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1號:

德國- 2分30秒 美國-

簡介

旅行者1號探測器
1977年9月5日,美國國家宇航局用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同時發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對太陽系外層行星進行首次探測。1980年,“旅行者”1號在完成土星觀測後開始向外層空間挺進。雖然它的設計使命僅為5年,但它在航行30多年後,仍然狀態良好。航空航天局表示,“旅行者”1號還有足夠的能量繼續向地球傳回數據的工作,直到2020年。
旅行者1號其最初目標是觀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冥王星,1989年完成任務後,美國航天局指令其向銀河系中心方向進發,任務變更為探測太陽風頂,以及對太陽風進行粒子測量。
“旅行者”1號探測器是以三塊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機作為動力來源。這些發電機已經大大超出了起先的設計壽命,一般認為它們在大約2020年之前,仍然可提供足夠的電力令太空船能夠繼續與地球聯繫。至2012年6月14日,這個探測器的運行速度約為每秒17公里,距地球約180億公里。

任務

拜訪木星

旅行者1號飛越木星
旅行者1號發射後,首次在1979年1月開始對木星進行拍攝。在同年的3月5日離木星最接近,只距離木星中心349,000公里。由於在如此近距離略過,太空船在48小時的近距離飛行時間中,得以對木星的衛星、環、磁場以及輻射環境作深入了解及高解析度拍攝。整個拍攝過程最終於四月完成。
兩艘太空船對木星及其衛星作出了不少重要發現,最令人驚訝的是在木衛一上發現了火山活動。這是當時並沒有在地球上觀察得到,就連先驅者10號及11號也未有觀察得到。

拜訪土星

拍攝的土星照片
在順利地藉助了木星的引力後,太空船朝土星的方向進發。旅行者1號於1980年11月掠過土星,於11月12日最接近土星,距離土星最高雲層124,000公里以內。太空船探測到土星環的複雜結構,並且對土衛六上的大氣層進行了觀測。由於發現了土衛六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控制人員最終決定了讓旅行者1號駛近一點土衛六進行研究,並隨之終止了它繼續探訪其餘兩顆行星。結果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務只得交予旅行者2號。這次靠近土衛六的決定使太空船受到了額外的引力影響,最終使太空船離開了黃道,終止了它的探索行星任務。

星際探索

在離開土星後,旅行者1號被美國太空總署形容為進行星際探索任務。估計兩艘旅行者太空船上的電池,均能夠提供足夠電力至2020年,供船上一部份的儀器操作。

年份

因電力有限而停止操作的功能

2003

停止掃描平台及紫外線觀測

2010

停止迴轉運作

2010

停止資料終端就緒運作(只能以70米/34米天線陣來接收每秒1.4位元的資料)

2016

終止儀器間共享電力

2020

沒有足夠電力起動任何單一儀器

太空旅行日誌

旅行者1號探測器抵達太陽系邊緣
1977年9月5日12點56分,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出發,離開地球。
1977年12月,趕上了率先一步離開地球的雙胞胎兄弟“旅行者2號”。
1978年9月,離開小行星帶。
1979年3月,近距離“拜訪”木星,看到了木星背陽面的極光。
1980年11月,近距離“探訪”土星,發回萬餘幅彩色照片。
1989年,向銀河系中心方向前進。
2012年12月,旅行者-1號飛船抵達太陽系邊緣一個未知的嶄新區域,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它在最終進入恆星際空間之前所要穿越的最後一個屏障。
2013年3月20日,美國研究人員發表報告說“旅行者1號”探測器已脫離太陽系,不過美國航天局官員表示還不能確認這一點。這些爭論表明,人類正在迎來人造物體飛出太陽系的歷史性時刻。

搭載物品

唱片介紹

旅行者1號搭載的人類的名片
旅行者1號上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它有12英寸厚,鍍金表面,內藏金剛石留聲機針。這意味著即使是十億年之後,這張唱片的音質依然和新的一樣。它的內容包括用55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另外,磁碟上還有115幅影像,包括太陽系各行星的圖片、人類的性器官圖像及說明等,這些數據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55種人類語言中包括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得語等非常冷僻的語言,以及四種中國的方言(國語、廈門、廣東、吳語)。問候語為:“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們)問好”。
唱片還包括了以下內容: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的問候。  
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問候,內容是:“這是一份來自一個遙遠的小小世界的禮物。上面記載著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正努力生活過我們的時代,進入你們的時代。”  
唱片內還包括一個90分鐘的聲樂集錦,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界的各種聲音以及27首世界名曲,其中有中國京劇和古曲《高山流水》、莫扎特的《魔笛》和日本的尺八曲等。
另外,唱片封套上也包括了一塊高純度的鈾238。由於已知其衰變為鈽239的半衰期約為41.7億年,這樣捕獲此唱片的外星生命即可據此推算出探測器的發射日期。  

