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縣博物館

明溪縣博物館

明溪地處福建閩西北山區,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形成的新僑鄉,旅居國外的華僑占全縣人口的1/10,分布世界46個國家和地區。 針對華裔青少年大多為第二代華僑有一定的漢語基礎但文化內涵較為欠缺的特點,開設了誦讀《弟子規》賞析儒家文化,學習中國民間音樂、舞蹈、中國書法、國畫,演練日常禮儀等課程,並組織營員參觀紅軍戰地醫院、明溪縣博物館等加深華裔青少年對故鄉的認識。

館址位置

福建省明溪縣博物館坐落於明溪縣解放路57號。郵編:365200

明溪縣博物館明溪縣博物館

館舍介紹

該縣文物工作原由文化館兼管,1988年12月建立縣博物館,占地面積165平方米。

紅軍壁畫軍壁
該館陳列分歷史文物陳列和革命文物陳列兩部分。展品有170件,歷史文物以剪刀墩華南動物群化石和南山塔下史前洞穴遺址為主。革命文物主要有以東方軍幅巨大的宣傳漫畫和紅四軍運動會紀念章,紅軍攻克泉上土堡的捷報等為主要特色。
《歷史文物陳列》 展出距今2~3萬年以上的華南動物群化石,這些動物化石被列為福建省1988年十大文物考古發現之一。“南山遺址”是福建省首次發現並保存較的史前人類居住遺址。該遺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片、石斧、石錛、石劍頭等90餘件,其中有肩石斧、有肩石錛為福建省罕見。
《歷史名人史料陳列》 我縣龍湖村是宋代理學家楊時(號龜山)的出生地,主要展出“楊龜山故里”等史料,反映楊時先生尊師重教“程門立雪”精神。
《革命文物陳列》主要展出1934年春,駐縣紅軍畫的五幅紅軍壁畫和1931年紅軍第一次運動會頒發的銀質獎章等。另外,還展出太平天國李世賢所部用過的石臼。

歷史沿革

明溪縣,原稱歸化縣,1982、1988年兩次對全縣9個鄉鎮文物普查,發現古遺址41處,古窯址1處古墓葬4處,古建築4處,革命文物15處,在剪刀墩採集到32種新世第四紀二萬年前哺乳動物的牙齒、骨骼化石是我國東南部最集中的一處,其中有幾塊被火燃燒過的獸骨,說明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狩獵活動。這一發現將填補福建省舊石器考古的空白,南山塔下史前洞穴遺址內大量出土石鏃、石斧、石錛、網墜、陶紡輪等生產工具,還有平沿闊口罐、黑陶豆、盆等生活用具,以及大塊的紅燒土居住面,證明5千多年前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過著以狩獵為主、採集原始耕種為輔,相對穩定的生活。

發現文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保護好古建築,留住漸行漸遠的歷史背影,對於打造歷史文化“氣質”,發展當地旅遊經濟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
回龍橋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至今無需修繕仍然完整美好。現在,夏坊鄉黨委、政府已意識到回龍橋的歷史價值,準備對其進行旅遊開發。
徐家大院由於後人的持續修繕保護,至今還比較完好。目前,該宅一部分被李家人出租給人居住,住戶不時會對該屋破損之處補缺補漏。2009年,夏坊鄉已將徐家古宅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關注的是胡坊“古民居一條街”,由於雨水沖刷、寒潮、蟲害等自然因素及村民在建築內生活、活動等對建築的影響,幾處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破敗的情況。這裡的居民如今有的出國,有的遷居,大多都不在此處居住,現蘇家大厝僅餘一陳姓五保戶在此處看守,而李家大厝僅餘五六戶人家居住其間。由於都是經濟狀況一般的農戶,且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房屋出現漏雨、霉爛、牆面損毀等現象日益嚴重。
胡坊鎮目前也意識到該建築群亟待保護。今年6月份發生洪災時,該鎮文化站站長嚴木根特地趕到該處查看情況,發現有漏雨現象,提醒居居抓緊修葺保護,然而,村民們大多以無錢或無人居住沒關係回答。目前,明溪縣博物館已向相關部門建議,加強胡坊古民居一條街的管理保護工作,並準備幫助其向縣、省申報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明溪新發現的這三處古建築,目前已列入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館藏作品

明溪縣博物館明溪縣博物館
青白釉長頸執壺 宋代。口徑3.8厘米、腹徑11厘米、足徑7.2厘米、高20厘米。直口長頸,鼓腹,淺圈足。把上有兩道陰壓紋,嘴尖稍有破損。素色青白釉,釉不及足。
青白釉褐彩花卉直口罐 宋代。直口,長頸,溜肩,橢圓腹,淺圈足。上青白釉,釉不及足。腹部正面背面各有繪有一朵褐色三叉形花卉,圓形花朵,半圓花瓣,兩片帶狀葉向兩面展開。
該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央蘇區21縣之一。1933年11月成立了歸化縣蘇維埃政府。留有紅四軍運動會紀念章、攻克泉上土堡的捷報,現為該館珍藏。1930年元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紅四軍二縱隊途經該縣,寫下了《如夢令 · 元旦》的光輝詞章。考古調查和文物徵集中該館藏文物250件。
曾出版《明溪縣博物館簡介》。

開放時間

該館每逢重大節日開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