字,而此次在寧化發現的木活字數量大大超過前者。

簡介

元代大德年間,著名農學家王楨發明了用木活字印術。木活字印刷較之泥活字和銅、錫、鉛等金屬活字,在製作上是較為簡便、容易的一種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陽文反字之後,鋸成單字,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墊平並塞緊後塗墨鋪紙刷印。
此外,王禎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增加排字的效率。關於王禎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經驗,在他所著的《農書》中有詳細的說明。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已相當普遍,且出現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這樣大規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將中國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歷史的高潮。

化石重現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活字印刷術”的大型表演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穿越時空重現於世人眼前,令全世界嘆為觀止。近日,福建省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在寧化縣客家祖地發現了仍在被使用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藝。原來,這一“文化化石”非但未被湮滅,而且傳承至今。昨日,相關部門為這一重大發現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經初步調查,寧化縣現存木活字數量超過三十萬枚。據當地藝匠介紹,這些木活字既有清代祖傳,也有現代新刻。更具價值的是,這幾位民間藝匠都能熟練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筆書寫、刻制、揀字、排版、校對、刷印、回字、裝幀等技藝,會背誦流傳的檢字口訣,並至今仍使用木活字為當地人印製族譜。
由於此次發現的木活字數量龐大,專家表示它們當中極有可能整理出一個非常完整的漢字字型檔。不過,如今在寧化一地會木活字技藝的藝匠人數已寥寥可數,可採訪到的最年長者已有八十多歲,年輕者也都年屆四五十,技藝傳承已瀕危。由於現在修訂族譜的人群越來越少,一些藝匠只能依靠修鎖、刻章維生。
在寧化存活木活字被發現之前,浙江瑞安發現的木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我國唯一已知被保存下來並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藝,其技藝傳承源頭也來自福建。目前,瑞安的發現已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當時瑞安僅發現了三四萬個木活字,而此次在寧化發現的木活字數量大大超過前者。福建師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方寶川等專家認為,寧化木活字印刷術的存留,一定程度佐證了福建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三個刻書印刷中心的歷史地位。對此次發現的研究,可能改寫福建古代印刷業歷史,將為我國和世界印刷史、文明史增添精彩篇章。
目前,相關文化保護及研究工作正在深入進行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