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三集團

新華三集團

新華三集團(簡稱新華三)是新IT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新IT解決方案和產品的研發、生產、諮詢、銷售及服務,擁有H3C®品牌的全系列伺服器、存儲、網路、安全、超融合系統和IT管理系統等產品,能夠提供大互聯、大安全、雲計算、大數據和IT諮詢服務在內的IT解決方案。新華三也是HPE®品牌的伺服器、存儲和技術服務的中國獨家提供商。2015年新華三銷售收入超過200億人民幣。2018年6月,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紫光旗下新華三、紫光雲數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宣布共同成立“中國科技雲技術發展研究院”。

基本信息

集團簡介

新華三集團新華三集團
新華三集團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引擎,新華三40%的員工為研發人員,專利申請總量超過6,500件,其中85%以上是發明專利。2015年新華三申請專利841件,平均每個工作日超過3件。

以客戶需求為發展方向,新華三聚焦新IT技術領域,打造高度融合的新IT生態圈,幫助各行各業實現傳統IT向新IT的融合與演進,推動全產業的轉型、升級與變革。

新華三長期服務於運營商、政府、金融、電力、能源、醫療、教育、交通、網際網路、製造業等各行各業,將卓越的IT創新與全社會共同分享,加速社會向信息化和智慧化的邁進步伐,助推新經濟快速發展。

服務全球,新華三產品已廣泛套用於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歐洲和北美市場,客戶包括沃達豐、西班牙電信、瑞士電信、可口可樂、夢工廠法國國鐵、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三星電子、巴西世界盃等。

新華三以新IT力量引領時代變革,成就“創新共享,智慧互聯”的精彩世界。

發展歷程

1985年

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2002年

HP全球軟體服務中心(中國)於2002年在上海成立。

2003年

華為3Com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

華三通信質量管理體系通過ISO9001:2000國際認證。
惠普在上海設立了中國研發中心,專門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獨特需求設計電腦產品。
惠普(大連)全球運營中心成立。

2005年

華三通信發布"安全滲透網路"解決方案。
華三通信成功承建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一期工程。

2006年

創立“H3C”品牌。
發布H3Care服務品牌。
華三通信確立“專業化,溫暖感”的服務理念。
華三通信承建全球最高海拔的青藏鐵路信息系統骨幹網。
惠普列印產品上海研發中心成立。

2007年

華三正式更名為: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三通信”。
華三通信發布公司戰略規劃和願景目標——IToIP。
華三通信在網路、安全、多媒體監控和存儲等多領域發力。
華三通信全線產品通過國際權威測試機構TollyGroup嚴格測試。

2008年

華三通信通過TL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華三通信順利完成2008北京奧運數據通信系統保障任務。

2009年

華三通信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國內企業前十。
華三通信發布國內首款基於100G平台的新一。
華三通信代統一交換架構數據中心產品。
華三通信S12500,並在隨後一年迅速占領數據中心市場制高點。
華三通信2010首次實現國內企業級數據通信市場占有率第一。
華三通信數據中心交換機成為首個獲國際綠色認證的同類產品
華三通信成功服務於上海世博會。
惠普重慶生產基地投入生產。

2011年

華三通信以年度442件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列國內企業第六位。
華三通信成為中國最年輕、人員規模最小的發明專利授權十強企業。
華三通信新一代核心路由器CR16000引領100G路由邁入大規模套用時代。
華三通信發布雲就緒網路解決方案,推出業界首款40G超萬兆防火牆。

2013年

華三通信發布公司新願景:成為新IT基礎架構領導者。
華三通信發布雲網融合理念,推出H3Cloud雲計算解決方案。
華三通信成為中國數據通信領域唯一一家擁有有效CMMI4證書的企業。
惠普成立中國區。

2014年

華三通信發布國內第一款融合網路、計算和存儲的UIS統一架構系統。
華三通信連續20個季度獲得騰訊最佳服務提供商稱號。
華三通信成為中國最具責任感企業唯一IT企業。

2015年

中國惠普成立了紫光華山,該公司及其下屬機構包含現惠普企業集團在華的全部業務。
華三通信發布“Connect+”大互聯戰略。
華三通信通過全部五項國家標準雲測評,成為業界領先的通過全項測試的雲計算廠商之一。
華三通信發布全球首款一體化安全交付平台天機系統。
華三通信中標中國電信IPRAN產品集采,開啟新的市場,進一步確立運營商市場主流品牌地位。

2016年

5月6日新華三集團成立。
新華三與中國石油簽署戰略採購協定。
新華三推出全新H3C伺服器。
新華三與雲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新華三發布綠洲平台。

