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皮海鞘

曼氏皮海鞘

曼氏皮海鞘又稱乳突皮海鞘。個體柔軟,圓形或橢圓型,白色半透明表面具有毛狀物,尤其是出入孔周圍的毛狀物更為密集和發達。被囊表面黏附少量泥沙。常出現一定的地理變異,如表面毛狀物變成微小突起且很稀少,被囊變厚,且呈不同程度的釉質化。

基本信息

基本特徵

曼氏皮海鞘 曼氏皮海鞘

幼體營自由生活,成體營固著生活。被囊厚。咽部有許多鰓孔,排泄腔或圍鰓腔包圍咽部,由排泄孔通至外界。稚參培育後期和室外潮間帶養殖池內多有發生。當室內育苗時,長期不倒池,易使海鞘在池壁或附著基上生長。而室外潮間帶養殖池內海鞘的發生與周圍海區海鞘生物資源量、繁殖季節和進水方式等有關。塘沽新港6月份的密度為20352個/m2,濕重達3729.0g/m2,煙臺港次之,10月份的密度為19337個/m2,濕重達1048.8g/m2。繁殖期5-11月,盛期6-10月份。

生態影響

海鞘類體形多樣,適應鹽度範圍較廣。單海鞘生殖腺可食用,被囊可提取纖維素。但因其成體常附著於艦艇、船隻和碼頭上,能起破壞作用;又能與貝、藻類爭奪基地,對海產養殖業產生不利影響。海鞘的大量繁殖,不僅會與海參爭奪生活空間和餌料,而且會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時向水中排泄代謝物,從而抑制海參的生長。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清除方法。蔓氏皮海鞘繁殖季節時期,養殖用水要經過沙濾等措施。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發現養殖系統中有海鞘附著,必要時通過人工清除。而船底則需防污漆防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