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普濟方·針灸

《普濟方·針灸》是明代周定王朱橚所編《普濟方》的針灸部分(內附本草藥性畏惡和異名二卷),按原卷次為四百零九卷至四百二十六卷。

基本信息

簡介

《普濟方》是明代周定王朱木肅等編撰的一部大型中醫著作。原書168卷,後經清初《四庫全書》收編後改為426卷,其中針灸內容有十六卷(卷409~424)。因它前有《千金》、《聖惠》同類醫著,後有《大成》等針灸專著,又屬匯集性醫著,所以其針灸內容多年來一直不為人們所重視。實際上,《普濟方》中針灸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面很廣,包羅了明以前大部分的針灸內容。並在卷幅及內容上均超過了同類醫著,堪與針灸專著媲美。
該書的針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前8卷是針灸理論篇,首載歷代醫著中的序言和歌賦,其次是對針灸學中的經脈、九針、取穴、補瀉、灸法、氣血流注、針灸宜忌等諸多內容的具體論述。最後是經絡腧穴內容。後8卷是針灸治療篇,分述了207種病症的針灸治療。

編者的話

本書是明代周定王朱橚所編《普濟方》的針灸部分(內附本草藥性畏惡和異名二卷),按原卷次為四百零九卷至四百二十六卷。首為針灸總論,除了引載歷代著名針灸書的“序例”和“歌賦”外,並對針灸的技術性問題(如取穴、補瀉等法)作了概括的介紹;次為“經絡腧穴”;再次為各種病候的針灸療法。由於本書引載的針灸資料極為豐富,故對學習和研究針灸學很有參考價值。

提要

本書是中國歷代以來最大的一部方書。收輯資料極為廣泛,除博引明以前各家方書外,併兼收其他傳記、雜說以及道藏、佛書等有關資料而成編,刊於公元1406午(明永樂四年),僅刻本早經散佚,幾百年來,少數藏書家,只藏有殘刻或殘卷本,唯《四庫全書》收錄其全。原作一百六十八卷,《四庫全書》改為四百二十六卷,凡一千九百六十論,二千一百七十五類,七百七十八法,二百三十九圖,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方。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以《四庫全書》本為主本,參照明永樂刻本殘卷、明抄本殘卷,進行校勘排印,分十冊出版。
本書具體內容,有總論、臟腑身形、傷寒雜病、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等;書中各疾病的治法,甚為豐富,包括湯藥、罨敷、按摩、針灸等項。本書既有歷史價值,更有其臨床價值。《四庫全書提要總目》認為:“是書於一證之下,備列諸方,使學者依類推求,於異同出入之間,得以窺見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參伍,不至為成法所拘。”是本書確為一部醫學研究和臨床參考的重要文獻。

資料來源

《普濟方》採掘了各家的針灸資料,擇善而錄。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內容。明初以前的許多針灸文獻均有收載。由於所引文獻較多,許多地方已很難分清是直接抑或間接的引用。但從內容上看,資料來源主要有《內》、《難》、《明堂灸經》、《甲乙》、《外台》、《千金》、《銅人》、《膏肓腧穴灸法》、《聖惠方》、《子午流注針經》、《扁鵲心書》、《濟生拔萃》等醫著。其中以引《資生》、《千金》、《銅人》的內容最多。例如在該書的編排上,就是仿《千金》先論後方的體例,理論在前,治療在後;而有關《資生》的內容,包括其書序及針灸理論、治療、醫案大部分被收輯在冊。作者引錄資料的特點是保持原貌,不輕易刪改,重在理論方法的匯集,這對針灸文獻資料的保存、文獻考證、校勘醫著等研究,都提供了便利。

關於經絡腧穴

書中有關經絡的理論是系統全面的。主要內容有經脈循行、流注、氣血多少、是動所生病、絡脈、經別、經筋以及奇經八脈等。而腧穴的論述則分別輯集了《銅人》、《外台》、《資生》三書中的腧穴內容。卷412中,是《銅人》中的以經論穴法,即按經脈流注順序及循行方向依次介紹了十二經穴304個(不包括任督穴及足太陽膀胱經眉沖、督俞等5穴),與今之十二經穴較接近。在413卷中,又輯入了《外台》中以經統穴的列穴法,將任督穴分別列於腎經和膀胱經穴之中,並把7個奇穴列於膽經穴中,其餘經穴基本按十二經排列(除中府、雲門等少數幾穴例外)。在414卷中是取《資生》的列穴法,即仿《甲乙》中頭面軀幹分部、四肢分經的方法,先按頭、身、背、胸等部位分述了224個穴位,又在四肢部按經列述了十二經的141個穴位,共365穴。《普濟方》不僅為後學者展示了腧穴排列的幾種不同方法,也保持了各書的原貌,對研究腧穴學的發展及演變,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同時,在416卷末,還輯有“明堂應驗小兒灸穴”,介紹小兒常用驗穴70多個,每穴之下都詳列主治及灸治方法,很有實用價值,也反映了古人對小兒灸的重視。另外,《普濟方》中還收入了五輸穴、原穴、絡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等內容,其中以五輸穴內容最豐。相比而言,經外奇穴在理論篇中收集不多,只在分部或分經論穴中夾帶介紹了少數,共12穴,並無奇穴的專篇論述,但在治療篇中還有一些零散的奇穴介紹。

