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預警

智慧財產權預警的基礎是專利分析,專利分析不但對發明人、中小企業、實驗室、大學等有極大的價值,而且對大企業、政府機構也有極大的價值。

實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的加快,我國企業的涉外智慧財產權糾紛頻繁發生,不僅規模越來越大,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已對各行業的發展形成了危害。由於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尚不能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同時國內企業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還未予以足夠重視,對同行業專利技術信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會出現在生產過程中被動侵權的情況,導致國內知名IC企業頻頻遇到智慧財產權糾紛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面對跨國公司的“專利伏擊”,為幫助企事業單位充分利用智慧財產權手段,規避智慧財產權風險,維護產業安全,中關村智慧財產權促進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與北京市工業促進局、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知識產權局聯手搭建智慧財產權預警平台,以加強相關單位應對重大專利糾紛的能力,避免低水平重複研究,引導和扶持園區企業公平參與國際競爭。

主要內容

(一)針對政府相關部門
1、行業層面預警工作
建立指定行業的專利資料庫,並通過數據源的更新實時監測國內外行業的專利動態變化,並形成相應的《行業智慧財產權狀況白皮書》、《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等形式提交至政府相關部門,作為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時的參考。

經過分析發現可疑信號時,迅速通報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為政府部門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警機制提供參考,規避風險、維護產業安全。

2、行業智慧財產權狀況跟蹤調研與戰略研究
針對園區企事業單位定期開展智慧財產權狀況滾動調研,跟蹤園內技術發展動態,根據具體技術方向有針對性地確定潛在智慧財產權壁壘,並進行針對園區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智慧財產權戰略研究》。

3、開展相關智慧財產權軟課題研究
接受相關部門委託的智慧財產權課題研究。

4、重大科研項目跟蹤預警
對於國家科技計畫中行業重大科研項目產業化可能遇到的專利法律障礙或約束問題,主動開展專利的跟蹤檢索、分析,並針對具體情況提出予以應對的智慧財產權戰略報告。
(二)針對企事業單位
1、預警項目定製服務
設立預警視窗,受理相關企事業單位的智慧財產權預警項目,並提供智慧財產權戰略研究、侵權分析、專利預警動態分析、智慧財產權培訓等配套服務,引導、幫助相關單位有效運用智慧財產權信息,提高專利保護的前瞻性和預防性,避免可能出現的不利局面和損失。

2、預警中心會員服務
企事業單位可以通過申請、審核加入我局“中關村電子信息智慧財產權預警服務中心”,成為會員。會員可以指定特定技術或產品,並享受指定技術或產品的專利動態信息分析、智慧財產權動態白皮書等按季更新的預警動態信息服務。

3、信息檢索服務
利用中關村智慧財產權信息網,向企事業單位提供檢索服務。相關單位可以委託預警中心提供檢索報告,也可以從預警平台網站的檢索入口以賬號登入的方式進行線上檢索。

4、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與諮詢服務
對於有長期需求的企事業單位,提供法律顧問形式的服務;對於一般需求的單位,預警中心設定的預警視窗或者服務熱線提供相關法律諮詢。

5、智慧財產權宣傳與培訓
通過定期舉辦座談會、培訓班、行業性智慧財產權沙龍等形式,積極構建同行業交流和探討智慧財產權問題的平台,提高園區智慧財產權預警意識,引導並幫助園區智慧財產權工作的發展。

基礎

智慧財產權預警是專利分析,專利分析不但對發明人、中小企業、實驗室、大學等有極大的價值,而且對大企業、政府機構也有極大的價值。例如美國民營的專利分析機構——CHI公司目前擁有的主要企業客戶包括DuPont、IBM、Intel、Kimberly-Clark、Kodak、PhilipsElectronics、Seiko-Epson等大企業,主要政府客戶包括澳大利亞的CSIRO和ARC、歐盟、MITI/MET、日本通產省、美國航空航天局、美國國立衛生院、美國國家科學基因會、OECD、美國海軍部、美國空軍部、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美國空軍實驗室等。這些大企業客戶、政府客戶從CHI的專利分析項目中獲得的報告、規劃主要用於指導它們擬定中長期的企業、行業、軍隊、地區、國家專利發展戰略。

