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版畫

明清版畫

明代版畫不僅用作書籍插圖,而且也用於畫家傳授畫法的“畫譜”、文人雅士的“箋紙”、制墨名家的“墨譜”,以及民間娛樂用的“酒牌”。畫譜中的較早者是1603年杭州雙桂堂所刊的《顧氏畫譜》;墨譜的代表則為萬曆年間出版的丁雲鵬參與繪製的《程氏墨苑》;熱心酒牌版畫創作的是著名畫家陳洪綬,他和徽州黃氏高手合作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成為傳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畫的出現,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蘿軒變古箋譜》,但影響最大的卻是刊刻於1633年的《十竹齋畫譜》和刊刻於1644年的《十竹齋箋譜》,它們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書畫家胡正言。

簡介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明代,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城市工商業日漸發展繁榮,出現了資本主 義萌芽。各行各業採用新技術的結果,帶動了手工藝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適應 城市中市民通 俗文化發展的需要,小說、戲曲作品小量出版,刺激著印刷事業在原有基礎之上,不斷革新 進步,這就為版畫插圖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明代是中國版畫技術的鼎盛時期,它主要表現在:書籍的插圖,普遍出現於各類圖書著作 之中,經史文學著述以外,科技、醫藥、農業、軍事書籍配有的插圖版畫遠遠超過了前代。

特點

明代初期的版畫繼承宋元遺風,宮廷內府組織的大型版畫鐫刻,都比較精工細緻,水平超過 一般的刻印。

明代中期以後,版畫印刷出現了異彩紛呈的高潮,主要的標誌是:作為書籍的插圖廣泛地應 用在各類圖書之中,有些書,已經不止一種版本,而是多家鐫刻的多種版爭奇鬥豔,空前繁榮。以圖畫為主的圖譜,已大量出現。

清代版畫,繼明朝工藝之大成。初期兩代交替之際,明末刻工藝匠大都健在,所以,順、康 時期的版畫承襲明朝遺風,多有精品佳作。但是入清之後,總的趨勢是沒有新的發展進步, 且逐漸步入衰落。

清代前期的統治者,除了重視印刷圖書之外,對於版畫的刻印也很熱衷。大力從各地方延請名工巧匠入京,為宮廷鐫刻圖書之插圖,或其他各類版畫。

清代後期,版畫繪刻優秀的作品已不多見。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氏萃文書屋活字本《 紅樓夢》附圖二十四幅,是該書最早的一種版畫,非常珍貴,但其風格受當時畫院影響,人 物形象比較呆滯,與明代小說插圖版畫相差甚遠。

清代晚期,戲曲、小說等通俗讀物中雖然也多有插圖,但是刻印水平低下,粗率不精,已不為世人所重視。正是此時,石印、銅版印刷相繼傳入中國,傳統的木刻版畫更迅速走向衰落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