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名著名家導讀系列:吶喊

新課標名著名家導讀系列:吶喊

《新課標名著名家導讀系列: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遼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存亡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課標名著名家導讀系列:吶喊》中設有名家點評、人物性格分析、寫作借鑑、問題與思考等欄目,可以達到閱讀輕鬆、記憶深刻、理解快捷的效果。

作者簡介

蘇叔陽,生於1938年,當代著名作家,河北保定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任大學教師、工人。197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曾任作協全委會委員、影協副主席等。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文華獎、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人民文學獎、金雞獎、烏金獎及全國作協散文獎、短篇小說獎等。其作品《中國讀本》獲世界智慧財產權聯盟金獎。曾獲“《兒童文學》金作家”稱號,並榮獲國務院專家終身津貼,“中國電影百年優秀電影藝術家”獎,“中國話劇百年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聯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2011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稱號等。

圖書目錄

自序/1
狂人日記/9
孔乙己/24
藥/35
明天/47
一件小事/56
頭髮的故事/60
風波/68
故鄉/77
阿Q正傳/90
端午節/l33
白光/145
兔和貓/l53
鴨的喜劇/160
社戲/165
參考答案/178

序言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遼闊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存亡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等十五篇小說,出版後得到社會極大的反響。後來作者抽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補天》),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在《吶喊》序中,魯迅先生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吶喊》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等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而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表達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深厚情感。

名人推薦

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
——佚名
有閱讀能力而不願讀好書的人,和文盲沒有兩樣。
——馬克·吐溫
閱讀使我們變得富有和強大。閱讀使人修身養性。
——曹文軒
閱讀能擺脫平庸,鍛鑄自身生命的質量。選讀名著,累積文化深度,走向精神成熟。
——余秋雨
當你把所讀的和已經知道的聯繫起來時,閱讀馬上變得有趣了。
——哈維蘭
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爾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