難度

專利分析不容易組織、實施。用計算機軟體生成一些專利分析報告,這僅僅是第一步。美國寫專利戰略的書多如牛毛。這些書用來指導人們如何採集、閱讀專利文獻,如何根據“法律規則”設計專利經營戰略。作出讓政府、軍隊、行業、大企業、大學、實驗室、中小企業覺得可用的專利分析報告,相關分析人得有極高的專利法素養、侵權判定素養、科技素養。由於專利分析公司已經對文獻有深入的加工。分析人員不需要通過分類號檢索專利。有極強檢索技巧的審查員在專利分析中沒有太多優勢。實際上,僅僅懂得專利性判定的我局審查員未必能完全勝任專利分析活動。

作用

這方面的作用可能有很多。例如,我國軍隊科研部門的反向工程能力最強。美國大部分高科技的東西都沒有來中國申請專利。這部分技術有很多都掌握在美國軍方手裡。把美國軍隊的高科技產品實施反向工程,並改進後在我國生產,其成本會降低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如何把國外的好技術甄別出來,以及如何把上述產品出口到國外,並避免侵權問題,這需要我們事先進行專利分析。例如,我國企業可以把國外大量的印製電路板以及附屬軟體產品複製、銷售。下一步的問題是,我國企業如何把這類產品出口到國外。由於印製電路板侵權判定極其困難,只要我們按照軟體文檔重新撰寫程式,這可以避免著作權侵權問題;只要通過專利分析發現相關軟體沒有獲得美國專利,我們就可以把相關印製電路板與軟體產品出口到美國。只要高水平的專利分析部門和我國軍方科研機關緊密合作,我們就會利用目前智慧財產權制度的漏洞給我國新經濟的崛起創造很好的機遇。

主要意義

1.相關政府部門要充分掌握各領域的專利等智慧財產權的申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研究智慧財產權的發展策略。

2.對將要發生的專利等智慧財產權爭端的預告。

其他國家

日本
日本特許廳每年把預算的10%左右用於專利文獻的深加工,並組織廳內、廳外專家定期繪製關鍵技術領域的“專利地圖”,以指導日本企業實施專利戰略。該戰略的兩個關鍵點是:幫助日本企業通過外圍專利、小專利封殺歐美上游專利的實施、改進路徑;指導日本企業在歐美國家直接、間接收購專利。例如,在後一關鍵點上,日本企業根據專利分析報告在美國甄別了值得據為己用的發明人、高科技企業、優質專利。然後,它們通過資助美國發明人、收購美國企業和專利迅速搶占了很多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為了抵制日本的收購活動,美國曾於1986年發布規章,以加強對本國高科技企業的行政保護。例如,為了保證本國在超級計算機某個關鍵領域的技術優勢,美國政府曾經引用該規章,以妨害國防為由拒絕了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購一家美國矽谷公司的申請。最近,日本特許廳還提出了建立亞洲智慧財產權網(AIPN)的建議。通過這個項目,日本能夠對亞洲地區的專利文獻資料庫資源實施更加便利的控制,並為日本民營專利分析企業的崛起創造區位優勢。
當然,日本正在通過兩個方面的工作淡化專利情報開發活動中的官辦色彩。其一是把政府專利預警項目外包給美國私人公司。例如,為了給政府調整巨觀政策提供依據,日本通產省等政府機關曾多次付費讓美國著名的專利分析公司——CHI公司為日本政府製作大型的專利分析報告。其二是推動一些專利情報分析組織走上商業化道路。例如,“日本專利信息組織”最近已經被改組為Patolis公司,併購買了美國Delphion公司的專利分析軟體的使用權,以期在日本開展商業化的專利分析服務。

韓國
韓國原先基本沿用了日本對專利情報的開發模式。這種模式在韓國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據稱,韓國企業在世界手機產業的巨大成功離不開韓國知識產權局在相關技術領域繪製的專利地圖。和日本類似,韓國政府也在積極推動企業從事專利分析活動。例如,韓國知識產權局最近的一個相關舉措是:在自己的網站免費提供一種專利信息分析系統(PIAS),幫助韓國企業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資料庫或者自己構造的資料庫進行專利分析。

