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

佛教論書。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釋論》,亦譯《摩訶般若釋論》。為論釋《大品般若經》之作。傳說古印度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100卷。《大智度論》印度佛教論書。後秦鳩摩羅什譯。此論系釋《大品般若經》的論書。據卷首僧叡序,本論原有10萬偈,經鳩摩羅什略譯而得百卷,全譯本應有千餘卷。此論對經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被稱為論中之王;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包含大量印度佛教思想材料。主旨仍在闡揚性空幻有,與《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等所重。

基本信息

《大智度論》

正文

佛教論書。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釋論》,亦譯《摩訶般若釋論》。為論釋《大品般若經》之作。傳說古印度龍樹著,後秦鳩摩羅什譯。100卷。卷首所載僧叡之序稱:“是以馬鳴起於正法之餘,龍樹生於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遺風,瑩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跡凡夫,示悟物以漸。又假照龍宮,以朗搜玄之慧,托聞幽秘,以窮微言之妙。爾乃憲章智典,作茲釋論。其開夷路也,則令大乘之駕方軌而直入;其辯實相也,則使妄見之惑不遠而自復。”論中引經籍甚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同時由於此論所釋的《大品般若經》為當時篇幅最大的一部經,作者並對經中的“性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故被稱為“論中之王”。此論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最後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但此論系依經而作,解釋畢竟不能完全窮盡義理,故龍樹又著《中論》、《十二門論》作為補充。
漢譯出後,慧遠認為譯文“繁穢”,曾加以刪削而成《大智論鈔》,並撮其要旨,詳加闡述。謂“其為要也,發軫中衢,啟惑智門,以無當為實,無照為宗。無當則神凝於所趣,無照則智寂於所行。寂以行智,則群邪革慮,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則二諦同軌,玄轍一焉”。
此論還有拉蒙特譯的法文本。南希真於1966年在其所著的《呈現在大智度論中的龍樹哲學》一文中又將《大智度論》的重要章節譯成英文,並作了解釋。此論未發現有梵本,因此關於作者和發現的時間,許多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註疏有僧肇《大智度論鈔》8卷,慧影《大智度論疏》24卷,僧侃《大智度論疏》14卷,曇影《大智度論鈔》15卷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