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志

至1990年底,全區總面積為29.88平方公里,為市區總面積的4%,為建區時面積的11倍多。 1990年以來,全區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開始取得重大進展。 解放後至1990年,區內共新建道路80餘條,並對解放前的40餘條道路進行了翻建擴建。

上海市第一部區志――《普陀區志》的出版面世,是上海修志工作的一項可喜成果。
普陀區是上海市的西部門戶,它連線國內廣袤的腹地,是上海與蘇州、無錫、常州等發達地區以及其他省市的交通要衝。橫貫區境的吳淞江(蘇州河),曾是古代上海的主要河流,迄今仍是上海的重要內河航道。普陀區以其吳淞江水運之便,兩岸工廠密集,在近代上海的經濟發展中,成為著名的老工業區和首先誕生上海工人階級的地區之一。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上海,工人階級為求生存和解放,英勇鬥爭,又使普陀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而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新中國建立以來,普陀區一改舊貌,煥發青春,作為綜合性的工業區和商品集散地在上海市西部興起。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普陀區銳意改革,擴大開放,發揮優勢,繪就了現代化建設的藍圖,正在為建成上海市西區的物資貿易中心而開拓前進。《普陀區志》集一區之區情,體現了社會主義新方誌的時代特徵和區情特色,具有鑑往知來、有益當代、惠及後世的重要價值。
在《普陀區志》編纂過程中,中共普陀區委和區人民政府領導重視、措施落實,社會各界人士鼎力相助、群策群力,全體修志人員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推陳出新的精神,狠抓編纂質量,堅持不懈,集資料3600萬字,纂長編300萬字,六度寒暑,五易其稿,終於不負眾望,在全市各區中率先成志。值得加以發揚。
現在,區志編纂工作已在全市各區普遍展開,區志系列已列為上海市地方志三大系列叢刊之一。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韌不拔,修志不渝,上海地方志事業,就一定會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奔騰向前,為上海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增光添彩。
序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也出現了“盛世修志”的喜人形勢。根據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核准的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規劃,區委於1987年6月作出決定,並於1987年10月成立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全面開展區志的編纂工作。在各級黨政領導重視、各部門各單位通力協作、離退休同志積極參與下,依靠市地方志辦公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具體指導,經過六年努力,一部反映“一方之全史”的《普陀區志》,終於同全區人民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
普陀區作為單獨的行政區雖然歷史不長,但她是上海著名的老工業區,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解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和城區的不斷擴大,目前全區總面積已擴大為解放前夕的20餘倍,總人口已增至解放時的5倍多。在當前改革開放、開發浦東、振興上海的新形勢下,普陀區正以開發中山北路物資貿易一條街為“龍頭”,加強各類專業市場的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並相應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把普陀區建設成為上海西區的物資貿易中心和環境優美、整潔,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城區而努力奮鬥。
