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崇慶寺

新余崇慶寺

新余崇慶寺原位於新余縣城西門外百步許(即今新鋼總廠苗圃內)。隋朝大業(611年),邑人唐興舍宅為寺,名唐興寺。宋開寶(968-976年)間改為安和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賜“崇慶寺”額。因近龍泉,故稱龍泉山。元代中後期,崇慶寺進行了維修。

寺院風景寺院風景
江西省新余市崇慶寺
 寶剎留雲 禪關掩月
聶朋
自古以來,江西新余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它既有著比建縣更長的佛教傳播史,又產生了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隨著佛法東漸,佛教在赤縣神州遍地開花,新餘地區也沐浴在法雨蘭香之中,以致高僧大德、法門龍象相繼而起,名山古寺、寶剎禪林凌雲爍漢,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剎——崇慶寺。
詩人傅若金在他的兩首紀游詩中,盛讚新修的崇慶寺“紺柱明蛛網,青蓮映玉台”、“半嶺晨飛錫,諸天晝夜花”的莊嚴妙景。元末壬辰年(1352年)寺廟毀於戰亂。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前天王殿、大雄殿、後毗盧閣、花雨台、左右鐘鼓樓。東接蘭堂書社,西枕木魚山岡,最為一邑之勝。邑人劉松有聯句詠曰:“龍泉寺古山連郭,花雨堂虛月到鍾。”
明代前期,這裡留下了出塵人與讀書人相識相知,攜手共修毗盧閣的佳話。這位出塵人為巢溪張氏子,號岩石,性恬適,有古人風;並且禪修自足,以如來相證如來果。他當時任寺中住持。而這個故事中的讀書人則是入仕前的大理寺少卿張固,因常來寺中,與岩石相識。岩石總是說:“僧(自稱)頗識人。”勸張固讀書礪行,並勸到了諄諄不倦的程度。張固感佩他的真誠,遂以寺中毗盧閣為憩息之所,發奮讀書。自此,岩石待張固更加禮恭意懇。不久,張固考中舉人,岩石仍希望張固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並自許自己的見識、謀略得到驗證。宣德四年(1429年)張固又考中進士,當親科進士瓊林宴後,岩石更是大張旗鼓地馳書張固留一言作為紀念。張固卻謙虛地推辭說:“寶剎歷代勝境,其址不俟增擴,龍象無煩增飾,”我為什麼留志呢?而且縣內諸君子早已以詩文播揚老師的佛法,又何事留志呢?岩石卻說:我即入空門,虛名卻非所尚!況且我於先生,雖不乾說有知人之哲,然而相識一語,何可不傳,“抑且俾後人作達觀想。”由此兩人合計整修毗盧閣,以示不忘。張固捐資命匠,岩石負責施工,數月之間,便告竣工。游觀其中,只見毗盧閣前接大雄寶殿,西枕於本寺之木魚山,後臨花雨台,東映乎本寺之蘭堂書舍,四境聯絡,巧若天成。張固喜不自禁,攜岩石之手說:“師前以此居我,我茲還以是為老師憩息所,即寫此相識,快乎不快?岩石說:“必刻石以垂不朽。”於是張固揮毛寫下《重修毗盧閣碑記》,刻石立於毗盧閣前。
