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人體腧穴]

曲池[人體腧穴]
曲池[人體腧穴]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濕疹、瘰癧等病症。

基本信息

腧穴釋義

曲池:曲,屈曲。此穴為手陽明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

腧穴定位

簡便定位

曲池定位 曲池定位

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於尺澤與肱骨 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解剖定位

當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橈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乾。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效機制

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於肘部,乃經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里達表,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是表里雙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風熱表邪,主治外感熱病、風熱上擾的頭痛、咽喉腫痛,風熱犯肺的咳嗽、氣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熱,還可清解里熱,具有清瀉熱毒、通經止痛之功,治療陽明積熱所致的頭痛、齒痛、目痛等五官疾患;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五行屬性屬土,“合治內腑”,故可清瀉陽明,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調節大腸功能,治療濕、熱、氣、血壅滯大腸,腸腑傳導失職的腹脹、腹痛、吐瀉、痢疾、便秘、腸癰及陽明鬱熱的乳癰等;大腸經與肺經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消腫止痛之功,可瀉除熱毒郁遏肌表的各種皮膚疾患;此穴屬土,還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熱、瀉內火,用於治療痰火擾心或熱擾神明的胸中煩滿、善驚、癲狂等神志病,甚至熱極生風的抽搐,以及風陽上擾、氣血上沖的頭痛頭暈;此穴位於肘部,具有通經絡,調氣血、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之功,用於治療上肢痿痹、癱瘓諸疾。

主治病證

中醫病症:半身不遂,肩痛,臂細無力,肘臂攣急或弛緩,肘中痛難屈伸,手臂紅腫,腰背痛;腹痛,吐瀉,便秘,痢疾,腸痛;瘰癧,癭氣,濕疹,丹毒,疥瘡,癮疹,皮膚乾燥;頭痛,眩暈,耳鳴,耳前疼痛,目赤痛,目不明,牙痛,頸腫,咽喉腫痛;月經不調,乳少;瘛瘲,癲狂,善驚;胸中煩滿,咳嗽,哮喘;熱病,傷寒,傷寒餘熱不盡,瘧疾,消渴,水腫等。清熱要穴,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病。

西醫病症:腦血管病後遺症,肩周炎,肘關節炎,高血壓病,皮膚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體炎,咽喉炎,牙痛,麥粒腫,乳腺炎,甲狀腺腫大,過敏性疾病等。

配伍套用

•便秘(實證):曲池、中脘、足三里、內庭(《針灸學簡編》)。

•腸癰:曲池、闌尾穴、足三里、上巨虛(《針灸學概要》)。

•嘔吐,肝氣犯胃:曲池、肩髃、中脘、足三里(《針灸學簡編》)。

•痰厥頭痛:曲池、豐隆、風池(《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

•目紅腫生翳:曲池、睛明、攢竹、瞳子修、太陽、合谷(《新針灸手冊》)。

•齒痛:曲池、少海、陽穀、陽溪、二間、液門、頰車、內庭、呂細(《神應經》)。

•頸腫:曲池、合谷(《增訂中國針灸治療學》)。

•疔瘡:曲池、合谷、三里(《針灸大成》)。

•半身不遂、中風:曲池、絕骨、崑崙、合谷、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針灸大成》)。

•胸中滿:曲池、人迎、神道、章門、中府、臨泣、天池、鏇機、府俞(《備急千金要方》)。

保健養生

發熱感冒及咳嗽、哮喘時,可用刮痧板刮拭,如有痧排出,可以迅速解表、退熱。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曲池,每次1~3分鐘,可改善上肢癱麻、哮喘等症。

每日按壓曲池穴1~2分鐘,使酸脹感向下擴散,有預防高血壓的作用。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1.0~2.5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治肘部疼痛時可用“合谷”刺或“齊刺”法或三棱針點刺放血。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20分鐘。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現代研究

對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針刺曲池可增強冠心病人心肌收縮力,使心率減慢。對房性早搏、心房顫動有一定治療作用。研究表明針刺曲池、豐隆,對高血壓病人有降壓作用,經針治四周后,收縮壓平均下降23.6毫米汞柱,遠期療效亦較好。

針刺曲池對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動物實驗觀察,針刺組比對照組(不針)提高血氧飽和度6.31%。在開胸術中,看到手術中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仍升高,沒有缺氧。

針刺曲池、陽陵泉觀察急性中風病人的血液流變學及腦血流圖,可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後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分鐘,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顯著,而針刺正常貓的腦血流動力學影響基本不大,也說明是調整作用。

對血液的影響:觀察脾切除術後血小板過多症,經針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全部症例的血小板數目,隨針刺治療而漸趨下降,以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對炎症灶白細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針刺對胃腸蠕動的影響:針刺曲池等穴,可見空腸、迴腸的蠕動有即時性的改變,蠕動弱者增強,強者減弱。另外針刺足三里、曲池穴,對闌尾炎患者,無論在X線觀察下或直接手術觀察,可見闌尾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為呈缺血狀態。

對神經—體液的影響:針刺曲池,可使多數空腹(正常人)血糖升高,說明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增強。對血糖的影響,可因手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樣,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透天涼可使血糖下降。

對體溫的影響:電針家兔的“大椎”、“曲池”穴,可使大部分發熱家兔的體溫降低,同時觀察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發現電針後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鈣離子也相應升高,說明電針後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升高是針刺降溫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靈樞·本輸》: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針灸甲乙經》:在肘外輔骨肘骨之中……以手按胸取之。

《備急千金要方》:在肘後,轉屈肘曲骨之中。

《千金翼方》註:一雲在肘上橫紋中。

《太平聖惠方》:在肘外輔骨,曲肘橫紋頭宛宛中,陷者是其穴。

《循經考穴編》廣註:在肘近輔骨中,以手拱胸曲肘取,約紋尖儘是,下對少海穴。

主治記載

《針灸甲乙經》:傷寒餘熱不盡;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目不明,熱驚狂,躄痿痹;瘈瘲,癲疾吐舌;喉痹不能言。

《備急千金要方》:舉體痛癢如蟲齧,癢而搔之,皮便脫落作瘡;腕外側痛脫如拔;惡風邪氣泣出喜忘;癭惡氣諸癮疹;耳痛,濕痹。

《太平聖惠方》:偏風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開,肘臂偏細。

《針灸資生經》:傷寒余疾,皮膚乾燥。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遍身風痛;兩手拘攣紅腫;傷寒發過經不除。

《針灸大成》: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齧,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普濟方》:頭痛,項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