《普陀區志》以翔實的資料和豐富的內容,比較完整、系統地記述了普陀區歷史的發展軌跡,反映了區情的基本特點和時代特徵,總結和概括了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經驗教訓,記錄了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事跡和社會主義的一代新風。她不僅有重要的存史價值,而且對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鑑和決策依據,對當代人民和子孫後代提供了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道德風尚教育的鄉土教材和範例。自古以來,“治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我們在改革開放和開發繁榮普陀區的事業中,要以志為鑑,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區情實際出發,開拓前進,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凡例

一、《普陀區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力求完整、準確、科學地記述普陀區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努力體現時代特徵和區情特色。
二、志書採用述、記、志、傳、圖、照、表、錄等體裁。設總述於全志之首,綜述區情,統攝全書;大事記以編年體為主,輔以記事本末體;設專志40卷,橫排門類以類系事,為全志之主體。各專志以卷、章、節、目結構為主,人物、新風範例及專記。附記卷為便於記述,採用條目式結構。彩照及綜合性地圖設於志首,一般圖、照、表、錄隨文設定。
三、志書記事,立足於1990年的區境範圍,統合古今,詳今略古。上限一般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區境開始城市化為起點,適當上溯;下限定為1990年,某些重要事物延伸至擱筆時止。
四、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項政治運動,採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記述方法。在中國共產黨卷中,對各個時期的政治運動作巨觀記述;在各分志中,酌情記述;在大事記中記其大事要事;根據區情特點,另設工人運動卷和“文化大革命”專記。
五、立傳人物為對全區社會發展有較大貢獻或影響的已故人士,排名以傳主卒年為序。革命烈士設烈士英名錄。在世人物的事跡,在新風範例卷及有關章節中以事系人,加以記述。
六、志書採用語體文表述。對歷史紀年、地名、政府、官職等,均按當時歷史習慣稱呼。歷史紀年註明公元;1949年5月27日解放以後,一律採用公元紀年。歷史地名在各卷首次出現時註明今地名。涉及日偽傀儡政權的,前置“偽”字。對文字、標點、數字、計量的記述,均按照國家規定的統一規範書寫。各類簡稱首次出現時寫全稱,並在括弧內註明簡稱。志中“解放前(後)”,是以1949年5月27日全區解放為界限。
七、志書資料來自國家檔案或基層企業事業單位檔案材料和有關舊志、報刊、專著、口碑,經考證後入志,一般不注出處。

總述

(一)
普陀區是上海市轄區之一,地處上海市區西部市郊結合部。坐落在普雄路29號區機關大院的中心點,位於東經121°25′00"、北緯31°14′19.5",東距鐵路上海站3.2公里,東南距市中心人民廣場5.1公里,西南距虹橋機場8.8公里。區境西、北和嘉定、寶山區相接,東、南和閘北、靜安、長寧、閔行等區毗連。
普陀區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陸交通要道。吳淞江(俗稱蘇州河)橫貫全境,是西連太湖流域,東通黃浦江、長江的內河航道。19世紀末葉。中外商人憑藉吳淞江水運之便,紛紛在兩岸興建工廠,促進了境內經濟的發展,逐步成為上海著名的老工業區。解放以來,隨著沿岸工廠企業碼頭的整修擴建和盤灣里、蔡家浜2個裝卸作業區的建成,區境吳淞江段已成為上海市內河港口最大的港區。“吳淞江水興普陀”之說,反映了歷史上水上運輸對全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穿越境內的滬寧、滬杭鐵路線,在20世紀初相繼築成;所建真如站原為四等小站,解放後經過擴建,於1989年更名上海西站,成為上海鐵路分局一等客貨運站。該站擁有太平橋、石泉路、銅川路3個大型貨場和通往11個大型物資倉庫的17條專用線,另有連線滬寧、滬杭兩線的真西鐵路支線,1990年鐵路貨運量達450餘萬噸。境內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起闢築公共道路,解放後迅猛發展,至今120餘條道路,已構成四通八達的陸上交通網路。其中為上海市內環線組成部分的中山北路,是市區允許通行超高、超長、超重車輛的重要交通幹道;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別是204、312國道的起始段,直達國內廣大腹地;桃浦工業區是滬嘉高速公路的起始點(1993年12月已向東延伸)。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境內即有長途客運汽車通行。1990年,在區內經營的公路客運班線有85條,營運線路總里程達3萬公里。區內汽車貨運業務亦發展迅速,年貨運量達1200萬噸以上,所有這些,為發展市、區的商品生產和流通創造了有利條件。
