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漢語漢字]

方[漢語漢字]

方,fang, (1) 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 (2) 同本義 [parallel boats;parallel] 並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 (3)借“匚”意 凡方之屬皆從方。借指四個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邊形或六個面都是 方形的立體;正~形,長~形 。

基本資料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漢字:方

筆順:點,橫,橫折鉤

方字 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

(借“匚”意:正方)

漢字首尾分解: 丶萬

漢字部件分解: 方

方[漢語漢字] 方[漢語漢字]
古文形體 古文形體

基本字義

四個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邊形或六個面都是方形的立體;正~形,長~形;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乘積:~根。平~。開~。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

一邊或一面:~向。~面;

地區,地域:地~。~志。~言。~物。~圓。~隅(邊疆)。~輿(指領域,亦指大地);

辦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導有~。貽笑大~;

種,類:變幻無~。儀態萬~;

為了治療某種疾病而組合起來的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和用法:藥~;

違背:~命;

正在,正當:~今盛世。~興未艾;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方為蘇理時,湖州董宗伯以厚貲為亂民所窘,哄甚,兩台檄公(袁可立)解之。”

才,剛剛:~才。如夢~醒;

量詞,多指一立方米:土石~;

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幾~石章;

姓;

商朝時候把外部族稱為方。

1.

四個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邊形或六個面都是方形的立體;正~形,長~形;

2.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乘積:~根。平~。開~。

3.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

4.

一邊或一面:~向。~面;

5.

地區,地域:地~。~志。~言。~物。~圓。~隅(邊疆)。~輿(指領域,亦指大地);

6.

辦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導有~。貽笑大~;

7.

種,類:變幻無~。儀態萬~;

8.

為了治療某種疾病而組合起來的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和用法:藥~;

9.

違背:~命;

10.

正在,正當:~今盛世。~興未艾;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方為蘇理時,湖州董宗伯以厚貲為亂民所窘,哄甚,兩台檄公(袁可立)解之。”

11.

才,剛剛:~才。如夢~醒;

12.

量詞,多指一立方米:土石~;

13.

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幾~石章;

14.

姓;

15.

商朝時候把外部族稱為方。

演變過程

方字的演變過程

方[漢語漢字] 方[漢語漢字]

古語釋義

〈動詞〉

(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本義:並行的兩船;泛指並列;並行)

同本義 [parallel boats;parallel]

方,並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說文》

大夫方舟。——《爾雅》。李註:“竝兩船曰方舟。”

等同:相當 [match;be equal to]

梓人為侯,廣與崇方。——《周禮·考工記》。鄭玄註:“方,猶等也。”

今者,齊、 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戰國策》

比擬 [compare]

方喪三年。——《禮記·檀弓》。疏:“謂比方也。”

贊票騎亦方此意。——《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註:“比類也。”

辨別 [differentiate]

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楚語下》

占有 [occupy]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通“放”( fàng)。依據;依託 [rely on]

方天之休。——《左傳·哀公十六年》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通“仿”( fǎng)。模擬 [mimic;simulate;copy]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而行神農之事。——《商君書·算地》

通“謗”( bàng)。指責別人的過失 [vilify;defame;slander]

子貢方人。——《論語·憲問》

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世說新語》

1.

象形

同本義 [parallel boats;parallel]

方,並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說文》

大夫方舟。——《爾雅》。李註:“竝兩船曰方舟。”

2.

等同:相當

梓人為侯,廣與崇方。——《周禮·考工記》。鄭玄註:“方,猶等也。”

今者,齊、 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戰國策》

3.

比擬

方喪三年。——《禮記·檀弓》。疏:“謂比方也。”

贊票騎亦方此意。——《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註:“比類也。”

4.

辨別

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楚語下》

5.

占有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6.

通“放

方天之休。——《左傳·哀公十六年》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召南·鵲巢》

7.

通“仿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而行神農之事。——《商君書·算地》

8.

通“謗

子貢方人。——《論語·憲問》

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世說新語》

〈名詞〉

竹木編成的筏 [raft]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詩·邶風·谷風》。高亨註:“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方形 [cube;square]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方巾(明朝書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員(即方圓。指物之形體);方舄(方口鞋。舄:夾底鞋)

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orientation;direction]。如:東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賓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國(四鄰之國)

地區;地方 [locality;place;region]

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又如:方俗(地方風俗);方帥(地方軍事長官);方貢(四方的土貢);方處(地方)

方面 [party;side]

相對於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線而言的場所、空間或方向。如:右方;左方;四方

交易、戰鬥或辯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雙方均未獲勝

指四面

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三國演義》

指四面,周圍,四旁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晉·陶淵明《歸園田居》

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又指統轄一個方面的大員。如:方面大員(獨當一面的大員)