企業文化

新華三集團將誠信作為最高的價值準則和最根本的行為標準,並通過信任和監督機制,將誠信套用於員工,企業,客戶,和社會之間的全部關係中。

品牌定位:新IT解決方案提供商

新華三集團,融合了杭州華三和惠普中國的IT智慧,從產品,解決方案到服務,具備強大的自主創新和本土服務能力。

新華三集團在IT產業變革時代,緊密耦合時代潮流,融合卓越的IT智慧與實踐,做包含產品技術、服務諮詢等一站式、全方位的新IT解決方案領導者。

新華三集團不僅是作為一個提供商,更是創新領先的服務商,時刻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整合全方位新IT服務體驗,以引領者姿態賦能IT變革,帶領行業前行。

解決方案

新華三集團擁有最完善的解決方案能力,未來將通過業界最全面的新IT解決方案推動生產、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最終加速新經濟的發展。

大互聯

2015年11月,華三通信發布了Connect+"未來不止於聯接"大互聯戰略,即通過全場景、融合交付、泛聯接的“Connect+”網路,實現人、設備、套用和數據的全連線。作為大互聯Connect+落地的關鍵,新華三在新網路基礎上,推出了套用驅動網路基礎架構,通過SDN、NFV等技術推動網路演進,實現網路自動化、智慧型化和能力資源化,推動業務隨需交付,滿足業務新常態所要求的快、變、雲化的部署需求。針對數據中心、廣域網、園區網等場景,華三通信還制定了更為詳細的套用驅動網路解決方案,幫助用戶開展大互聯建設實踐,更輕鬆地邁向新IT。

大數據

大數據領域:在“三大一雲”的整體戰略下,成為大數據平台方法論的第一品牌。政府、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領域,將會成為新華三在大數據率先規模落地的突破口。此外,新華三還將著重從開放和安全的角度,推動和完善生態產業鏈的形成;並與業界機構一起制定大數據人才培養認證計畫,提供大數據教學、實訓等人才培養方案。

雲計算

雲計算顛覆性的改變了傳統IT的消費模式和服務模式,用戶開始從“購買軟硬體產品”向“購買IT服務”轉變,並通過Internet自助獲取和使用服務,大大提高了IT效率和敏捷性;繼而可通過持續為客戶、合作夥伴和員工交付新的套用和服務,加快價值實現。華三雲以自主創新產品為核心,堅持“H3Cloud+”戰略,在“H3Cloud+網路”所構成的雲網融合方案基礎上,形成“H3Cloud+行業”的專有雲方案,以及“H3Cloud+公有雲”的混合雲方案,在充分保證安全性和業務兼容性的基礎上,實現IT資源的雲化和IT運維的簡化,提升整體IT服務能力。

大安全

大安全領域:新華三旗下的華三通信是中國信息安全領域企業,12年持續研發投入,安全產品涵蓋13大類,120多款,專利數量870多個,全部安全可控。其中,新華三M9000高端防火牆亦連續4次入圍中國移動防火牆集采,服務於廣東移動核心網Gi出口等關鍵套用場景。同時,華三通信還是國家信息安全標準委員會的標準牽頭單位,承接其中3項標準編寫,並承接了下一代網際網路IPV6的安全試點標準的制訂和技術研究工作。

移動化

移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移動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移動正在驅動技術和商業變革。隨著員工自發的或企業要求的通過移動智慧型終端進行辦公和業務的趨勢普及開來,企業移動化已準備充分發揮它的潛力,通過確保隨時隨地在任何設備(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從任何網路都能夠安全即時地訪問應用程式、桌面、數據與服務,組織機構能夠讓移動辦公人員自由靈活地選擇辦公方式。

數據中心

新華三專注於數據中心,被業界公認為數據中心設計與運營的領導者,憑藉領先的數據中心建設理念及多年的技術積累與最佳實踐,為用戶規劃建設高效、穩定、綠色節能的數據中心,提供諮詢、設計、實施、驗證、運維的全球最佳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和服務。

渠道合作

新華三的核心渠道交叉銷售政策,幫助華三通信和紫光華山兩家企業的核心渠道合作夥伴直接進入對方渠道體系,合作夥伴資質直接平移並享受對方渠道合作夥伴的同等權益。

社會責任

新華三認為,一家企業做大做強不僅關乎自身實力,更是社會意識與責任的共同成長。因此,新華三視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發展之重任,充分整合自主研發的創新優勢和多年積累的全球經驗,以新IT解決方案領導者的身份,幫助各行各業實現轉型發展。

戰略合作

2015年5月21日,清華控股與惠普公司宣布達成合作,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紫光集團下屬子公司紫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不低於25億美元收購惠普公司旗下“新華三”公司51%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

“新華三”將包括惠普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華三通信與惠普中國有限公司的伺服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總估值約45億美元(不含現金及負債)。中國惠普仍將繼續100%擁有其在華的企業服務、軟體、HPHelion雲、Aruba網路產品和列印與個人系統業務。

社會活動

“新華三杯”全國大學生IT技術大賽是新華三集團成立後,由之前的“H3C杯”全國大學生網路技術大賽更名而來。

更名為新“華三杯”後,比賽共吸引了來自全國500餘所院校4000多名學生參賽。

在持續了4個月的賽程後,其中90名選手入圍了最終的決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