普陀建區歷史不長,現有境城在19世紀末葉尚屬農村。清光緒二十五年,吳淞江以南境域大部被劃入公共租界後,開始了城市化進程,逐步成為市區的一部分。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於民國34年(1945年)12月25日,在原第十三警區範圍內,建立第十三行政區,設定區公所。民國36年1月,改稱普陀區,以境內的普陀路得名。當時區境面積,僅吳淞江南岸2.65平方公里,人口13.05萬人,吳淞江以北大部分地區還是農村風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於1950年6月建立普陀區人民政府。嗣後區行政區劃不斷擴大,先後5次從吳淞江以北鄰近區縣划進土地27.23平方公里。至1990年底,全區總面積為29.88平方公里,為市區總面積的4%,為建區時面積的11倍多。同時,全區人口也迅猛增長到76.33萬餘人,為市區總人口的9.74%,為建區時人口的5倍多。普陀區還是上海市各區中少數民族特別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區,有少數民族31個、8942人,為解放初的8倍,其中回族7449人。
1990年,區下轄13個街道和1個鎮,分別為中山北路、長風新村、甘泉新村、石泉新村、東新村、朱家灣、沙洪浜、滬太新村、宜川新村、膠州路、曹安路、曹楊新村、普陀路等街道和真如鎮。1991年10月,甘泉新村和滬太新村街道合併為甘泉路街道,石泉新村和朱家灣街道合併為石泉路街道,普陀路和膠州路街道合併為長壽路街道。1993年東新村街道和沙洪浜街道分別改名為東新路街道和白玉路街道。1992年7月,第六次擴大政區,又從嘉定縣划進長征鄉和桃浦鄉。至此,全區共有10個街道、1個鎮和2個鄉,總面積擴大為55.11平方公里,總人口增至80.4萬餘人。
(二)
解放前,普陀區是以紡織工業為主體的老工業區,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集中居住的地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殖民主義者利用我國清末政治腐敗,在上海建立租界。19世紀末,公共租界進一步擴展至境內吳淞江南岸一帶,並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在此發展工業。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民族工商業者在吳淞江南岸(今西蘇州路)創辦全區第一家半機械化的大有榨油廠;光緒二十六年,又創建上海第一家機制麵粉的阜豐麵粉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民族工商業乘機崛起,陸續在吳淞江兩岸建立紡織、麵粉、榨油等工業,日本商人也乘機在此發展紡織工業,擴大勢力範圍。至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境內共有大小民族工業企業750餘家,職工5.5萬餘人(其中紡織染工廠97家,棉紡錠41萬餘枚,職工5萬餘人);外商工業企業26家、職工2.6萬餘人(其中日商紡織廠19家,紡錠47萬餘枚,職工2.4萬餘人)。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淪陷,工業一度萎縮。抗戰勝利後,略有恢復和發展。1949年,全區共有大小工廠860家,職工9萬餘人。其中,100人以上工廠108家,1000人以上工廠20家;棉紡織工業紗線錠104.26萬枚,占全市紗錠數的42.8%;織機1.08萬台,占全市織機台數的40.9%;麵粉業生產能力占全市80%,榨油業生產能力占全市82%。上海解放前夕,通貨惡性膨脹,物價暴漲,市場萎縮,工商業極不景氣,許多工廠瀕臨停產困境。
解放前,境內勞動人民大部分來自蘇、浙、皖等地的破產農民和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難民。他們在工廠做工,並在工廠附近的河灣灘地搭棚棲身,形成小沙渡一帶吳淞江兩岸著名的“三灣一弄”(朱家灣、潘家灣、潭子灣、藥水弄)棚戶區。20世紀20年代,紗廠女工,每天工作12小時,所得工資僅夠維持最低生活。童工遭遇更苦。工人住的是矮小、陰暗、潮濕的草棚、“滾地龍”,吃的是豆渣、麩皮、米糠、玉米粉和菜皮,穿的是千補百衲衣。居住的環境十分惡劣,棚戶區沒有馬路,沒有水電設施,照明用的是豆油或煤油燈,吃的、用的都是吳淞江及其支流里被工業污染的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涮馬桶都在其中。沒有公共衛生設施,垃圾、糞便隨地傾倒,排水靠幾條已經淤塞的臭水溝,蚊蠅孳生,瘟疫流行。工人在工廠里常受到工頭和日本領班的打罵、欺凌,動輒被開除;在地區又要受到地痞、流氓、特務、惡霸的敲詐、勒索、劫掠和凌辱。日軍侵華期間,藥水弄被日軍封鎖半個月,許多人餓死、病死,生命財產毫無保障。
解放前,區內文教設施簡陋,許多勞動人民衣食無著,更談不上接受教育和醫療的權利。1949年,區境吳淞江以南,僅有公立中、國小各1所,私立中學2所、國小32所,全區在校中學生僅1146人,兒童入學率僅40%左右,職工中文盲占75%以上。僅有一二個由紡織科技人員自發組織的學術團體,零星地進行一些科技交流活動。娛樂場所除個別戲院設施較好外,其餘3家均為長條板凳座的簡易影院劇場。除中華書局建有較好的圖書館外,沒有區級公共圖書館,沒有一家象樣的書店。衛生、體育事業十分落後,僅有規模較小的中醫院1家,西醫院3家,衛生事務所2所,共有病床112張,醫技人員312人,私人開業醫生171人。衛生環境極差,天花、霍亂、傷寒、白喉等急性傳染病流行,兒童死亡率極高。民國35年11月,就有路棄死嬰百餘人。除少數大型工廠有若干運動場地外,沒有區級的公共體育場所。