規律;道理 [law;rule;reason]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方:指學問。)——《莊子·秋水》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指儒家倫理道德和學問 [moral principle and knowledge;learning]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荀子·王霸》

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韓非子·六反》

合成藥物的配方 [recipe]

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紅樓夢》

又如:方診(處方和診察病情);方脈(醫方和脈象);醫方

一個數的n次乘方的簡稱 [power]。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

品類;類別 [sort]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辭》》

大地 [the earth]。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輿(大地)

平方米的簡稱 [square metre]。如:鋪地板十五方

立方米的簡稱 [cubic metre]。如:一方木材

以最弱可聽聲為零開始的響度單位,與聲強的分貝標度相當,某一聲音的方數等於聽起來同樣響時1000赫純音的分貝數 [phon]

方法 [method]

少有連必多方鉤致。——清· 方苞《獄中雜記》

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宋· 蘇軾《教戰守》

又如:千方百計;教導有方;方兒(方法;藥方)

方圓。指土地面積 [circumference]

荊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輸》

又:今齊地方千里,有二十城。

通“房”( fáng)

植物種子的外皮 [shells of seeds]

既方既阜,既堅既好。——《詩·小雅·大田》

住室 [room]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備城門》

代指道、法、事

《康熙字典》:

又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鄉方。《注》方,猶道也。

又《易·復卦》後不省方。《注》方,猶事也。《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術。

例:

《荀子·勸學》:“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方,指道的內容,所謂”道之方“亦即“道是什麼”。本句解釋為白話句意為:(對於來問道之人,剛開始看到他)禮數恭敬之後就可以告訴他“是什麼”,看到他(對道是什麼的解釋)無異議則可以告訴他“為什麼”,如果他認可你是師長則可以將道的極致傳授給他。

1.

竹木編成的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詩·邶風·谷風》。高亨註:“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2.

方形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聊齋志異·促織》

又如:方巾(明朝書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員(即方圓。指物之形體);方舄(方口鞋。舄:夾底鞋)

3.

方向;方位

地區;地方 [locality;place;region]

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又如:方俗(地方風俗);方帥(地方軍事長官);方貢(四方的土貢);方處(地方)

4.

方面

相對於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線而言的場所、空間或方向。如:右方;左方;四方

交易、戰鬥或辯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雙方均未獲勝

指四面

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三國演義》

指四面,周圍,四旁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晉·陶淵明《歸園田居》

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又指統轄一個方面的大員。如:方面大員(獨當一面的大員)

5.

規律;道理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方:指學問。)——《莊子·秋水》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6.

指儒家倫理道德和學問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荀子·王霸》

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韓非子·六反》

7.

合成藥物的配方

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紅樓夢》

又如:方診(處方和診察病情);方脈(醫方和脈象);醫方

一個數的n次乘方的簡稱 [power]。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

8.

品類;類別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辭》》

9.

大地

平方米的簡稱 [square metre]。如:鋪地板十五方

立方米的簡稱 [cubic metre]。如:一方木材

10.

以最弱可聽聲為零開始的響度單位

11.

方法

少有連必多方鉤致。——清· 方苞《獄中雜記》

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宋· 蘇軾《教戰守》

又如:千方百計;教導有方;方兒(方法;藥方)

12.

方圓

荊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輸》

又:今齊地方千里,有二十城。

13.

通“房”

植物種子的外皮 [shells of seeds]

既方既阜,既堅既好。——《詩·小雅·大田》

14.

住室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備城門》

15.

16.

代指道、法、事

《康熙字典》:

又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鄉方。《注》方,猶道也。

又《易·復卦》後不省方。《注》方,猶事也。《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術。

例:

《荀子·勸學》:“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方,指道的內容,所謂”道之方“亦即“道是什麼”。本句解釋為白話句意為:(對於來問道之人,剛開始看到他)禮數恭敬之後就可以告訴他“是什麼”,看到他(對道是什麼的解釋)無異議則可以告訴他“為什麼”,如果他認可你是師長則可以將道的極致傳授給他。

〈形詞〉

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正直 [upright]

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方剛(方正剛直);方切(正直而懇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質(方正質樸)。

通“旁”( páng)。遍,廣 [all over;vast;wide]

方施象刑惟明。——《書·益稷》

晉國之方,偏侯也。——《國語·晉語》。註:方,大也。

又如:方行(廣泛施行)

1.

方正(人行為、品性正直無邪);正直 [upright]

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方剛(方正剛直);方切(正直而懇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質(方正質樸)。

2.