爾後,太僕丞張春曾於一天傍晚登臨毗盧閣,賦詩讚美夕照崇慶寺、月滿毗盧閣的佳景,有“攀林踏閣招同調,步月看雲非異鄉”之句。崇禎間(1628-1644年)增建武當行宮於寺後。明末清初,屢經兵燹,殿廡十存一二。康熙壬戌年(1682年)又遭火災,古蹟一空。康熙丁卯(1687年)吉州僧玉璞駐錫於此,首先修復毗盧閣。次年又募建大雄寶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門佛像煥然一新。同時手植林木,增置贍田,復置豬豕凌,作為本寺來龍山的分脈,以為寺境。康熙戊寅(1698年)春,知縣李廷宰在寺西舊址建亭,有一個夏日,李廷宰下鄉勸課農桑,來到寺中,詩興勃發,稱讚寺景曰:“青山四面開禪境,翠竹千竿靜法王。”此後,知縣張景蒼復建寒碧亭于山後。張景蒼對佛學頗有心得,曾齋宿寺中,看了孝廉趙帝雲題於壁上的詩文,於是依照趙用韻的次序,寫下了四首唱和詩。詩中以景化情,有“露從清處遠,花在靜中香”等富含禪意的佳句。由於崇慶寺為天地靈秀之氣之所鍾,故為新余縣歷代勝境,吸引許多文人雅客前來,留下了不少妙言麗句,如“霜氣欺人催菊老,磬聲流連不忍歸”(《張鍾瀛過崇慶寺步壁間韻》)“滿院翠帷參玉版,彌天花雨界金繩”(《李曰琯庚午首春飯崇慶禪林作》)。
我國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祖籍新余,其早期作品均以崇慶寺為景,他以“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的指導原則,在傳統與革新之中獨具建樹,開創了我國“國畫”流派新紀元。
2001年新余市將崇慶寺遷建到市城北仰天崗的九龍坡,四周環山、氣勢靈奇,同年6月禮請江西省佛教協會通能法師(法號道雲)來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承蒙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及本寺兩序大眾、海內外諸山長老、渝水區佛教居士林等十方檀越信眾的積極護持。於2002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大雄寶殿、齋堂、僧寮、海會塔)建設,2005年第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門、鐘樓、七寶池)竣工,目前,常住僧眾達20餘人。為提高僧人素質,選派了數名年青僧人到福建、廣東佛學院學習。寺院僧眾除堅持早晚功課、過堂、坐香、誦戒、出坡等共修外,還注重自修誦經、念佛……。寺院管理嚴格按叢林規制逐步完善,幾年來,在搞好寺院各項建設的同時,積極參與震災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
2005年7月10日,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親臨崇慶寺視察,得到了他的首肯和讚嘆,並撰作對聯:“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慶盛時立規制古剎重興叩聖鍾”。
自重建以來,通過寺院兩序大眾及檀越信眾的積極努力和護持,曾評為省級“五好”宗教活動場所,並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成為新余佛教興盛發展的重要點范。
附:崇慶寺參拜紀游詩集錦:
一、《傅若金游崇慶寺詩》二首
“環剎連囂市,新功啟施財;斧斤雲外集,樓殿日中開;紺柱明蛛網,青蓮映玉台;極知龍象法,終倚棟樑材。
銀漢興危構,金輪轉大車;像嚴香是國,僧至飯如家;半嶺晨飛錫,諸天晝雨花;林泉渾欲紋,城市忽疑賒。”
二、《張春登毗盧閣同鵝山弟詩》
曠莽春郊正夕陽,氤氳雨氣共花香;攀林踏閣招同調,步月看雲非異鄉;東望河流分燕尾,西來一路繞羊腸;百年惟有閒難事,多少閒人底事忙。”
三、《張景蒼齋宿崇慶寺雨壇次壁間趙帝雲孝廉韻四首》:
“卻離城市近,幽邃即蓬萊;不二門雖閒,有三徑可開;天心未易挽,法力亦難回;原借蓮台上,片時花雨來。