英國美國

由於Derwent等公司長期不懈地採集和加工專利文獻,以及IBM等大公司積極地培育和引導專利分析市場的發展,英美地區對專利情報的開發利用主要採用了商業模式。下面,我們介紹幾家英美公司的發展動態:
(一)隸屬於Thomson公司的Derwent和Delphion
Thomson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情報服務公司。它在2002年的總收入約75億美元,雇員總數約4.3萬人。Delphion和Derwent都是Thomson的關係企業。前者在2000年由IBM和ICG聯合設立,目前聲稱擁有全球最大的專利文獻庫;後者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1948年,目前也聲稱擁有全球最大的專利文獻庫。現在,這兩家企業都提供自助餐式的線上專利檢索、分析服務。
例如,Delphion宣稱專利文獻中的技術信息約有70%至90%不能從報紙、期刊等其他渠道獲得。對專利文獻的採集、加工、分析活動孕育著巨大商機。它認為,以專利情報的採集、加工、分析為主的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市場約有1000億美元的市場空間,目前僅約開發了30%。它還指出,商業化的專利文獻庫不同於各國專利局的文獻庫。例如,前者包含了企業關係樹,使得用大量關係企業的名稱隱匿專利權人身份的大公司能暴露全部專利籌碼,該關係樹還會根據市場併購等活動不斷更新;後者沒有該關係樹。前者包含了專利法律狀態的實時更新數據,例如被許可人的分布狀況;後者則沒有這類重要信息。前者校正、統一了用語和著錄項格式,可能幫助專利分析人員獲得創造性發明人、關鍵性審查員等實用信息;後者無法導出這類信息。從我們目前掌握的資料看,Delphion試圖把自助餐式的專利線上檢索、分析服務提供給研發人員、企業專利工程師、專利律師、法官、政府官員等各類客戶。客戶可以根據軟體線上生成的專利地圖,運用技術和法律知識獲取深層信息。
Derwent開展的業務包含了專利檢索、專利分析、專利提醒、文獻傳送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主頁上發布的四大服務板塊中,它把工業標準服務放在了的最顯眼的位置。據稱,它在跟蹤研究約2.5萬項工業標準,通過專利分析為企業提供基於這些工業標準的深層服務。
(二)CHI公司
該公司共20名員工,全部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全部員工幾乎都沒有在“專利局”、“專利代理公司”的工作經歷。全部員工中,僅主席獲得了一項美國專利。公司有6名高級分析師。20名員工中,除了高級分析師、系統部部長DominicOlivastro擁有心理學領域3個學位外,其他人都擁有生物、數學、化學等理工科碩士、博士學位。
合作夥伴主要包括Delphion、《麻省理工大學企業技術評論》、Economy.com網站(美國經濟學界的著名網站)、Bio.com網站(美國生命科學領域的著名網站)。主要的企業客戶有DuPont、IBM、Intel、Kimberly-Clark、Kodak、PhilipsElectronics、Seiko-Epson。主要的政府客戶有澳大利亞的CSIRO和ARC、歐盟、MITI/MET、日本通產省、美國航空航天局、美國國立衛生院、美國國家科學基因會、OECD、美國海軍部、美國空軍部、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美國空軍實驗室等。
該公司近十幾年發表了160多篇論文。現在,它在網上免費贈送電子版的《科研通訊》期刊。它的員工每年受邀圍繞10多個不同題目作幾十次以上的公開演講。公司每位員工最近3年內都公開發表過論文、著作。
目前,該公司正在網上銷售數千家公司、實驗室、大學、國家、城區、美國州的專利分析報告。支付方式系信用卡支付。每個公司、大學的專利分析報告賣200美元。美國州中每個城區的專利分析報告賣150美元。每個美國州的專利分析報告賣160美元。每個國家的專利分析報告賣300美元。用戶可以用電子購物籃在數分鐘內購買數十個專利分析報告。打包下載的專利分析報告包庫可賣到數萬美元。
該公司針對具體企業進行的服務項目不是專利分析,而是基於專利分析的以下四類商業項目。它們在網路上沒有被公開具體內容,也沒有公開實施方式,更沒有公開成功項目的介紹。這類服務可能涉及到美國的軍事機密、日本和歐盟等國家的政策規劃、具體企業的經營戰略和其他商業秘密等。CHI在這些項目中的收費方法、收費標準、盈利狀況等也不得而知。這類服務項目主要包括:技術估價;智慧財產權資產管理;許可證貿易;企業購併。
(三)Wisdomain公司
這是一家專門提供專利分析工具的公司。它的CEO告訴我,說他可以在2004年3月8日前訪問中國。此後,他要去加州作項目,近期可能無法來中國。他說軟體可以在任何一台就機器上免費試用一個月。此後的收費水平可以按照我們使用的人數和服務的對象來確定。Wisdomain的專利分析軟體每個季度至少升級一次。和台灣正在使用的專利分析軟體一樣,該軟體可在數小時內被用戶掌握使用方法。不過,專利分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會使用軟體,這僅僅是第一步。
2004年3月4日,該公司的CEO在北京演講時提出,Wisdomain擁有自己的資料庫,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地區的專利文獻全文。這些文獻每個禮拜或者每個月更新一次。用戶僅需一次性繳納年費,此後,下載任意數量的專利分析報告、專利文獻皆不受限制,且不需再次付費。
(四)P&L、Yet2.com等公司
在美國,這類公司有30多家。它們在專利權人與專利技術投資商之間牽線搭橋,以促進的技術的移轉、實施。
(五)Powerize.com等
這些公司發布全文的科技文獻。用戶可以付費檢索、閱讀、下載相關文獻。
(六)IP.com等
這類公司為企業迅速發布在先技術,防範他人部署專利提供了便利。其具體的盈利模式,我們尚不得而知。