廣大勞動人民由於深受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地痞惡霸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不得不奮起為謀求翻身解放而鬥爭。民國8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後,6月5日,境內小沙渡地區日商內外棉株式會社(簡稱內外棉)所屬五、三、四廠的五六千工人,率先舉行反帝罷工,並迅速擴大到全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開始覺醒走上政治舞台的標誌。民國9年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派成員李啟漢到小沙渡地區錦繡里創辦工人學校,開展工人運動。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一書中,稱上海小沙渡和北京長辛店是中國共產黨開展職工運動的起點。民國13年9月,在區境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檳榔路(今安遠路)口建立了滬西工人階級的早期組織──滬西工友俱樂部;當年下半年,小沙渡地區成立滬西中共第一個黨小組;民國14年1月,成立滬西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滬西支部。此後,全區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向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開展了堅韌不拔的鬥爭。同年2月,日商內外棉八廠等11個紗廠的工人,為反對日商任意打罵開除工人,率先進行罷工,鏇即擴大到全市22家日商紗廠3.5萬人,罷工迫使日商答應工人提出的4個條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月同盟罷工”――五卅運動的前哨戰。當年5月,內外棉七廠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為反對日商停工陰謀,帶領要求上班的工人衝進廠區,被日本大班川村槍殺,成為引發五卅反帝運動的導火線。在五卅運動中,境內工人堅持罷工近百天,罷工工人6萬餘人;工人領袖劉華,在帝國主義和軍閥孫傳芳的屠刀下壯烈犧牲。北伐戰爭期間,區內工人先後3次參加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最終取得勝利;工人領袖陶靜軒,大夏大學學生陳駿、陳亮,滬西工人糾察隊7名隊員為此獻出了生命。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當時滬西地區被害的有中共滬西部委書記佘立亞及糾察大隊長鮑孝良、彭天保等21人。此後,滬西地區的共產黨人前赴後繼,長期堅持鬥爭。民國21年1月28日,淞滬抗戰爆發,侵華日軍進攻閘北,十九路軍設抗日臨時指揮部於真如范莊,奮起抗戰。小沙渡地區的日商紗廠工人,在中共中央職工部長、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劉少奇及江蘇省委直接領導下,舉行反日大罷工,發展民眾反日會會員,組織慰勞隊、運輸隊、救護隊、宣傳隊,支援十九路軍抗日,當時滬西地區有“赤色滬西”之稱。民國26年8月13日,侵華日軍進攻上海,小沙渡地區日商紗廠工人,拒絕給日商做工,有4萬多人離廠。在工人中,建立了救亡協會和國民戰時服務團,開展救亡活動,並舉辦游擊戰爭學習班,成立游擊大隊,開赴松江、青浦一帶活動。抗戰勝利前夕,曾組織地下軍,準備配合新四軍解放上海。在解放戰爭期間,區內工人階級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聯合學生和各界愛國民主人士,用各種方式開展了反飢餓、反獨裁、反內戰,要飯吃、要民主、要和平的鬥爭,配合解放戰爭。民國37年2月2日申新九廠的罷工鬥爭,遭到了國民黨軍警的殘酷鎮壓。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工人協會、工人糾察隊和人民保全隊,廣泛開展護廠、護店、護校鬥爭,有力地制止了國民黨拆遷、破壞等陰謀。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人民保全隊還在分化瓦解敵軍、為人民解放軍領路等方面,作出了貢獻。普陀區工人階級和各界人民的英勇奮鬥業績和光榮革命傳統,將永垂史冊。
(三)