記錄語言

以下是55種收錄於金唱片內的語言:

漢語

粵語(廣東話)

廈門話

亞拉姆語

亞美尼亞語

孟加拉語

緬甸語

捷克語

荷蘭語

英語

阿拉伯語

法語

德語

希臘語

古吉拉特語

希伯來語

印地語

西台語

匈牙利語

日語

伊拉族言語

印尼語

朝鮮語

拉丁語

乾達語

義大利語

卡納達語

馬拉地語

恩古尼語

齊切瓦語

阿卡德語

奧利亞語

葡萄牙語

尼泊爾語

波蘭語

旁遮普語

克丘亞語

僧伽羅語

俄語

波斯語

拉賈斯坦語

塞爾維亞-克羅地語

蘇美爾語

塞索托語

羅馬利亞語

泰語

泰盧固語

瑞典語

土耳其語

西班牙語

烏克蘭語

烏爾都語

越南語

威爾斯語

吳語(中國方言)

唱片歌曲

旅行者1號攜帶的銅質鍍金唱片
90分鐘的聲樂集錦集合了不同文化的古典音樂,其中包括:  
德國- 巴赫“F大調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樂章”,由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演奏,由卡爾·李希特指揮。4分40秒  
爪哇- “花的種類”,由Pura Paku Alaman以甘美朗演奏,由K.R.T. Wasitodipuro指導,由羅伯特·布朗錄製。4分43秒  
塞內加爾- 敲擊樂,由查理士·杜代爾(Charles Duvelle)錄製。2分08秒  
剛果民主共和國- 俾格米女子創始曲,由柯林·特恩布爾錄製。56秒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原住民歌曲“星晨”及“邪惡鳥”,由Sandra LeBrun Holmes錄製。1分26秒  
墨西哥- “El Cascabel”(門鈴)由Lorenzo Barcelata及Mariachi México演奏。3分14秒  
美國 - “Johnny B. Goode”由Chuck Berry作曲及演奏。2分38秒  
紐幾內亞 - 男士家歌,由Robert MacLennan錄製。1分20秒  
日本 - 尺八“鶴の巣篭もり”(鶴巢),由山口吾郎演奏。4分51秒  
德國/比利時- 巴赫“Gavotte en rondeaux”(迴旋的嘉禾舞)來自小提琴E大調第3組曲,由Arthur Grumiaux演奏。2分55秒  
奧地利/德國 - 莫扎特“Die Zauberflöte”(魔笛),第14號夜後詠嘆調,女高音莫澤爾,由巴伐利亞州歌劇院,由沃爾夫岡·薩瓦利希指揮。2分55秒  
喬治亞- 合唱團“Tchakrulo”,節錄自莫斯科電台。2分18秒  
秘魯- 排笛和鼓,節錄自文化之家,利馬。52秒  
美國 - 憂鬱藍調,由路易·阿姆斯壯和他的樂隊演奏。3分5秒  
亞塞拜然- 風笛“Ugam”,由莫斯科電台錄製。2分30秒  
俄羅斯/法國/美國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古代舞,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由斯特拉文斯基指揮。4分35秒  
德國/加拿大-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C調前奏曲及賦格第一號”,由格連·古爾德以鋼琴演奏。4分48秒  
德國/英格蘭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愛樂管弦樂團,由奧托·克倫佩勒指揮。7分20秒  
保加利亞- “Излел е Делю хайдутин”(Izlel je Delyo Hajdutin)由Valya Balkanska演唱。4分59秒  
美國 - 納瓦伙印第安人,夜曲,由洛狄斯錄製。57秒  
英格蘭 - 安東尼·霍伯恩“仙女圍繞”來自《帕凡舞、三拍子舞蹈、德國土風舞及其他短曲調》,由大衛·門羅及倫敦古樂合奏團演奏。1分17秒  
索羅門群島- 排笛,節錄自索羅門群島廣播服務。1分12秒  
秘魯- 結婚曲,由高約翰錄製。38秒  
中國- 古琴“高山流水”,由伯牙作曲,管平湖演奏。7分37秒  
印度- 百拉米拉加“Jaat Kahan Ho”由Surshri Kesar Bai Kerkar作曲。3分30秒  
美國- “黑暗是夜晚,寒冷是平地”,由盲眼威利作曲及演奏。3分15秒  
德國/匈牙利- 貝多芬“降B大調第13弦樂四重奏”,著作130,獨唱短曲,由布達佩斯弦樂四重奏演奏。6分37秒

刻錄圖片

旅行者1號搭載的金盤
金盤上面的圖片是一些體現人類文明現狀和特點的圖片,但同時也刻意未發布一些關於核爆炸蘑菇雲,或者關於貧窮和疾病的圖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