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馬文升傳

明史·馬文升傳

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負圖,號約齋、三峰居士,晚年更號友松道人,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進士,官兵部尚書、少師兼吏部尚書等職,位居一品。去世後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諡號端肅。一生成績顯著,先後輔助代宗朱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宋朱祐樘、武宋朱厚照,故後人有“五朝元老馬文升”之稱。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錄功進左副都御史。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是時敗寇黑水口,又敗之湯羊嶺,勒石紀之而還。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徐、和飢,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以雜戲進。文升正色日:“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明年,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餘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於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數條上便宜。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嘗以太子年及四齡,當早諭教,請擇醇謹老成知書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山東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災,文升請命所司振恤,練士卒以備不虞。帝皆深納之。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書屠溏罷,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鳳陽大風雨壞屋拔木,文升請帝減膳撤樂,修德省愆,御經筵,絕游宴,停不急務,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已,又上吏部職掌十事。帝悉褒納。正德時,朝政已移於中官,文升老,連疏求去,許之。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長於應變,朝端大議往往待之決。功在邊鎮,外國皆聞其名。尤重氣節,厲廉隅,直道而行。卒後逾年,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節選自《明史·馬文升傳》)

【參考譯文】

馬文升,字負圖,相貌如美石一樣奇偉並且力大無比。景泰二年,馬文升考中了進士,被皇帝授於都察院御史。他多次作為皇帝的代表,巡察山西、湖廣等地,依法裁處不法的功績非常顯著。明憲宗成化元年,又升遷為南京大理寺卿。

也就在這年, 馬文昇平息了陝西暴發“滿四之亂”,馬文升又被記功加封為“左副都御史”,並大力賑濟鞏昌、臨洮的饑民以保持邊境的社會安定,他的政績十分突出。這時,在黑水口打敗敵人,又在湯羊嶺再次打敗敵人,在石頭上銘刻上這件事,然後凱旋而歸,升職為右都御史,總督漕運。當時淮河下游和徐州一帶接連發生饑荒,馬文升將江南糧食十萬擔、鹽價銀五萬兩用於賑災。

明孝宗即位後,任命他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書言十五件事,商議後全部實行。皇上仿古天子親耕田,教坊進獻雜戲。馬文升嚴肅地說:“新天子應當知道農業耕種的艱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遣去了。第二年,又任命他為兵部尚書,督查訓練士兵依舊。此時,由於和平時間已久,兵政紀律廢弛,西北邊境時有一些遊牧部落來騷擾。文升制定嚴格的軍紀來約束諸將校,並罷黜了貪財和怯懦而不稱職的軍官三十餘人。於是就招來了一些邪惡、狡詐的人的不滿,他們夜持弓箭伺其馬文升家的門口, 或用弓箭綁上誹謗馬文升的傳單射入東長安門內。文升擔任兵部十三年間,盡心料理邊境軍務,在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方面,均多次備文向上陳述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只要是國家的事情,即使不是自己管轄的,也無不盡力進言。

他曾經在太子四歲時,上書孝帝,應當早早地讓太子進行良好的教育,請求選擇純樸嚴謹、老練成熟、明達詩書歷史的老師,扶育扶持(太子),對太子的一切言行舉止都要通過引導來使之端正。山東長期鬧旱災,而浙江及南京鬧水災,文升請命讓有關部門救濟災民,訓練士兵,以防不測,文升的所有上奏,都深得明帝的採納。他在朝廷官員中也是最年高德劭的,皇上也誠心誠意地任用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望其項背。吏部尚書屠溏被罷免後,倪岳代替屠溏職位,倪岳死後,馬文升代替他的職位。南京、鳳陽大風雨損壞房屋樹木被颳倒,文升請求皇上減縮膳食,撤掉歌舞,修養德行,審查錯誤,御經筵,停止遊玩與宴會,停止一切不緊急的事務,停止額外織造,賑濟災民,捕捉盜賊。不久,又上書吏部職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部的高興地予以採納。正德朝時,朝廷的權職已經移到宦官的手中,文升年齡大了,接連上書請求離職,皇上答應了。在家閒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當時政事,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明武宗正德5年去世,享年85歲。馬文升文武雙全,長於應變,朝中的爭端大的事情商議常常需要他來決定。他的功績在於邊境的治理,外國的人都知道他。馬文升文武全才,長於應變,功在邊鎮,尤其注重氣節,磨練自己的節操,為官清廉,直道而行。死後多年,強盜到了他的家鄉鈞州,因為文升的家在,盜賊都放棄離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