解放後,在完成接管任務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上海市普陀區委員會和區人民政府,領導全區人民,鎮壓反革命分子,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進行民主改革,接著又完成了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轉入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1957~1959年,曾先後發生過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和反右傾的錯誤;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中,一度發生急於求成、高指標、撤銷企業管理機構等錯誤做法,挫傷了民眾積極性,使工業生產和各項事業遇到了困難。自1961年起,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政治運動中“左”的錯誤和經濟建設中急於求成等傾向有所克服和糾正,工業生產和各項事業逐步恢復和發展。但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中,黨政組織受到衝擊,民主、法制遭到踐踏,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損失嚴重。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左”的錯誤,經過撥亂反正,把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此後,按照鄧小平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貫徹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中取得了新的進展,形成了新的經濟面貌和區情特點。
普陀區已從解放前以紡織工業為主體的老工業區,發展成為各門類工業競相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區內專業貿易市場迅速崛起,從過去商業比較落後的地區,日益發展成為滬西的重要物資貿易中心。
1950~1957年,工業在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裁併了300多家勞動條件差、經濟效益低的小企業,調整了行業結構,形成了一批如上海大隆機器廠、英雄金筆廠、上海橡膠廠、上海燈泡廠、華生電器總廠等具有規模效應的名牌廠;新擴展了以機械、冶金為主的北新涇工業區和以染料、化工、製藥為主的桃浦工業區。60~70年代,申新二廠、一�一廠等4家大型棉紡織廠、服裝廠轉產電子產品,統益紗廠轉產化纖產品,另有3家棉紡織廠改為製造紡織機械、電機、軸承的專業廠;同時,區屬集體所有制工業也相應發展。全區已逐步演變成為紡織、輕工、機械、冶金、化工、製藥、電子、儀表競相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區,能夠製造冶煉、鍛壓、石油、發電、化肥、紡織、造紙、印刷等機械設備,生產電子元件、導航雷達、通訊音響設備、化工試劑原料、名貴中西藥品、名牌金筆手錶、各種家用電器、高級棉毛絲綢織品、高級食品飲料等產品。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80年代又新發展了一批集體所有制企業、外省市在滬企業、私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1990年,全區工廠632家,其中國有企業28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17家,外省市在滬企業3家,私營企業23家,中外合資企業6家。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職工人數從1949年的9萬餘人增加到22萬餘人。有130家工廠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外銷產品有紡織品、服裝、食品、飲料、手錶、金筆、機械、電器、油漆、染料、金屬材料、電子儀表、橡塑製品、中西藥品、工藝美術品等100餘種。1990年,全區工業固定資產原值總額346500萬元(其中區屬工業11300萬元),工業年總產值817900萬元(其中區屬工業43000萬元),占全市市區工業年總產值的7.5%。
解放前,區內商業發展緩慢。1949年共有商店3100餘家,多數分布在吳淞江以南,均以供應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規模小,品種少,檔次低,質量差。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商業網點向吳淞江以北擴展,逐步建立起一批如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那樣商品比較齊全的百貨業以及檔次較高的飲食、食品、服裝、鞋帽、洗染、理髮等名特商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貫徹全民、集體、個體一起上的方針,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境內新建了物資貿易中心大廈、聯合大廈、中聯大廈等設施先進的多功能大型建築,上海市第十二百貨商店、曹楊商場等大型百貨商場,金沙江大酒店、龍江酒家、白雲賓館、桃苑賓館等中高級賓館,以及滬西綜合市場、三官堂橋禽蛋市場、陝西北路小商品市場等一批特色市場。