針刺方法

《內》《難》中的幾種基本針刺手法均輯入在冊。如呼吸補瀉徐疾補瀉、迎隨補瀉、母子補瀉(包括瀉南補北法等),以及瀉必用方補必用圓、生成數法等內容,此外,還匯集了各家針法,如竇漢卿的“手指補瀉法”、“王海藏拔原法”、“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潔古刺諸痛法”等。其中尤其注重子午流注針法,收入了“流注指微針賦”、“釋運氣定日下血氣法”、“釋流注逐日時開穴法”、“手足三陰三陽流注法”等多篇有關子午流注內容的專篇,以及天干地支配經配穴理論和一些針灸宜忌內容,資料之全,為他書所少見。但在後8卷的治療篇中,有關子午流注針法的實際運用卻極少,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子午流注針法過於繁瑣,不易在臨床普遍運用。另一方面,在引載的諸多針刺手法中,仍以單式手法為主,基本不出《內》《難》手法範圍,缺少複式手法介紹。這可能與各種複式手法在明初尚未興盛的原因有關。此外,手法以外的針刺操作方法也多有介紹。如《千金》中的“用針略例”,言明針刺深淺宜忌、火針用法、看脈用針等內容。而《危氏方》中的“煮針法”則更將煮針的用藥、容器、煮法、煮後針的處置等內容介紹得周到細緻。但針刺操作在後面的治療篇中也同樣是略而不詳,有詳灸而略針的明顯傾向。

灸法

《普濟方》中的灸法內容最為豐富。不僅理論系統全面,而且方法介紹詳盡。有關灸論的篇很多,如“灸刺論”、“定灸多少法”、“灸例”、“點灸法”、“灸用火善惡補瀉法”、“灸膏肓腧穴法”、“全嬰方灸法”等,以及介紹制艾、點火、艾炷大小、壯數多少、灸瘡處理、灸後忌食及補養等問題,內容全面而詳細。其資料來源以《外台》及《千金》為多。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療篇中,隔物灸內容豐富多彩,如隔蒜灸、隔紙灸、附子餅灸、桃皮灸、生商陸餅灸、甘遂灸、蚯蚓糞餅灸、葶藶子餅灸、莨菪根灸、斑蝥巴豆灸、麻花灸、苦瓠灸等等。其中如“隔紙灸”等頗具特色。此外還有許多取自各家及民間的許多灸治法,如“灸勞法”、“灸痔法”、“小兒雀目灸”、“四花穴灸”、“灸腸風”,以及“孫真人腳氣八穴灸”、“素承祖灸鬼魅法”、神闕防老灸”、“良方咳逆灸”等特色灸法,並選輯了《資生》、《外台》等書中的一些灸治案例,使灸法內容更加系統完善。灸法在治療篇中運用相當廣泛,如卷423中“瘰癧”一症,其下用灸處就有30多條,列十幾種不同的灸治方法。而卷424末的小兒各症,更是多數採用灸法治療,可見《普濟方》中用灸之多。

針灸治療

在後8卷的治療篇中,列有207種病症的針灸治療,匯集了大量的針灸處方和各種治法。這些治法處方來源廣泛,除前面已提到的一些主要醫著外,明載來源的還有《仁存方》、《陸氏集驗方》、《經驗方》、《本事方》、《集效方》、《試效方》、《直指方》、《抱朴子》、《外科精要》、《幼幼新書》、《全嬰方》、《嬰孺方》等等。其中不少屬已佚醫著。此外還收集了一些史料、傳記、雜說及民間等一些針灸療法和處方,集針灸治法和處方之大成,為後人臨床依症索治提供了方便。
治療篇中所列的每症之下,均輯有數十個甚或上百個針灸處方。如“心痛”一症,有處方一百多個;“風癲狂”症也有處方八十多個。這些處方都用穴精簡,1~3穴的處方約占十之六七。許多處方組穴嚴謹,主次分明,常言明先某穴,再某穴,或不效再某穴,等等。在用穴方法上也靈活多變,或遠取,或近取,或上病治下,或左病治右,或表病治里,治法也不拘一格,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或針藥並行,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及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在治療篇中,還常在各症治法中穿插一些臨床醫案及治療心得。對一些常見病症,還配有頗具特色的“附論”。計有“諸風附論”、“腰痛附論”等共8篇,內輯醫經之論、各家評說及各家治法,對該症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治療方法等進行專題論述,使其症治更加完備。書中對於一些特殊的取穴或特殊的治法,常是不惜筆墨,細細描述。如“四花穴”,就用了近二百字來細述其具體取黠及灸治方法;對“騎竹馬灸法”也用了近三百字來介紹其操作方法和主治。類似處還有很多,這就使得《普濟方》中的針灸方法更具實用性。

評價

《普濟方》中的針灸內容非常豐富,具有較高的理論學術性和臨床實用性,不失為一部有參考價值的醫著。
《普濟方》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它載方竟達61739首。
公元1406年定稿出書,為中國歷史上的明朝皇帝朱棣收集編寫。《普濟方》,收集了大量資料。除了收錄明以前各家方書以外,還收集其他方面的材料,如傳記、雜誌等,所以內容十分豐富,編得也很詳細。由於出版的數量比較少,而該書又比較實用,所以不少人輾轉傳抄。物以稀為貴,《普濟方》一書在當時是十分珍貴的。後來經過一些年代,《普濟方》原來的刻本已經散失。
《普濟方》原作168卷,後來改為426卷,分成217類,共788法。全書有圖239幅。內容包括總論、臟腑身形、傷寒雜病、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等。書中記載了許多疾病的治法,如湯藥、按摩、針灸等。《普濟方》是一本十分實用的方書。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證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學者或醫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個方子之間選擇一下即可。而這本書也是十分寶貴的醫學文獻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