齋宿西郊外,同僧共一堂;露從清處遠,花到靜中香;熱夢禪床冷,閒情宦海忙;夜來壇有祀,燈燭上輝煌。
鐘聲天籟靜,萬慮盡皆清;西土無生滅,人間有辱榮;觀星深夜坐,照壁一枝擎;最是關心處,僧窗日上晴。
竹院陰來綠,花宮飾不朱;無緣仙佛分,一任馬牛呼;山月窺人枕,荷風襲客襦;叩壇已五日,曾格彼蒼無。
四、《張鍾瀛過崇慶寺步壁間韻》:
“出郭尋幽一徑微,疏林閒竹隱禪扉;掃除敗葉無塵跡,攤滿新詩似壁衣;霜氣欺人催菊老,磬聲喚客看雲飛;自知墮落樊籠里,半日流連不忍歸。”
五、《李廷宰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慶寺詩》:
“為問農桑到佛場,薜蘿歷亂寺門荒;青山四面開禪境,翠竹千竿靜法王;雲作陰濃暑氣散,坐余神定道心香;夕陽滿地催歸騎,回聽鐘聲牽興長。”
六、《查世柱游崇慶寺詩》:
“紫閣高齋最上游,暫時相賞駐仙洲;嵐回色界山當戶,翠冷禪關竹繞樓;心有餘閒知佛性,宮無繁牘對清流;未知軒冕誰能厭,到此忘機不自由。”
七、《李曰琯庚午首春飯崇慶禪林作》:
尋芳為問古唐興,郭外風光象外凝;滿院翠帷參玉版,彌天花雨界金繩;幽棲不厭食無肉,覓名何妨詩有僧;一飯香廚心境豁,已忘塵網日兢兢。”
八、《暨用其瑞竹詩》:
“蒙山嶙峋,渝水蒼茫;於焉攬勝,古選佛場;地幽徑曲,植竹成行;歲在己巳,時維青陽;拔生雙玉,掩映西堂;高節凌雲,如兩鳳凰;餐風含露,比翼而翔;邑之耆舊,僉謂嘉祥;天子神聖,登崇俊良;重顧吳楚,被澤汪洋;谷我士女,足我倉箱;時和政平,民惟吉康;上天昭鑒,草木呈章;隨感變質,協德以將;瑞應之昌,亦曰孔彰;賦詩以紀,爰付縑緗。”
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撰作對聯:
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
慶盛時立規制古剎重興叩聖鍾。
1.新余崇慶寺的歷史
新喻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裡既有著比建縣歷史更長的佛教傳播史,又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而崇慶寺就是新余市佛教文化的象徵,為佛教禪宗在新余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崇慶寺原來位於新喻老縣城西門外百步許的地方,即今新余鋼鐵公司苗圃內,是新余僅存的佛教建築,為清代穿斗式單檐木結構。
崇慶寺的創始人生活在隋代新喻縣,姓唐名興,也許是個居士,也許只是一般的供養人,也許兩者兼而有之。那時江西是禪宗的傳法中心,仁壽(601—604年)間,禪宗三祖僧璨在毗鄰新喻的吉州傳衣法給四祖道信,道信居贛二十餘年,曾開法傳徒于吉州。就在四祖接受衣法後的大業(605—618年)年間,唐興將自己的住宅捐舍出來,改建為寺廟,名字就是唐興寺。宋開寶(968—976年)間改名為安和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賜“崇慶寺”額。由於寺近龍泉,故也稱龍泉山。元代中後期,崇慶寺進行了維修,新喻籍詩人傅若金在他的兩首紀游詩中,盛讚新修的崇慶寺“紺柱明蛛網,青蓮映玉台”、“半嶺晨飛錫,諸天晝雨花”的莊嚴妙景。元末壬辰年(1352年)寺廟毀於兵刀之亂。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前天王殿、大雄殿、後毗盧閣、花雨台、左右鐘鼓樓,東接蘭堂書社,西枕木魚山岡,最為一邑之勝。邑人劉松有聯句詠曰:“龍泉寺古山連郭,花雨堂虛月到鍾。”極贊崇慶寺的高古之美、月夜之美以及鐘聲之美!
