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只東村

定州市於只東村是個只有100多戶的小村莊。 定州市龐村鎮於只東村,美麗和諧的小村莊所吸引,雖然只有100多戶人家,卻被評為定州市首批文明生態村,被列為定州市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 “民眾的需要就是村幹部努力的方向”,經過兩委幹部的協商和研究,該村殯葬改革出了一新招。

村情概況

於只東村隸屬河北省定州市龐村鎮,地處太行山東部,距龐村鎮政府所在地3.00公里,到龐村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15公里。東鄰東只東村委會,南鄰楊只東村委會,西鄰西只東村委會,北鄰北只東村委會,地處原只東鄉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現轄一隊、 二隊、三隊、四隊4 個村民小隊。現有農戶100多戶,有鄉村人口500人。全村國土面積800多畝,43.6米,土地肥沃,主要為沙壤土和輕壤土;年均氣溫為12.4℃,年際間氣溫差異不大;年均降水量為503.2毫米;累年年均絕對濕度為11.3HP;累年年均蒸發量為1910.4毫米;全年風向以東北風頻率最大,南風次之,累年年均風速為2.4米/秒。適合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500多畝,人均耕地 1 畝。該村屬於較為富裕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勞動輸出為主,種植業、養殖業為輔。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委會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該村到龐村鎮道路為柏油路;到定州市區為107國道,為國家二級公路,路況優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火車車站15.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00公里。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0戶;全村覆蓋自來水。村中公有設施為龐村鎮村民活動中心、龐村鎮自來水供水中心等。

媒體見聞

2009年保定日報刊登

於只東村移風易俗出新招
定州市於只東村是個只有100多戶的小村莊。但就是這個小村莊,民風淳樸,鄉民勤勞,特別是殯葬改革新理念在民眾心裡扎了根。
該村從國家實行火化政策以來就沒有出現過偷埋亂葬現象,而由五名老黨員、老幹部組成的紅白理事會更是在殯葬改革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幾年前,黨支部、村委會規定,誰家有了喪事,喪主要拿出350元錢,交由紅白理事會來統一購買酒席用品。這樣以來,酒席的規模就控制在350元以內,既讓喪主省心,又減輕了喪主的負擔,村民們都為這一規定叫好。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定州市委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派出了指導員,為所包村的新農村建設出謀劃策。陳君佩就是該市教育局下派駐於只東村的指導員。他在平時工作中發現,雖然該村在殯改工作中制定了一些措施和規定,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制止喪事大操大辦。酒席規模雖然控制住了,但披麻帶孝的傳統還沒有改變,有的人家光孝布就花費上千元,給喪主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在和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人溝通後,陳君佩給該村殯葬改革支了一新招。那就是,逐漸改變過去那種披麻帶孝的習慣,由村里購買“孝花”和“孝牌”,誰家辦喪事,就到村里領取,家屬和親朋佩帶“孝花”和“孝牌”。每個“孝花”和“孝牌”的成本不過幾毛錢,加起來平均花費不到幾十元。
鄉親們對這一新的殯改風尚表示了大力支持。“逝後厚葬,不如生前多孝;佩帶‘孝花’和‘孝牌’,既文明,又節儉,新農村建設不是講究鄉風文明嗎,咱百姓贊成這個做法!”

2007年保定日報刊登

龐村鎮於只東村:定州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定州市龐村鎮於只東村,美麗和諧的小村莊所吸引,雖然只有100多戶人家,卻被評為定州市首批文明生態村,被列為定州市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
暖暖的六月,踏著明媚的陽光走進於只東村,溫暖的陽光下綠樹掩映、鮮花綻放,一個個新農村創建活動新鮮事令人耳目一新。
築成“文明巢”引來金鳳凰
2005年,於只東村人對這個年份記憶猶深。這一年,1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一下子迎娶了11位漂亮的新媳婦,那些可愛的姑娘們說:“是於只東村整潔乾淨的村容村貌吸引了我們,是小伙子們的文明和大方傾倒了我們,嫁到這裡來,我們很驕傲!”
幾年前的於只東村可不是這個樣子,村內街道坑凹不平,一到雨天,唯一的出村道路就成了“水泥路”,村里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別說姑娘肯嫁到這裡來了,恐怕嫁妝車沒到家就‘臥轎’了。”一位小伙子笑著說。
定州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給於只東村帶來了春天的希望,全村人把創建活動作為改變家鄉面貌的一個難得機遇,乾群同心,轟轟烈烈搞起了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村里先後投資15萬元對出村主幹道進行了硬化,村里14條小街小巷全部鋪磚硬化;街道兩旁栽植起了柿子樹、楊樹、會柏等樹木,牆上爬滿了爬山虎,花池裡月季爭相開放,女貞、小檗鬱鬱蔥蔥,投資3萬元建設了文化廣場,於只東村舊貌換了新顏。
村容變新貌,人也要換“新顏”。於只東村黨支部適時開展了創建“言行文明村”活動,號召村民爭說文明話,爭做文明人。“如今的於只東人特自豪,家鄉變的更美麗,村民變的更文明,要不怎么那么多的姑娘願意嫁到我們村來呢!”黨支部書記於永斌自豪地說。
殯改新風尚改革出新招
於只東村從國家實行火化政策以來就沒有出現過偷埋亂葬現象,由五名老黨員、老幹部組成的紅白理事會在殯葬改革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幾年前,黨支部、村委會規定,誰家有了喪事,喪主就要拿出350元錢,交由紅白理事會來統一購買酒席用料。這樣以來,酒席的規模就控制在350元以內,既讓喪主省心,又減輕了喪主的負擔,村民們都為這一規定叫好。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民眾的觀念越來越先進。民眾反映,雖然通過村裡的紅白理事會控制了喪事大操大辦現象,但還存在不文明現象,那就是百姓辦喪事要批麻戴孝,特別是老人去世後,晚輩要全身包裹白布,頭戴孝帽,有的人家光孝布就花費上千元,給喪主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而且喪事辦完後,白布就沒用了,這樣不僅浪費了財物,還顯得不文明。
“民眾的需要就是村幹部努力的方向”,經過兩委幹部的協商和研究,該村殯葬改革出了一新招。那就是,逐漸改變過去那種披麻帶孝的習慣,由村里購買“孝花”和“孝牌”,誰家辦喪事,就到村里領取,家屬和親朋佩帶“孝花”和“孝牌”。每個“孝花”和“孝牌”的成本不過幾毛錢,加起來平均花費不到幾十元。
鄉親們對這一新的殯改風尚表示了大力支持,“逝後厚葬,不如生前多孝,佩帶‘孝花’和‘孝牌’,既文明,又節儉,新農村建設不是講究鄉風文明嘛,咱百姓贊成這個做法”。
村民“110”情牽百姓心
村民於新占提起村裡的便民服務點來感激不盡,“我常年在外打工,妻子是個雙腿殘疾的病人,我出去後很不放心,特別是到了農忙季節,心裡很是焦慮,幸虧有了村裡的便民服務點,我不在家,家裡有了什麼困難,妻子一個電話打過去,就會有幹部過來幫助解決,今年的小麥澆地和收割就是村幹部幫著完成的,便民服務點就是我們百姓的‘村民110’啊!”
定州市於只東村黨支部把為民、服務於民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考慮到了弱勢群體的利益。他們在村里設立了便民服務點,公布了服務電話,民眾只要有困難,一個電話打過來,就會有人過去幫忙。“村幹部考慮的真是周到,我們這些老、弱、病、殘要謝謝他們啊”,一位受過幫助的老大娘激動的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