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里馬特

施特里馬特1912年8月14日生於施普倫貝格。父親是麵包師。曾充當飯店服務員、飼養員、司機和輔助工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征入伍,戰爭快結束時離開軍隊,漂泊他鄉。1945年回到家鄉,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1947年任當地 7個小村的聯合村長。後任森夫滕貝格地方報紙的編輯,不久成為專業作家。他一直住在農村,和農民一起生活勞動。1959至1961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作家協會第一書記,多次獲國家獎金和其他獎金。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作家。 1912年8月14日生於施普倫貝格。父親是麵包師。曾充當飯店服務員、飼養員、司機和輔助工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征入伍,戰爭快結束時離開軍隊,漂泊他鄉。1945年回到家鄉,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1947年任當地 7個小村的聯合村長。後任森夫滕貝格地方報紙的編輯,不久成為專業作家。他一直住在農村,和農民一起生活勞動。1959至1961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作家協會第一書記,多次獲國家獎金和其他獎金。
施特里馬特的作品絕大部分描寫農村生活。第一部長篇小說《趕牛車的人》(1950)描寫農村無產階級的生活,展示了德國從威廉時代到法西斯上台這半個世紀的農村階級關係。短篇小說集《一堵牆倒塌了》(1953)共收 8篇短篇小說和速寫,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描寫了隨著農村階級關係的變革而引起的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貓兒溝》(1954)是他的第一部劇作,是一出四幕詩體喜劇,1953年由布萊希特領導的柏林劇團上演,博得好評,獲國家獎金。劇本圍繞著農村一條新的公路的建設,展開了富農及其追隨者與進步力量之間的衝突,反映了土地改革後農村階級鬥爭的新形勢。 5年後,作者又加寫了一場《1958年的貓兒溝》(1958),以表現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進展。劇本《荷蘭人的未婚妻》(1960年演出,1961年出版),通過一個農村僱工的女兒在戰爭結束前後 3年內愛情上的遭遇,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與階級問題緊密相連,政治上的選擇與私生活的處理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劇中雖然描寫了對抗性矛盾,但女主人公漢娜與她的同志、朋友之間的矛盾卻占了重要地位。這齣戲被認為是東德60年代戲劇發展的序幕。劇本發表後,曾在文藝界引起爭論。
[《奧勒·畢恩科普》封面]
施特里馬特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獲1955年國家獎金的《丁柯》(1954)是他的代表作。小說以1948至1949年土地改革後的下勞西茨農村為背景,通過主人公丁柯的觀察,揭示了農村經濟關係的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傳統小農思想與集體化道路之間的矛盾鬥爭。丁柯的祖父、翻身農民克拉斯凱擺脫不掉舊生產方式的影響,一心走個人發家致富道路,同丁柯的父親、熱心於農村改革的恩斯特發生了矛盾。老克拉斯凱無法適應新的生產方式,不但沒有成為土地的主人,反而成了土地的奴隸,終於勞累致死。他的死既象徵著舊思想的必然滅亡,也預示著合作化是農民應走的道路。小說結構樸實,語言生動,出版後引起很大反響,1957年被改編成電影。
施特里馬特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創奇蹟的人》繼承了德國“發展小說”的傳統。第一卷(1957)敘述貧苦的農村青年施坦尼斯勞斯·比德納從1909至1943年法西斯滅亡前夕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對這個時期的德國社會特別是對德國小資產階級的狀況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剖析。作者把現實主義的描寫同豐富的想像結合起來,描繪了一幅幅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畫面。第二卷(1973)繼續敘述施坦尼斯勞斯的發展道路,在直接描寫之中穿插著許多回憶。第三卷於1980年出版後,因對國內生活的描寫帶有強烈的社會批評性,引起文藝界的爭論。
施特里馬特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奧勒·畢恩科普》(1963)圍繞奧勒·畢恩科普的遭遇,表現了1951至1959年間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複雜的鬥爭。主人公奧勒·畢恩科普是農村中的基層幹部,他在帶領農民實現合作化的過程中,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但他百折不撓,終於挫敗了階級敵人,取得了合作化運動的勝利。他的革新倡議也曾受到教條主義者和官僚主義者的阻撓,他在氣憤中病累致死。這部作品揭露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批判了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在廣大讀者中引起熱烈的討論。施特里馬特以這部小說的成就,於1964年第三次獲國家獎金。
施特里馬特的短篇小說,較著名的有《舒爾采霍夫的流水帳》(1967)、《九月的一個星期二》(1969)、《一百的四分之三個小故事》(1971)等。
施特里馬特是個政治上敏銳、藝術上具有鮮明個性的作家,他善於捕捉生活中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熱情地加以歌頌;對於阻礙社會進步的現象,進行旗幟鮮明的批判。他在題材和主題方面的成就,常常引起讀者和評論家的爭論,成為推動文學創作發展的力量。他善於運用語言並塑造農民形象。作品風格樸實,富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和幽默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