在武寧路、曹楊路、曹安路、上海西站、長風新村、宜川新村等地段形成新的商業網點。長壽路老商業街,經過初步改造,面貌一新。1990年,全區各類商店增加到6900家,營業面積從解放初的16萬餘平方米擴大到42萬餘平方米。商品交易範圍,除滿足居民需要的中高檔生活用品外,有面向全市的家禽、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有面向全國和全市的鋼材、汽車、有色金屬、塑膠、化工等生產資料產品,使全區逐步成為滬西的重要物資貿易中心。1990年,區商業營業總額從1978年的34822萬元增加到281529萬元,是1978年的8倍。其中集市貿易成交額27868萬元,是1980年的52倍。1990年,全區工商企業繳納國家各種稅金113050萬元(其中工業稅金94500萬元)。
1990年以來,全區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開始取得重大進展。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為重點,商業系統推行以經濟活動、商品定價、勞動用工、工資分配等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工業企業堅持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政府經濟主管和綜合執法部門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促進政企分開,並制訂了發展第三產業及吸引外地和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快了內聯外引的步伐。1990~1992年3年內,外省市在區內新辦企業325家;批准外商投資項目84個,協定吸收外資11000萬美元。中山北路物資貿易街首期規劃的13幢商貿大樓,1993年9月已相繼開工,上海塑膠、中山化工市場已在中山商廈開業。曹安路花卉市場及農副產品市場、上海西站小商品市場、上海糧油商品綜合交易市場和上海調劑商品市場相繼開張,曹安路上海電子電器市場、曹楊路上海紡織品服裝交易市場已建成,以曹楊路、曹安路為重點的多門類、多功能的市場群落已初具規模。在長壽路一帶,市百一店滬西商廈、玉佛城、崑崙商城等10幢大樓已先後動工。
(四)
解放後,市政建設貫徹為生產、為人民服務的方針,隨著區境向吳淞江以北不斷擴大而迅速發展,全區面貌一改舊觀。80年代,普陀區已成為全市新興住宅開發區和全國城市綠化的先進單位之一。
住宅建設,從1951年動工興建全市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起,至1990年的40年間,共建新村84個。藥水弄、朱家灣等地的棚戶簡屋,真如鎮老街以及一些危房,成片地得到改造。新建住宅總面積共774萬平方米,住房的結構、設施和標準也逐步提高,為緩解居民住房困難和疏解市中心區人口密度作出了貢獻。1990~1992年,住宅建設又邁出了新的步伐,3年間住房竣工171.3萬平方米;至1993年5月,對外開放批租土地11幅,總面積11.12公頃,總投資約4.5億美元,可新建商業、辦公、住宅用房56萬平方米。
解放後至1990年,區內共新建道路80餘條,並對解放前的40餘條道路進行了翻建擴建。全區道路總長度達127公里,總面積212萬平方米,均為瀝青及混凝土路面。新建和改建跨吳淞江橋樑12座,吳淞江支河車行橋40餘座。其中有長壽路橋、江寧路橋、武寧路橋、曹楊路橋等7座鋼筋混凝土車行橋,為全市在吳淞江上建橋最多的區。80年代以來,還先後建成真北路、中山北路及嵐皋路3座跨鐵路的大型車行立交橋,以及4座人行立交橋和3條人行地道。為適應開發浦東、振興上海的需要,境內的中山環路高架工程定於1993年底竣工。除長途汽車線路外,有4條無軌電車、34條公共汽車線路在區境內運行。在供水、供電和供氣等方面,通過興建輸水管道,消除了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水荒。統一了電網,增加了電力設施,保證了企業事業和居民戶的電力供應。至1990年底,全區使用管道煤氣的居民達12.7萬戶。同時,結合新村和道路的修建以及臭水浜的治理,在全區普遍建立了排水系統,按雨、污水分流的原則,至1990年共建道路排水管道總長13.84萬米,各類泵站47座;沿吳淞江等河岸建起標準不斷提高的防汛牆,全長34.2公里,從根本上消除了境內大面積積水。繼1970年興建西區污水乾管工程之後,1988年起又動工興建西起區境丹巴路的合流污水治理工程,以改善吳淞江、黃浦江水質。隨著對“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和噪聲的治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和園林綠化工作的加強,全區的環境衛生面貌日益改善。1984年,全區成為基本無黑煙區。至1990年,陸續建成10個低噪聲控制區。80年代,環境衛生工作連續3年在全市競賽中名列前茅。1986年5月,普陀區榮獲上海市區際“市容、衛生、綠化”競賽第一名。全區現有公園7座,其中長風公園擁有市區最大的人工湖泊和人造山,以山青水秀著稱。至1990年底,全區園林綠化面積307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92.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1.2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12.75%。1983、1986和1990年,區連續3次被評為全國城市綠化先進單位。
