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利群落

概念解釋

普列利群落,是指針茅、高草型的草原,土壤較為濕潤。

簡介

高草草原是北美洲溫帶草原的民族地方名稱。分布於北緯30°—60°間,東
草原風景如詩如畫
西跨經度89°—107°。主要優勢植物是針茅屬冰草屬、布第勞瓦草屬等,禾本科植物組成高1.5米的草被。根據降雨量和優勢種的不同可劃分為5個類型:①真正普列利群落,是針茅、高草型草原,土壤較濕潤。②草甸普列利群落,是須芒草型草原,土壤濕潤。③混合普列利群落,是針茅、布第勞瓦草型草原,土壤稍乾旱。④矮株禾草普列利群落,是野牛草、布第勞瓦草型草原,土壤乾旱。⑤草叢禾草普列利群落,是冰草、針茅型草原,沙質丘地的典型群落。
北美草原又叫普列利。位於北美大陸中部,沿山地走向縱貫南北,約跨了30個緯度。而東西狹長,不超過20個經度。隨著乾燥度的增加,由高草普列利,混合普列里到矮草普列利。大致相當於歐亞草原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北美草原原為非常肥美的大草原,野牛成群。由於歷史上大量開墾,引起1934年席捲全美的黑風暴。

群落變化

普列利類型也呈同樣方向變化,但各地帶延伸方向為南北向,南北溫度不同也使它產生差別。隨乾燥度增加北美草原分化為高禾草普列利、混生普列利和矮禾草普列利,大體與歐亞大陸草原各類型相對應。主要分布在阿根廷的南美草原(潘帕斯),亦為叢生性禾草組成,但幾乎完全沒有雜類草生長,草叢高大且有枯黃葉子殘存,景觀與一般草原有別。
草原,又稱普列利(北美)、潘帕斯(南美),以溫性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所在地區夏季溫暖有雨(年雨量250~500毫米),冬季乾燥寒冷,年乾燥度1.5~3.5。群落主要成分為禾本科草類和屬於雙子葉植物許多科的所謂雜類草,與熱帶稀樹草原不同。通常沒有喬木混生。草原植物以地面芽類型最多,其中叢生型禾草最為普遍,例如針茅、狐茅、冰草、溚草、隱子草等,基部常被殘存乾枯葉鞘包圍,被認為是防止夏日地面過熱灼傷和冬季嚴寒凍害的適應方式。旱生形態是草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徵,以硬葉旱生型為主,表現為葉片縮小質硬,或捲成筒狀,表面多毛或氣孔深陷,根系強烈發育對吸水有利。群落成層現象一般明顯,高低草和活地被物占有不同高度,突出的特點是地下部分生物量超過地上莖葉,反映乾旱環境下同化產物大量用於吸水器官增長的規律。草原群落的季相變化迅速多樣,亦為重要特點,但它主要取決於雙子葉植物花期的前後交替情況,草原色調和景觀因時而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