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位於素有“春城”之稱昆明市的北郊黑龍潭風景區,創建於1938年。經過近七十年的學科積累,現已成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植物學科研機構。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位於有“春城”之稱的雲南省昆明市北郊黑龍潭風景區。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雲南省農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由中科院接管至今。雲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複雜的地形地貌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孕育著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到寒帶豐富多彩的生物種類,具有植物種類繁多(已知高等植物有15000餘種,占全國總數的50%以上)、植被類型多樣、區系組成複雜的特點,素有 “植物王國”之稱。我國老一輩植物學家嚴楚江、鄭萬鈞、汪發瓚、俞德浚、蔡希陶、陳封懷和吳征鎰等著名植物學家曾先後在這裡工作和任職,為本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2002年全所經機構調整,現設有植物區系地理與民族植物學研究室、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植物園。建所六十多年來,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和全所職工共同努力下,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成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植物學科研機構。本所已有3人獲得中科院“百人計畫”項目支持;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工程”;3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6人入選中科院“西部之光”培養計畫;17人入選雲南省學術技術候選人培養計畫,形成了在培養跨世紀科技人才方面不同層次、不同學科領域的基本格局,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並具較強競爭實力的科研及教學隊伍。已取得各類科研成果 511項,獲獎成果222項,其中獲國家級成果獎16項,省部級成果獎140項,編撰專著100餘部,發表論文2300多篇。1997年,經過全所職工的共同努力,正式列為中科院改革試點和學科定位單位,成為中科院首批進入改革試點的18個研究所之一。1999年昆明植物研究所首批進入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基地建設行列,成為中科院“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研究基地”試點單位之一,2001年基地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研究所在職的科研和管理人員235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研究員31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42人,30餘人具博士學位(其中14人在國外獲博士學位)。昆明植物研究所從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起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現有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160餘人。本所具有植物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藥物化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博士生導師15人和碩士生導師30餘人。1991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本所占地934畝,房屋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擁有多種大中型現代儀器設備,如400兆和500兆超導核磁共振儀、高分辨質譜儀、超速冷凍離心機、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等。標本館收藏植物標本120多萬份,圖書館藏書20餘萬冊。新建成的圖書館和網路信息中心、植物標本館、物業中心樓、文化廣場及新裝修的兩幢研究生公寓為研究所全面開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和後勤服務。
本所負責編輯出版的《雲南植物研究》(1979年創刊)是發表我國植物學科學論文的主要學術刊物之一,也是我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之一,已發行到英、美、日、德、法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
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廣泛的學術交流和良好的國際合作關係,歷年來在中科院均評為A級。利用院公派及國際合作等多種渠道,先後派遣400餘人次到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考察、訪問、進修和參加學術會議。與日、美、英、德、法、俄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際合作關係。近年來與德國Bayer公司、美國密蘇里植物園、麥克阿瑟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日本津村製藥株氏會社、日本三得利公司、日本富山中央植物園、日本島根縣、松下電器、日本津村順天堂、英國愛丁堡植物園、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國際遺傳資源研究所、國際混農林研究所、泰國衛生部以及國內的麗珠、三九、紅河酒業、奧妮、雲南格桑花卉公司、雲南河口綠大地公司等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免費考研網www.freekaoyan.com

相關條目

張大方

謝冬青

閔應驊

楊金民

郭衛鋒

申煜湘

魯春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