(五)
區內教科文衛體事業,解放後,貫徹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得到全面發展,改變了解放前極端落後甚至空白的面貌,有些已開始步入全市先進行列。解放以來,全區廣泛開展了民眾性的掃除文盲活動、業餘文化體育活動、科技普及活動和愛國衛生運動,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80年代以來,致力於各方面的改革,提高業務質量和科研水平。至1990年底,教育方面,全區共有中學35所、國小78所、幼稚園217所,兒童入學率99.9%以上,中學和國小畢業生合格率均提高到98%以上,優良率分別達到88.37%和92.40%;同時還有全日制高等院校3所、中專7所、技校34所、成人高校6所、業餘中專3所、職工業餘學校26所。科技方面,共有市部屬科研院所27個、區屬民辦科技機構44個,全區各類專業科技人員5.1萬餘人。1986~1990年,全區科研成果獲得市級以上獎勵的有548項。文化方面,有大型工人文化宮1座,文化館3座,區圖書館和兒童圖書館各1座,影、劇院7座,書店及門市部14處,出版社3家;另有基層各類文化娛樂設施375處。衛生方面,共有區級醫院6所,市工業系統醫院2所,街道醫院9所,專業防治站所4個,門診部1個;另有鄉鎮衛生院1個,工廠保健站(室)472個。在22個醫療機構中有醫技人員5432人,病床2441張,分別為解放前夕醫技人員數的17.4倍、病床數的21.8倍。體育方面,共有區屬體育場2個、體育館1個、游泳池2個、少年業餘體校3個,基層各類體育場地300餘處。1979~1990年,連續9次榮獲全市青少年組田徑團體總分冠軍。1986、1990年普陀區2次獲得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授予的全國“田徑之鄉”的光榮稱號。
民主法制建設日益加強,區人大、區政協、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在全區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果,1990年11月,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工作會議上,普陀區介紹了全方位開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經驗。1992年3月,曹楊新村街道和中山北路房管所的徐虎,被市委和市政府分別命名為上海市紅旗集體和上海市先進標兵。
(六)
普陀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其一,地處上海市區西部的市郊結合部,是外省市進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水陸交通便利;其二,隨著區境擴展,將成為全市開發中的新城區;其三,具有相當規模和技術基礎的老工業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區屬企業間合作開發趨勢的加強,成為繁榮區經濟的重要依託;其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80年代起,以物資和信息交流為主要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築和一批特色市場的崛起,將日益成為上海市西區的商品集散地和物資貿易中心;其五,全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將日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1993年1月,中共普陀區第五次代表大會和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總結經驗、制訂規劃,作出了全區功能定位和開發的重要決策。在20世紀末,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總目標是:以各種商品市場特別是中山北路生產資料市場為“龍頭”,重點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發展工業,穩定農業,為把全區建成上海西區物資貿易中心和居住環境優美、整潔,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城區而努力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