通“旁”( páng)。遍,廣 [all over;vast;wide]

方施象刑惟明。——《書·益稷》

晉國之方,偏侯也。——《國語·晉語》。註:方,大也。

又如:方行(廣泛施行)

〈副詞〉

方才;剛才 [just;at the time when]

表示時間、相當於“始”“才”

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唐·柳宗元《游黃溪記》

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宋· 沈括《夢溪筆談》

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一氣方伸,根而蘊者。——明·宋濂《看松庵記》

又如:如夢方醒;方當(正當,正值)

表示時間:正在。

守門卒方熟睡。——《資治通鑑·唐紀》

余方心動欲還。——宋·蘇軾《石鐘山記》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宋·蘇軾《超然台記》

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孫文《序》

又如:方殷(正當劇盛之時)

表示時間 ,相當於“將” [will]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余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表示情態方式,相當於“一併” [together]

甲兵方起於天下。——《墨子·備城門》

表示範圍或程度,相當於“只”、“僅” [only]

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韓非子》

1.

方才;剛才

表示時間、相當於“始”“才”

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唐·柳宗元《游黃溪記》

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宋· 沈括《夢溪筆談》

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一氣方伸,根而蘊者。——明·宋濂《看松庵記》

又如:如夢方醒;方當(正當,正值)

2.

表示時間

守門卒方熟睡。——《資治通鑑·唐紀》

余方心動欲還。——宋·蘇軾《石鐘山記》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宋·蘇軾《超然台記》

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孫文《序》

又如:方殷(正當劇盛之時)

3.

表示時間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余方高馳而不顧。——《楚辭·屈原·涉江》

4.

表示情態方式,相當於“一併”

甲兵方起於天下。——《墨子·備城門》

5.

表示範圍或程度,相當於“只”、“僅

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韓非子》

〈介詞〉

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 [at]

方其盛時必毀。——《素問》

方在司馬門時,會老酋死,袁經略遣僧吊贈,公(袁可立)力詆其辱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於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又 [and]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1.

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

方其盛時必毀。——《素問》

方在司馬門時,會老酋死,袁經略遣僧吊贈,公(袁可立)力詆其辱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於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2.

又 [and]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方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0

〔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從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注》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注》謂船也。

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注》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注》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敎之數與方名。《注》方名,如東西也。

又《易·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詩·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向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向望之,故云:方,猶向也。

又道也。《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注》方,猶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鄕方。《注》方,猶道也。

又《易·復卦》後不省方。《注》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又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注》方,法術。

又放也。《書·堯典》方命圯族。《釋文》方,放也。

又有之也。《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方之。《傳》方,有之也。

又今也。《詩·秦風》方何為期。《箋》方今以何時為還期。《莊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異形。《注》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為也。

又谷始生未實也。《詩·小雅》旣方旣皁。《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又倂也。《儀禮·鄕射禮》不方足。《注》方,猶倂也。

又旁出也。《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注》方,旁出也。

又板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注》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也。

又常也。《禮·檀弓》左右就養無方。《注》方,猶常也。

又文也。《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注》方,猶文章也。

又義之宜也。《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

又《閔二年》授方任能。《注》方百事之宜也。

又比方也。《論語》子貢方人。《何晏注》比方人也。

又《博雅》方,大也,正也。

又祭名。《詩·小雅》以社以方。《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又地名。《詩·小雅》侵鎬及方。《注》鎬,方,皆北方地名。

又姓。《詩·小雅》方叔涖止。《傳》方叔,卿士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前漢·朱雲傳注》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又醫方。《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注》侯家人主方藥也。

又《廣韻》《集韻》符方切,音房。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注》音房預,屬山陽郡。

又《集韻》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注》方皇,猶彷徨也。

又文紡切。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注》方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注》方良,草澤之神也。○按《說文》作蝄蜽。

又《集韻》甫兩切,音仿。效也。

又《韻補》葉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軿縱橫舞,紫蓋記靈方。

說文解字

【卷八】【方部】

並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從方。汸,方或從水。府良切

說文解字注

(方)倂船也。周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泭也。今爾雅改方為舫。非其義矣。倂船者、並兩船為一。釋水曰。大夫方舟。謂倂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為渡。與倂船異事。何以毛公釋方、不曰倂船而曰泭也。曰倂船、編木其用略同。故俱得名方。方舟為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若許說字。則見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倂船為本義。編木為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為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天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卽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為方圓、為方正、為方向。又假借為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為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為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象兩舟省總頭形。兩當作㒳。下象兩舟倂為一。上象兩船頭總於一處也。府良切。十部。通俗文。連舟曰舫。與許說字不同。葢方正字俗用舫。凡方之屬皆從方。

(汸)方或從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