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聞命

景公聞命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二十》,記述了記述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晏子提醒齊景公作為君主,執政要重視百姓疾苦,宣揚了愛民的民本思想,而齊景公欣然接受諫言,成就了一段美談。

注釋

1.選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時齊魯人,齊景公時任宰相。

2.景公:齊景公,齊國國君。

3.雨:下。

4.霽(j ì):雨後或雪後初晴。

5.被(Pī):同“披”。

6.裘(qíu):皮衣。

7.陛:宮殿的台階。

8.有間:一會兒。

9.聞命:聞教,受教。這是尊敬對方,得其教誨。表示接受對方意見的敬辭。

10.睹:看見的

11.見:朝見

12.塗:道路

基本內容

景公聞命①原文: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側陛⑤。晏子入見,立有間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令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翻譯: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重點字詞翻譯:①選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時齊鹵人,齊景公時任宰相。②霽(j ì):雨後或雪後初晴。③被(Pī):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宮殿的台階。⑥有間:有頃,一會兒。啟示: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學會換位思考,知道別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滿足。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習題參考及答案:閱讀訓練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其意義。“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詞類活用現象。3.“雨雪三日而不霽。中“霽”的讀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現代漢語仍保留了這個意思,請舉出一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4.翻譯句子。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5.“雨雪三日”,景公為什麼認為“天不寒”?6.宴子巧妙運用什麼方法使景公聞命,“出裘發粟與饑寒”的?---------------------------------------------------------------------------------------------.“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詞“雨雪”活用為動詞,“下雨雪”。3.j 雨後或雪後轉晴 光風霽月 4.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飢餓,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5.因“公被狐白之裘”。6.晏子巧妙運用古之賢君的做法來暗示景公,使景公頓悟,而“出裘發粟與饑寒”。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景公:齊景公(?—前490年):姜姓,名杵臼。春秋後期齊國國君,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政治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