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定向

普通教育發展的一種方向,使普通教育成為注重學生面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的教育。
綜觀國外普通教育發展的現狀不難發現,當今各國普教改革中,除強調加強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改革原來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十分重視中小學生的未來工作生活實踐教育。如日本國小中的“建築”課,德國普教階段高年級學生的職業訓練等。然而更為典型的當屬瑞典普教中的“工作生活定向教育”和美國學生的“成功起點”活動。本文對該兩種典型作以概述,以求能對我國普通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瑞典學生的“工作生活定向教育”

瑞典是北歐有名的福利國家之一。該國現在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由9年一貫制的綜合學校實施。其義務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技能,成為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基於這一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中,十分重視依據學生的實踐經驗,把有關價值和日常生活知識放在突出地位,並充分利用社區作為知識的源泉,對學生進行工作生活實踐教育,使他們受到更為全面的基礎教育。為此,1982—1983學年生效的“義務學校課程”明顯地突出了教育指導、職業指導以及工作生活定向,規定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必須接受“工作生活定向教育”。
所謂“工作生活定向教育”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滲透在所有的教學科目中,通過各學科的教學實現的一種過程。也可以說,“工作生活定向教育”是給予學生知識和經驗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增強學生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工作生活定向教育”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規定了不同內容:要求低年級學生要熟悉學校及其周圍的工作生活;而高年級學生則要接觸當地乃至整個國家的工作生活,了解勞動市場和影響勞動市場發展的因素以及行業工會和雇員聯合會的作用等。按“義務學校課程”的規定,“工作生活定向教育”的具體實施,除結合各學科教學進行外,還規定在9年義務教育期間,為學生安排6—10周的工作生活定向實踐。實踐的方式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學生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參觀工礦企業,而高年級學生要被安排到某工作崗位工作一兩周,要求他們必須熟悉製造業、商業、社會服務等至少3種不同的就業部門。需說明的是,這種工作生活定向實踐進一步發展了過去學校中實行的職業指導實踐,這是因為,職業指導實踐是把學生帶到其想像中的未來職業領域中,而工作生活定向實踐的目的是讓學生一般地熟悉不同的職業,不允許學生自己選擇職業部門或工作場所,學生必須接受分配給他的崗位(通常由抽籤決定)。雖然這種做法帶有某種“強制性”,但在具體實施中儘量不讓學生重複過去的經驗,這就能使學生獲得更多工作部門的工作生活體驗和經驗。“義務學校課程”還強調,通過實踐和通過各門學科教學所進行的“工作生活定向教育”,必須相互支持、相互補充,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工作生活定向教育”,顯然是為學生結束義務教育後的出路作準備,它對繼續升學深造的學生來說,有利地拓寬了他們的專業選擇面,對直接就業的學生來說,由於有了一定的工作生活體驗,必然能更好地適應職業生活,迅速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美國學生的“成功起點”活動

“成功起點”(Juniov Achievement)原本是美國一個向青年人傳授商業知識的組織。它是由商人帕爾斯·摩西於1919年在麻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所創立,至今已近80年的歷史。“成功起點”開始只是在課餘時間教高中學生經商。學生們自己建公司,由當地商人為他們提供諮詢,先開發一種產品,在公司內部出資募股,再用募集的資金購買生產所需的材料,進而加工生產、銷售,最後向出資者派息分紅。“成功起點”計畫的實施很成功。從70年代中期起,“成功起點”開始走入課堂,向學生們傳授商業知識。現在已有了為不同年齡學生設計的課程,有1500多萬學生參加了這些課程,並有5萬多名商業諮詢人員自願為學生授課。授課對象從5歲兒童開始,分幾個階段設計課程。首先是為5—11歲在校兒童設計的課程,要求志願人員向該年齡段的孩子講授經商要點,教他們如何組建公司,如何進行生產銷售,還向他們講授金融、工業和貿易方面的知識,並告訴他們,經濟是怎樣影響家庭和社會的。
為12—14歲的國中生設計的課程中,志願商業專家每周一次向學生講授基本的經濟理論,使學生了解供給與需求,知道世界貿易,還需學習個人理財,學會成年後管理個人資財的辦法,諸如銀行開戶、支票付款、避免透支等。另外,在這一階段,還專門為想中途輟學的學生開設了一門“就學經濟”課,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他們認識到在校學習的重要性。其具體授課方法是,在課堂上先教學生們做一個遊戲,顯示他們將從事的各種工作所需要的教育程度及報酬水平,使他們看到,受教育越多,工作越好,收入越高,從而打消輟學的念頭,繼續堅持學業。“就學經濟”課同樣很成功。據報導,在華盛頓特區,所有城市公立學校13歲的學生都參加了該課程的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