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茶具

景德鎮瓷器產品幾乎占領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贏得了“瓷都”的稱號。明代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出現了“官民 競市”的盛況,官窯民窯並存互為影響。

簡介

在宋元發展的基礎上,到明代景德鎮巳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景德鎮瓷器產品幾乎占領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贏得了“瓷都”的稱號。明代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出現了“官民競市”的盛況,官窯民窯並存互為影響。據文獻記載,官窯在明初建立時有窯20座到宣德年間為58座,並設有不同類型的窯場,擁有嚴謹的分工協作制度,實現專業化生產,在提高瓷器質量和產量上起到積極的作用。據記載,1369年,明朝首次在景德鎮設立了生產御用瓷器的專門機構,宣德八年),官窯一次性燒造了龍風瓷器443500件,以後到萬曆年間,每年燒造的數量也不下10萬件,官窯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而景德鎮的近千座民窯,更是全國瓷業生產的主流,民窯大多以燒造白瓷與青花瓷器為主,流行於全國各地的青花瓷器中,多數是民窯製品,而民窯在官窯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支持下,其產品質量可與官窯相近,還能燒造頗為高檔的精品進貢朝廷並滿足國內外市場的。

分類

明朝茶具生產以茶碗、茶壺居多,在釉色上,除傳統的青花瓷為主流外,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被受中外讚譽。按制瓷工藝分,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鳥彩和顏色釉四大類。特別是白瓷茶具出手不凡的藝術成就,更是堪稱我國陶瓷史上的奇蹟,成為劃時代的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