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之妙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③謝赫:南朝齊梁時人,著有《古畫品錄》。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

原文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如彥遠①《畫評》言:“王維②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謝赫③云:“衛協④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又歐文忠《盤車圖》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⑤此真為識畫也。

注釋

①彥遠:即張彥遠。唐後期書畫評論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間宰相張嘉貞後人。歷官員外郎,著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等。
②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官至尚書右丞。為盛唐著名詩人及畫家。
③謝赫:南朝齊梁時人,著有《古畫品錄》。
④衛協:晉初畫家,時有“畫聖”之名。
⑤此處所引歐陽修詩,原是和梅堯臣而作的,大意是說:古人繪畫注重意境,不注重形似,梅堯臣的詩則強調寫實,追求平淡的風格,詠物直露而不含蓄;對於繪畫上的“忘形得意”,了解的人少,作詩如果過分求實,則不如學學“忘形得意”的辦法,以意境為主,使人讀一首詩如同看一幅畫。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官至員外郎。

譯文

書畫作品的奧妙之處,當從心領神會的意境上體悟,難以僅從形跡的相似性上尋求。世上觀賞繪畫作品的人,大都不過能指摘畫中的事物形象、配備位置及色彩運用等方面的瑕疵而已,至於確實能夠在冥冥中領會優秀畫作的深刻意境和哲理的,罕見其人。如張彥遠的《畫評》言說:“王維畫景物,多不問四時節令,如畫花,往往將不同季節開花的桃、杏、芙蓉、蓮花等畫於同一幅景物圖上。”我家收藏的摩詰所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這是得心應手的創作,意趣到處便可成畫,所以能夠達理入神,深得天機本性。這是難以與普通人理論的。謝赫說:“衛協的畫,雖然不能完全精妙逼真地繪出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有生動的神氣和韻味,所畫超越競起的名家,可稱是空前絕後的作品。”歐陽文忠公的《盤車圖詩》又說:“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這些都是真正懂得繪畫奧妙之所在的言論。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