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鐸草書卷

王鐸,明神宗萬曆二年壬辰(一五九二)出生,清世祖順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去世,終年六十一歲。 明天啟二年壬戌(一六二二)進士,與黃道周、倪元璐同榜進士,時稱[壬戌三狂人]。 順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任禮部尚書,但因病不起,未赴。

內容介紹

紙本。縱二十三點八厘米,橫一百七十二厘米。草書。鈐[王鐸之印]白文方印。
王鐸,明神宗萬曆二年壬辰(一五九二)出生,清世祖順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去世,終年六十一歲。字覺新,號十樵、嵩樵、煙潭漁等,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明天啟二年壬戌(一六二二)進士,與黃道周、倪元璐同榜進士,時稱[壬戌三狂人]。授庶吉士、編修,薦升於少詹事,充經筵講官。崇禎十七年甲事變後至南京,尚未赴任,明都即為清軍攻占;鏇跟隨神宗之孫福王於江南即帝位,弘光帝授以東閣大學士,曾力圖恢復明朝,但終於清順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不敵而降。入清順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接受清延召聘,做了弘文院學士,擔任《明史》副總裁。累官禮部左侍郎、太子少保,曾一度返鄉。順治九年壬辰(一六五二)任禮部尚書,但因病不起,未赴。卒追太保,諡文安。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等書傳世。
王鐸主要以書法名世,隸、楷、行、草均所擅長。其書學淵源為:[行書寫山陰父子,正書出自鍾繇,雖以鐘王為模範,亦能自放胸臆。]當其十三歲時,曾得到一部斷本《聖教序》,遂勤學苦練三年,進而由《淳化閣帖》而博採眾長。眾唐代的虞、褚、顏、柳、直到宋代的米芾,靡不兼取並蓄。他[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倪氏雜記》)將嚴謹的臨書與自由的創作相結合,既能放縱,又能收斂,使自己的書法水平達到時代的高峰。
王鐸行草成就最高,最能代表他的藝術個性,其在繼承二王秀逸靈動的基礎上,兼取李邕、顏真卿、米芾諸家之長,於超長的條幅或橫卷上恣肆揮灑,展示自己厚實的筆力、茂密的結體及飛動的勢態。雖發山呼海嘯般連綿不絕、勢無可擋,但卻並不劍拔弩張。同時也有別於黃道周、倪元璐的盤折翻覆。那敢於在縱逸中帶有橫筆崛起、使轉中巧用折筆頓挫、方圓並舉的筆法、忽漲又渴的墨瀋、若散未散、似亂不亂、左之右之、顛兮倒兮、收斂自如,激越跌宕的情懷,極其地酣暢淋漓。至王鐸晚年的行草,沉雄豪邁,奇矯怪偉,魄力之大,更非趙、董所能望其項背!就這樣用自己特殊的結體,揮毫、運墨之有機結合,構成了他書法完善的藝術特徵。
王鐸《草書卷》,書於明崇禎十六年癸未(一六四三),時五十一歲,值明亡前一年,屬較晚時期作品,個人風格基本形式,正處在人生遭際突變、心態大亂的前夕。王鐸的書寫此帖時,似並未十分顧及原帖的字形,也不在意文章句讀,只是不停地憑感覺一任筆墨馳騁地收發室下去,用自己的筆法改變二王的筆勢,將其本不連線的草書結體纏繞相續,形成一組一組的疏密空間,並以具有屈鐵般剛健之氣的線條取代圓轉揮運連綿不斷的筆勢,演繹翻騰踴躍的勢態,隨機應變,神出鬼沒,構成其人獨特的藝術境地,與原帖異其情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