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共產黨

朝鮮共產黨

朝鮮共產黨(조선로동당)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朝鮮勞動黨的前身。1928年秋,共產國際宣布解散朝鮮共產黨。1945年8月,蘇軍進入朝鮮半島北部,此時原朝鮮共產黨的大多數成員在朝鮮半島南部從事地下活動,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人數很少,因此蘇聯方面委託原東北抗日聯軍中級軍官隨蘇軍一道返回朝鮮的金日成在北方重建朝鮮共產黨。1946年11月,南韓共產黨(1945年9月成立,領導人為朴憲永)、朝鮮人民黨(1946年11月成立)、南韓新民黨(1946年7月成立)也合併為南韓勞動黨。

歷史

1925年4月17日在共產國際直接指導下,朝鮮共產主義者召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該黨。領導人為金在鳳和朴憲永,金在鳳任責任書記。它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向工人、農民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其奮鬥目標是趕走日本侵略者,實現民族獨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1926年3月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該黨積極領導工農運動,1925年至1928年,共發生工人罷工349起,農民抗租事件2267起。日本占領當局實行高壓恐怖政策,朝共組織受到嚴重破壞,活動困難,同時該黨內又出現了嚴重的宗派鬥爭。1928年秋,共產國際宣布解散朝共,時任責任書記為車今奉。

此後由於共產國際提出的“一國一黨”原則,流亡中國的朝鮮共產主義者未能再組建新的黨。在日本統治時期,朝鮮還存在過高麗共產黨、工農總同盟、青年總同盟、韓人社會黨、火曜會、漢城青年會等共產主義組織。

1945年8月,蘇軍進入朝鮮半島北部,此時原朝鮮共產黨的大多數成員在朝鮮半島南部從事地下活動,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人數很少,因此蘇聯方面委託原東北抗日聯軍中級軍官隨蘇軍一道返回朝鮮的金日成在北方重建朝鮮共產黨。1945年10月10日,北韓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在平壤成立,金日成任中央責任書記。1946年3月,原在中國延安、太行山地區活動的朝鮮獨立同盟改組成朝鮮新民黨,領導人為金斗奉。同年8月,北韓共產黨與朝鮮新民黨合併為北韓勞動黨。1946年11月,南韓共產黨(1945年9月成立,領導人為朴憲永)、朝鮮人民黨(1946年11月成立)、南韓新民黨(1946年7月成立)也合併為南韓勞動黨。

北韓勞動黨成立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政權。1948年3月28日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金日成提出的爭取祖國自主統一的鬥爭方針。由於大韓民國李承晚政府鎮壓,南韓勞動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轉移到朝鮮半島北部。1949年6月30日,朝鮮半島南北的勞動黨合併成統一的朝鮮勞動黨,並選舉金日成為委員長。建立紀念日定為10月10日。

黨旗

朝鮮勞動黨黨旗,旗上的設計與共產主義象徵“錘子與鐮刀”相似,錘子依舊代表工業勞工,農民則改用鋤頭代替收割鐮刀,而中間代表知識份子的毛筆是朝鮮勞動黨在眾共產主義政黨之中獨有的。

早期黨內派別

由於朝鮮勞動黨是由許多不同派別的無產階級共產主義者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政黨合併組建而成,因此在其建黨之初存在許多派別。

1、蘇聯派:這一派以在蘇聯出生和取得蘇聯國籍的朝鮮人為主,首領是許哥怡、朴昌玉等人。

2、國內派:這一派以日本占領時期在朝鮮半島國內秘密堅持地下活動的原朝鮮共產黨員為主,首領是朴憲永。

3、延安派:這一派以參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八路軍、新四軍、第四野戰軍)、1945年至1950年回國的朝鮮人為主,主要人物包括武亭、金斗奉、崔昌益,大多數人與毛澤東、林彪關係密切。

4、游擊隊派:以在朝鮮半島北部和滿洲(現中國東北)地區原東北抗日聯軍中級軍官金日成為核心。雖然勢力最為弱小,但因與蘇聯人熟悉、首先得到蘇軍的支持而占有政治上的優勢。

在第一屆朝鮮勞動黨政治局內,蘇聯派有3人,延安派有6人,國內派有2人,游擊隊派有2人,從這一比例可以看出當時各派的力量對比。國內派領袖朴憲永於1955年12月被處決,國內派勢力經過這次打擊已經全部復滅。延安派於1958年被清洗完畢,蘇聯派於1961年被清洗完畢,這兩派的倖存成員大多數選擇了流亡中國或蘇聯。金日成完全控制了朝鮮勞動黨,並樹立起自己的個人權威。

組織結構

建黨初期,朝鮮勞動黨的黨員人數僅為4530人,則約增加為300萬人。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共和國主席兼國防委員會委員長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體現了該政黨對武裝力量擁有最高級別的絕對控制權。1994年,金日成總書記逝世後,其子金正日成為最高領導人。2011年,金正日逝世。享年69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