那個時候,佛寺還發揮了輔助教育的功能,寺廟往往也是一個又一個窮書生髮奮讀書的棲息之所、圓夢之地。新余籍歷史名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張固就與佛教寺院特別是崇慶寺結下了不解奇緣,留下了出塵之人與讀書之人相識相知、攜手共修毗盧閣的佳話。這位出塵之人就是明代前期崇慶寺的一個住持,為巢溪張氏子,號岩石,性恬適,有古人風。他禪修自足,以如來相證如來果。張固入仕前常來寺中,認識了岩石,與之過從甚密,岩石常勸張固讀書礪行,勸到了諄諄不倦的程度。張固體諒、感激他的真誠,順從其意,更加刻苦讀書。宣德八年(1433年)張固考中進士。後兩人合計整修毗盧閣,以示不忘。張固捐資命匠,岩石負責施工,數月之間,便告竣工。游觀其中,只見毗盧閣前接大雄寶殿,西枕本寺之木魚山,後臨雨花台,東映乎本寺之蘭堂書社,四境聯絡,巧若天成。張固喜不自禁,攜岩石之手說:“師前以此居我,我茲還以為老師憩息所,即此寫相識,快乎不快!”岩石說:“必刻石以垂不朽。”於是張固揮筆寫下了《重修毗盧閣碑記》,刻石立於毗盧閣前。
爾後,太僕丞張春曾經傍晚登臨毗盧閣,賦詩讚美“夕照崇慶寺、月映毗盧閣”的妙景,有“攀林踏閣招同調,步月看雲非異鄉”之句。崇禎年間(1628—1644年)又增建武當行宮與寺後。明末清初,屢經兵燹,殿廡十存一二。康熙丁卯年(1687年)吉州僧玉璞駐錫於此,首先修復毗盧閣。次年又募建大雄寶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門佛像煥然一新。同時手植林木,增置贍田,復置豬豕棱,作為本寺風水上來龍山的分脈,以為寺境。康熙戊寅年(1698年)春,知縣李延宰在寺西舊址建亭,並在其間種樹鑿池,雜蒔花木,時來寺中,以作為辦公之餘遊憩之所。這樣崇慶寺又成了衙門官員參游之地,政治地位高於其他寺院。有一個夏日,李延宰下鄉勸課農桑,順路來到寺中,詩興大發,在《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慶寺詩》中盛讚寺景曰:“青山四面開禪境,翠竹千桿靜法王”,此後知縣張景蒼復建寒碧亭于山後。張景蒼對佛學頗有心得,他曾齋宿寺中,看了孝廉趙帝雲題於壁上的詩文,於是依照趙詩用韻的次序,寫下了四首唱和詩。詩中以景化情,有“露從清處遠,花在靜中香”等富含禪意的佳句。由於崇慶寺為天地靈氣之所鍾,故為新喻縣歷代勝境,吸引了許許多多文人雅客前來遊覽。他們往往發懷古之幽情,留下了不少佳言妙句,如“霜氣欺人催菊老,磬聲喚客看雲飛”(《張鍾瀛過崇慶寺步壁間韻》),“滿院翠幃參玉版,彌天花雨界金繩”(《李曰官庚午首春飯崇慶禪林作》)等。
崇慶寺自創建以來,歷經隋、唐、南唐、宋、元、明、清七朝和民國時期,在一千四百年的緣起緣滅中,飽經滄桑,幾度興毀。1958年崇慶寺僅剩的殿堂和僧舍被改作他用,而在十年浩劫中,崇慶寺也厄運迭至,幾乎荒廢!2000年,為了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為了延續新余佛教的慧命,為了使千年古寺重放榮光,同時也是為了培植新余文化的多樣性,應廣大佛教信眾的請求,新余終於實施了醞釀多年的崇慶寺遷建計畫,於2001年將它遷到城北仰天崗的九龍坡,占地33畝。同年6月禮請江西佛教協會通能法師(又名道雲法師)來新余主持重建工作。通能法師年輕有為,來寺後立即著手籌劃,整個建築格局嚴格按照佛教叢林式的寺院建築規劃興建,大雄寶殿採用重檐歇山頂風格。承蒙省、市、區各級領導、海內外諸山長老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以及新余市佛弟子等十方護法檀越的積極護持,大雄寶殿於2001年11月正式動工,至今大雄寶殿及兩邊寮房、齋堂、海會堂基本竣工,佛像、觀音及羅漢粗具規模,天王殿、山門框架已起。
崇慶寺現為新余市唯一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登記開放的寺院。整個寺院境趣幽勝,行跡空靈,這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也是佛教四眾弟子及芸芸眾生的心靈家園!隨著它的遷建,這裡將成為人們放鬆身心、休閒靜思的好地方。將來的元旦、春節、全體市民們也許會聽到從崇慶寺傳來的新年鐘聲!
