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祠堂[江西省全南縣]

曾氏祠堂[江西省全南縣]

這就是宗聖公祠,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祠,一座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古祠。 古祠始建於明朝永樂2年(公元1404年),於永樂7年落成,系當地曾氏開基之祖榮千九郎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參)而修建的。

公祠歷史

這就是宗聖公祠,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祠,一座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古祠。
古祠始建於明朝永樂2年(公元1404年),於永樂7年落成,系當地曾氏開基之祖榮千九郎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參)而修建的。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傳人,與孔子、孟子、顏子並稱中國歷史“四大聖人”,人稱“宗聖”(宗聖公祠由此得名)。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啟孔孟學派,編《論語》、寫《孝經》、著《大學》,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以誠為上、重在養志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歷史2000多年。
巍巍宗聖公祠,將同一血緣的宗族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其豐富的人文積澱、獨特的古韻風雅,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不同血緣的人們,走近它,瞻仰它,探尋和品味那份厚重的客家文化。

公祠結構

宗聖公祠分前、中、上三廳。前廳三門六開,正門入口置一對龍頭石鼓。廳頂或雕或刻或畫,各種圖案栩栩如生、寓意吉祥,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廳頂正中那直徑2米有餘的騰雲團龍,神采奕奕,動感十足。
跨過高高的門檻,進入中廳,迎面便是一個大天井,約100平米見方,這使得寬闊的中廳絲毫不用擔心採光問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天井正中,一口古井赫然在目,至今仍水清泉暢。這種上有天井、下有水井的形制,在贛南客家祠堂中是極為罕見的。
中廳高堂,正掛一牌匾,上書三個遒勁大字——“崇孝堂”。此乃本族先人、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的曾汝召所題。古往今來,全南在外為官者不多,高官尤少,曾汝召乃其中翹楚。《全南縣誌》載,汝召為官績著,曾上書力陳民生疾苦,免除了朝廷增攤給家鄉的稅銀,還曾痛諫萬曆皇帝革除“左道”之弊,“慎微戒忽”。如此剛直不阿、心懷蒼生的官員,在昏庸腐敗的大明萬曆朝可算是一個另類吧。從匾名所題,不難發現這位老先生在弘揚祖訓、教化後人方面亦毫不含糊。曾子的孝道思想已成為一種精神風範,於曾氏宗族世代薪火相傳。
從中廳沿迴廊,轉過門屏,即步入上廳。上廳又留有一天井,約30平米見方,採光極佳。抬眼望廳堂,前檐又掛一牌匾——“簪纓世家”,右柱書“簪纓輔國政”,左柱書“世家藏經綸”,彰顯出曾氏宗族書香傳承、仕人輩出的無尚榮光。
廳頂便是曾氏族人祭祀祖先的聖地。設有一巨型神龕,翕座為馬鶴獅麟等吉獸花板,側為棋盤狀花格窗,美輪美奐,肅穆莊嚴。曾氏祖先牌位即供奉於此,上百塊神主牌分幾層陳列,密密麻麻,蔚為大觀。每年農曆三月十三,當地的曾氏宗親都要在此舉行“太公會”儀式,擺酒設宴,祭祖祈福,一派喜慶熱鬧景象。據專家考證,“太公會”是全南這支曾氏所獨有的習俗,流傳至今已400多年,集中體現了崇孝、守信、向善、和諧的行為理念,頗有曾子遺風。
上廳兩側,各建有一樓閣,分別置廂房2間。佇立樓閣,古祠建築之匠心獨運一覽無遺:祠堂依客家民居風格合院而建,又與牆厚、窗小、天井窄、光線暗之客家民居傳統迥異,氣勢恢弘,落落大方。更令人稱奇的是,整座祠堂由54根直徑為0.42米或0.22米、高7.4米的木柱支撐,所有橫樑均呈微弓狀,棟樑則由榫連線,榫背用橫契鎖定立柱,無論是整體考量,還是細節設計,無不契合力學原理。這使得宗聖公祠雖經600餘年風雨滄桑而仍巍然屹立。

福州市曾氏祠堂

位於福州市台江區下杭路,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後裔家祠,建於民國20年(1931年)。座北向南,占地面積570平方米,門內依次為天井、正廳、居室。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周圍用風火牆。大木架橫樑跨度大,石柱題刻楹聯多處。門牆上有“南豐衍派”、“入孝”、“出悌”等橫額石匾。保存較好。1988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