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體系下非物質傳統資源權利保護研究

智慧財產權體系下非物質傳統資源權利保護研究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權的概念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權的特點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的文化公權

基本相信

作 者:楊建斌

叢 書 名:黑龍江大學法學文叢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23342
出版時間:2011-09-01
版 次:1
頁 數:306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法律 > 民法

內容簡介

人格權有直接經濟內容並不是人格、尊嚴的金錢化和降低對人身權的保護,恰好相反,是客觀地認識人格權的本質,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其一,承認人格權的直接經濟內容,並不意味著人格、尊嚴的金錢化,人格權雖然有一部分經濟權利內容,但它只能占少部分,人格權的大部分內容仍是精神權利。

作者簡介

楊建斌,1964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現任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教授,黑龍江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學會智慧財產權法研究會理事,中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1984年黑龍江大學物理系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智慧財產權法專業獲法學第二學士學位,2009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多年來從事智慧財產權法教學研究工作,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獨立或合作出版學術著作15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非物質傳統資源相關的概念體系
第一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及保護的含義
一、傳統資源與非物質傳統資源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的“保護”含義分析
三、不同概念和保護制度的協調問題思考
第二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相關術語界定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民間文學藝術
三、傳統知識
四、遺傳資源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含義和價值
二、多樣性與非物質傳統資源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正當性
第二章 非物質傳統資源保護的制度和觀念沿革
第一節 國際視野下的非物質傳統資源保護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一、民間文學藝術和傳統知識權利保護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中國非物質傳統資源保護現有基礎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非物質傳統資源保護
二、新中國成立後對非物質傳統資源的保護
第三章 非物質傳統資源在財產體系中的地位
第一節 無形財產的體系構成
一、財產與物
二、無形財產
三、智慧財產權客體
第二節 特殊的無形財產
一、證券財產
二、虛擬物
第三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的本質屬性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的財產屬性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是智慧財產權的客體
三、非物質傳統資源的獨有特徵
第四章 非物質傳統資源相關權利保護
第一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相關權利體系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相關權利的分類
二、公權、私權和人權
第二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權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權的概念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權的特點
三、非物質傳統資源權的內容
第三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公權利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的國家主權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的文化公權
第四節 非物質傳統資源權主體與其他相關主體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權主體
二、與非物質傳統資源權相關的權利主體
第五章 現有智慧財產權制度及其他權利制度對非物質傳統資源的保護
第一節 著作權制度與非物質傳統資源的保護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的著作權和鄰接權保護模式
二、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
第二節 商標權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一、商標法保護非物質傳統資源的優勢和局限性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的各種商標權保護
三、商標法對非物質傳統資源的防禦性保護
第三節 專利權制度與非物質傳統資源的保護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與非物質傳統資源專利的關係
二、非物質傳統資源在專利制度上的防禦性保護
第四節 信息權和無體物權對非物質傳統資源的保護
一、非物質傳統資源的數位化保護
二、信息權的本質和其特性
三、對非物質傳統資源數位化後的信息權和無體物權規制
第六章 非物質傳統資源權利的界限和限制
第一節 權利界限和限制的法理基礎及經濟分析
一、權利的限制和權利的界限
二、權利限制和權利界限的目的
三、智慧財產權界限和限制的經濟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