2.新余崇慶寺的建築性質與布局規劃
新余崇慶寺創建時為院落式木結構建築。在寺廟遷建到仰天崗以前,崇慶寺經過歷代天災人禍的破壞,同時也經過歷代的重建、拓展,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後來又再次走向衰落。建國以來,崇慶寺保持了它最後一次重建的風格——清代穿斗式單檐木結構建築,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遷建後,崇慶寺地處新余市城北仰天崗九龍坡,坐北向南,東北西三面環山,南瞰平野,東有山泉潺潺,山下一泓明月湖,平靜如鏡,清澈見底。山上山花爛漫,層林盡染,依山而建的殿堂飛檐凌空,氣勢恢弘!
崇慶寺是一處仿照古代木結構建築的建築群,其布局採取的是院落式與山林式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心位置是大雄寶殿,殿南為露台(也稱月台),露台南面接有寬闊悠長的台階。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僧寮,東面僧寮的東南側築有齋堂。而在大雄寶殿後面的山坳中,還有一座海會堂(也叫海會塔)。此外,崇慶寺還聘請湖北省大冶殷祖園林古建公司進行了規劃設計,崇慶寺正在按照規劃圖的基本精神和實地操作的需求,開展寺院的基本建設,大殿後面的毗盧閣,大殿前面的天王殿、鐘鼓樓、牌坊式山門及寺院後山的佛塔也在逐步籌建之中。
3.大雄寶殿的陳設與雕飾
遷建後的崇慶寺大雄寶殿(簡稱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七間,中間是明間,東西兩側分別是東次間、西次間,東梢間、西梢間、東盡間、西盡間。其中東盡間、西盡間為迴廊,殿內面闊只有五間。大殿面闊約29.8米,進深19.8米,包括迴廊的面積約600平方米。屋脊正中飾有葫蘆寶瓶,兩側是兩條騰龍隔著寶瓶相向而視,屋面則覆以褐紅色的琉璃,屋身是棕紅色的柱子,牆體及槅扇門窗。通體顯得熱烈而又輝煌。
大殿兩層檐的檐下四周都飾有三層斗拱。斗拱為一斗三升式,為現代材料仿木斗拱形式,所以也失去了承重作用,只是起裝飾作用,保留了中國古建築的一個符號。斗拱後的拱眼板飾有火珠紋。它的紋樣正中為三個呈品字排列的陰陽珠,三珠之外則是金黃的火焰。斗拱之下的大小額枋都繪有清式的金琢墨石碾玉鏇子彩畫,其色調以藍綠色為主。枋柱間雀替畫有卷草紋,象徵茂盛、長久的吉祥寓意。
從屋身來看,大殿前檐牆的東梢間、西梢間鑿有月亮窗(圓形花窗),正中的明間、東次間、西次間開有槅扇門窗。它們的橫披窗用欞條拼成套方紋,槅扇的槅心則是嵌方勝紋、雙環紋的回形格窗,槅扇的裙板也裝飾有方勝紋。方勝,古時作為“祥瑞之物”裝飾於婦女髮髻,用以壓勝避邪,並取意“優美”、“優勝”。方勝紋是以兩個幾何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一方面取勝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取其行的壓角相疊,寓意“同心”,表示崇慶寺的僧俗四眾弟子及廣大信眾同心修行,以期證地生命的本來面目!
