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

春眠不覺曉

“春眠不覺曉”一句,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詩作《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此句詩的大意是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不知不覺就到天亮。意境優美,清新活潑、明朗暢曉,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詩句短小雋永,婦孺皆知,是兒童啟蒙讀物中最常見的詩句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春曉(1)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2)曉,

處處聞啼鳥(3)。

夜來(4)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裡。

作品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

繽紛的落花鋪滿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繫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覆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並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作者簡介

孟浩然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於鹿門山。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讚嘆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乾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暮歸歲南山》、《早寒江上有懷》、《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借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

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 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說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創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餘緒,又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謎語

詩句謎語

安息香(打一詩句)—— 春眠不覺曉

謎語解析:從謎面上看,可引申為:睡覺睡得格外安穩、香甜,詩句“春眠不覺曉”的意思為: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與謎面意思相近,該句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

成語謎語

春眠不覺曉(打一成語)——如醉方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