相關

從國外的經驗看,比較厲害.在Kodakv.Plariod案中,美國Kodak未利用專利分析進行規避設計,導致其侵犯Polariod拍立得相機專利。該案使Kodak損失30多億美元,使Kodak十年的研發和市場推廣付諸東流。相反,Gillette通過專利分析,在生產刮鬍刀的必要技術領域部署了35項核心專利,牢牢地占領了相關市場,排除了競爭者的進入。在Microsoftv.WEBTVNetwork案中,Microsoft憑藉專利分析,發現WebTV擁有35項核心專利。後來,WebTV擴張中出現暫時財務危機,Microsoft趁機收購該公司,立即掌握了這35項核心專利,並將由此在龐大的網路電視產業占領巨大的地盤。在中國大陸,國家專利局複審委員會每年受理的約4000件專利無效案中,大約2000多件會被宣告無效。也就是說,中國專利局簽發的數百萬件專利中,可能有一半會被漏檢的外國專利、各國期刊論文,以及其他事實和規則予以推翻。通過商業檢索、分析提高自有專利的質量,或者了解他人專利的殺傷力,這對於各類企業都非常必要。
實際上,全世界發明成果的70%-90%僅僅出現在專利文獻中,而不會出現在雜誌、論文、會議報告等媒體上。同一發明成果出現在專利文獻中的時間比出現在其他媒體上的時間平均早1-2年。由於專利有地域性,全世界絕大部分專利文獻可以免費使用。例如,日本的專利申請中,申請人請求公開的僅有60%,被授權的僅有50%,完成保護期限的僅有2/3左右。日本權利人來中國申請專利的比例也很低,遠遠少於10%。因此,在日本受專利保護的技術大部分可以在中國免費使用。善用專利文獻,人們可以節約研發時間60%;節約研發經費40%。
然而,專利分析的作用不局限在規避在先技術、防範侵權風險、搶占市場份額、節約研發時間和經費上。專利分析的內容也不局限在從海量的專利和期刊文獻中進行查新檢索、專利性檢索、技術跟蹤檢索、侵權防禦性檢索、專利有效性檢索上。專利分析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據美國Delphion公司估計,美國專利分析行業有100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目前,這一行業已經造就了一些年產值超過10億美元,甚至超過70億美元的專利信息服務企業。[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