再從大殿正面題匾來看,明間的門上懸掛有上海陳惠琴先生捐贈的黑底金字的匾聯。其中橫匾為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四字。楹聯則是現任中國佛協會長一誠法師撰寫的嵌名聯,將崇慶寺的“崇慶”二字寺名拆開來,分別嵌於上下聯的第一個字的位置。上聯是:“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下聯為“慶盛時,立規制,古剎重光扣聖鍾”。
(1)大殿內的佛像與楹聯
大殿的殿內中心位置,立有大佛龕,佛龕底座為須彌座,龕中供奉著三世佛。該三世佛共有三尊佛像,皆是螺髻金身,面容完全相同,都呈現出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行好”,皆是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由於皆是先以左足押右股,再以右足押左股之上,所以坐姿為吉祥坐而不是降魔坐。這裡的“三世佛”是“橫三世佛”而非“縱三世佛”。佛龕的正位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左手置於左膝之上,右手以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各指自然舒散,結成“說法印”之手印。釋迦牟尼佛左右立有東、西肋侍,分別是號稱“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和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又稱阿難)。除了正位之外,佛龕的東位和西位,分別是手結禪定印、掌托寶塔的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和手結禪定印、掌托蓮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再看佛龕前東西兩側,聳有兩根圓形內柱(又稱里金柱)。分別掛著兩塊緊貼柱面的弧形楹聯木牌,牌中有黑底金字的行書楹聯。上聯為:“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行持皆得成就”;下聯是:“不可稱,不可量,不可思議功德即證菩提”。
(2)十八羅漢雕像
與一般漢地佛寺相同的是,大殿內共塑有十八羅漢,其分布是東、西兩側各九位羅漢。羅漢全稱為阿羅漢,他們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獲的最高果位(據說修到了羅漢的境地,就已經斷盡三界煩惱,永遠解脫輪迴之苦)。
十殿十八尊羅漢雕塑都立於蓮台之上,上懸寶蓋,寶蓋上書有每位羅漢的名字,羅漢背面的牆壁上嵌有無數浮雕的小佛。與其他漢地佛寺不同的是,這裡的十八羅漢有其獨特的審美衝擊和莊嚴效果,既表現了羅漢們的各種姿勢、表情,又將這些東西統一在一種美妙的韻律之中!
(3)三菩薩組合雕像及其大殿後門雕像
在崇慶寺大殿主尊的背後,在一排三菩薩組合的雕像。菩薩的音譯“菩提薩埵” 的簡稱,意為“覺有情”,即是使有情的眾生得到覺悟的意思。這組雕像正中是觀音菩薩,東邊是普賢菩薩,西側為文殊菩薩。正中的觀音菩薩被雕塑成立於鰲頭之上的觀音形象,所以又叫鰲頭觀音。在佛教諸大菩薩中,觀音菩薩更是以慈悲著稱,其慈悲心愿最偉大、突出,並以觀照眾生音聲為方便,號召眾生與危難之時稱念她的名號,她聽到後即時解救。
崇慶寺大殿的鰲頭觀音被塑成一位中國古代仕女形象,端莊嫵媚、秀美可親。她頭戴化佛冠,上披天衣,項佩瓔珞、腰束羅裙,右手中的中指與拇指相捻,其餘手指自然舒散,作“說法印”,左手握著淨瓶,並將瓶口朝下,作遍灑甘露之狀。觀音東側是普賢菩薩,她頭戴化佛寶頂髻,項佩瓔珞,手捧蓮蓬與蓮蕾,以右足押於左股之上的吉祥半跏坐的姿態,端坐與六牙白象之上。普賢菩薩的普賢是普遍賢善的意思,行願廣大,深不可測,象徵真理。位於觀音西側的是文殊菩薩,她頭戴化佛寶頂髻,胸配瓔珞,手捧如意,以左足押於右股之上的降魔半跏坐的姿態坐在青獅之上。文殊菩薩以智慧見長,身騎獅子是因為獅子勇猛,表示文殊菩薩智慧威猛。
崇慶寺大殿三尊菩薩所向之門即為大殿的後門。後門位於明間位置上,門上的橫批窗也是用欞條拼成的套方紋,槅扇的槅心也是嵌方勝紋、雙環文的回行格窗,槅扇的裙板也飾有方勝紋。後門上端及兩側懸有匾聯,匾聯皆有黑底金字,色彩端莊而又明快,匾文為“慈行普渡”,楹聯的內容是:“甘雨灑諸天,現清靜身,說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顯大神通。”在後門的兩邊各鑿有一個月亮窗(圓形花窗)。
4.崇慶寺其他建築的構造、陳設及雕飾
除了大殿之外,崇慶寺其他建築既有仿古建築的風格,又有佛寺建築的特色,現一一介紹如下:
大殿前有一露台(也叫月台),香客可通過寬闊悠長的台階上到台上。露台面闊約29米,進深約20米,面積達580平方米。露台正中擺有一尊五層塔形的銅香爐,爐腳為三隻獸面形鼎足,爐腹鼓起為鼎形,正面鑄有“崇慶禪寺”四個繁體的隸書大字,鼎口兩邊豎有二隻鼎耳,鼎耳側面飾有雲雷紋。鼎口之上便是塔狀爐身,呈現出仿樓閣式塔的造型,每層塔身都有平座、塔檐,塔檐的翼角都飾有銜珠的飛龍。塔剎為葫蘆寶頂,葫蘆的正面飾有古錢套,兩錢相套表示財源與福氣的源源不斷。露台東南角和西南角,分別有一個旗桿,兩個旗桿上分別掛著國旗和佛教教旗
大殿兩側各有一幢同樣大小的僧寮。每幢僧寮共有三層,每層面積178.5平方米,兩幢僧寮合計1073平方米。其中東僧寮為佛教協會辦公之所,其南牆懸有“渝水區佛教協會”的牌子,三樓為方丈室和會議室。所有僧寮房為出家人住處和掛單僧尼的暫住之所。
在東僧寮的東南方,有一幢兩層樓的仿盝頂建築,總稱為齋堂,細分則下層為齋堂,上層為念佛堂。該建築坐卯向酉,具體坐向是坐東偏北5度,朝西偏南5度(坐向265度),它既仿有中國古代建築的琉璃瓦、雀替等構件,又有現代建築的欄桿和鋁合金推拉窗。下層齋堂的大門有中國佛學院養輝法師題寫、南昌佛弟子捐做的黑底金字的匾聯。橫匾中書“齋堂”兩個楷書大字,“堂”字邊上署有“養輝”二字的落款,匾框為紅底龍邊;楹聯亦為楷書字型:“粥來飯去莫把光陰遮面目;鐘鳴板響常講生死掛心頭。”
正如聯語所吟,齋堂為僧尼、居士及信眾吃齋用膳之所。齋堂正中擺著供桌,安放著彌勒佛及香燭、花朵,其後的木壁上懸掛著一誠法師的十六字箴言匾,這十六字布局是右起豎列成四字一列的四列:
“對上恭敬,對下慈悲,對人和氣,對事認真。”
齋堂兩邊整齊地排著一條條長連桌和長連凳,僧尼、居士及信眾就是坐在這樣的長凳上吃飯。
齋堂之上便是念佛堂。堂的北壁上掛著阿彌陀佛畫像,前面供著擺滿香燭、花瓶的香幾。堂中整齊地排列著一條條拜墊。從念佛堂下樓可從齋堂的一樓南面與佛教居士林二樓相通。佛教居士林是新余佛教居士最早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上下兩層,每層9間,總計18間,外加南端一個100平方米的念佛堂,整個居士林面積達400平方米。它是崇慶寺遷建的基地,設有遷建指揮部。
在大殿西北側竹林東面的山坳中,有一幢三層的海會堂(也叫海會塔)。海會堂是僧尼、居士往生後骨灰存放之處。它坐北偏東10度,朝南偏西10度(坐向為190度),面積1600平方米,為歇山頂漢藏混合式建築。屋頂為漢式的,屋身高聳厚實,呈現出西藏建築的風格。
位置: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仰天崗太陽城崇慶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