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產業集聚機制研究

(一)產業集聚機制性質的兩個方面 (一)產業集聚機制的歸納及圖示 (八)關於產業集聚機制的系統總結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7日)
平裝: 38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208100217, 9787208100213
條形碼: 9787208100213
尺寸: 22.6 x 14.8 x 2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殷廣衛,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經濟學。200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曾參與編寫《空間經濟學原理》、《空間經濟學教程》等書,2008年以來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

內容簡介

殷廣衛編著的《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產業集聚機制研究——兼論近十
多年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成因》首先藉助於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假定構建起
產業集聚機制研究的基本框架,並提煉出一個高度概
括、同時包含時間和空間維度、能夠對各種非農產業
的集聚現象進行一般性解釋的產業集聚機制理論,其
次,利用該產業集聚機制理論來解釋改革開放以來特
別是近十多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而中西
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明顯滯後的成因,最後,本書還
提出了旨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產
業集聚機制研究——兼論近十多年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成因》
的特點在於以整體思維方法系統考慮新經濟地理學的
解釋力和政策內涵,對產業集聚、城市化過程、區域
經濟成長和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演化提供了立足於新
經濟地理學理論的通俗解釋。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選題的理由和研究的意義
(一)主流經濟學長期缺失空間維度也意味著歷史機遇
(二)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和空間經濟學的復興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法
(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對相關概念的評述和界定
(一)關於新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地理經濟學
(二)關於空間經濟學
(三)關於產業集聚
三、研究的思路、目標、方法和創新點
(一)研究的思路、目標和方法
(二)可能的創新點
四、本書的基本結構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相關研究
二、古典區位理論的相關研究
(一)杜能的研究
(二)勞恩哈特的研究
(三)韋伯的研究
(四)克里斯泰勒的研究
(五)寥什的研究
三、古典區位理論之後的相關研究
(一)熊彼特的研究
(二)胡佛的研究
(三)艾薩德的研究
(四)阿朗索、巴頓、亨德森、藤田昌久等的研究
(五)哈里斯、繆爾達爾、佩魯、赫希曼等的研究
(六)巴格納斯科、波特等的研究
(七)楊小凱等的研究
四、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脈絡和核心思想
(一)D—S模型與新貿易理論的創立
(二)新經濟地理學的創立與發展
(三)新經濟地理學的核心思想
五、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揭示的製造業集聚機制
(一)CP模型中的製造業集聚機制
(二)其他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的製造業集聚機制
(三)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揭示的製造業集聚機制總體評價
第三章 影響產業集聚與分散的基本因素
一、規模經濟
(一)規模經濟的概念及分類
(二)規模經濟總體上促進產業集聚
二、消費偏好
(一)人類的無限需要和多樣化偏好促進產業集聚
(二)CEs效用函式中多樣化消費提高效用水平的一個數學證明
三、空間成本
(一)運輸成本
(二)貿易成本
(三)擁擠成本
(四)空間成本抑制產業集聚
四、心理預期
(一)心理預期的含義
(二)心理預期對產業集聚的不確定性影響
第四章 經濟關聯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基於CP模型條件的區域經濟運行過程和主要特徵分析
(二)貿易成本和非同質性假定適用農產品時的CP模型分析
(三)基於FE模型的分析
(四)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機制的擴展分析
二、資本流動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FC模型的基本假定
(二)FC模型蘊含的工業集聚機制和經濟運行特徵
(三)基於FC模型的其他擴展分析
三、區位因素、要素流動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區位因素與市場規模、生活成本、生產成本
(二)區位因素與要素流動
四、投入產出聯繫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垂直聯繫模型蘊含的工業集聚機制
(二)垂直聯繫模型蘊含的工業在區際間的此消彼長和市場擠占效應
(三)基於垂直聯繫模型的其他擴展分析
五、資本積累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CC模型蘊含的工業集聚機制
(二)CC模型反映的產業集聚和經濟運行特徵
(三)資本可跨區自由流動的CC模型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兩重含義
(四)基於CC模型的其他擴展分析
六、區際貿易、市場擠占效應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區際貿易與市場擠占效應
(二)空間顯巨離、貿易自由度與市場擠占效應
(三)市場擠占效應與產業集聚機制
七、共享效應、匹配效應和市場擠占效應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城市集聚經濟微觀基礎的兩個方面:共享效應和匹配效應
(二)共享效應和匹配效應與城市和區域的發展
(三)引入市場擠占效應後的產業集聚機制
第五章 知識關聯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知識溢出、資本積累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知識溢出模型蘊含的工業集聚機制及其反映的經濟運行特徵
(二)基於知識溢出模型的其他擴展分析
二、知識創造的獨立、非獨立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不涉及空間區位和製造業的KC模型
(二)基於KC模型引入區位因素的擴展討論
三、經濟成長及其來源與產業集聚機制
(一)學習效應、經濟成長與產業集聚
(二)勞動分工、技術進步、經濟成長與產業集聚
四、資訊時代條件下的空間接近、知識溢出與產業集聚
(一)電訊交流與面對面交流的關係
(二)電訊技術進步對產業集聚的影響
(三)空間接近、非經濟因素與產業集聚
第六章 產業集聚機制總結
一、產業集聚與分散的力量來源或影響因素
(一)促進產業分散的力量來源或影響因素的補充討論
(二)產業集聚與分散的力量來源或影響因素總結
二、值得強調的產業集聚機制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產業集聚機制性質的兩個方面
(二)促進產業集聚發生的關鍵條件
(三)產業集聚機制適用的時間跨度
(四)產業集聚機制適用的空間尺度、層面或範圍
(五)區際貿易和市場擠占效應的作用
(六)人口流動的非凡意義
(七)其他方面
三、產業集聚機制總結
(一)產業集聚機制的歸納及圖示
(二)產業集聚機制的時空二維性或一般性作用規律
第七章 產業集聚機制與近十多年來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
一、1993—2006年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統計描述
(一)區域的多種劃分說明
(二)區域經濟差異的比較方法及數據說明
(三)沿海與內地的經濟差異比較:“東部隆起”
(四)三大地帶的經濟差異比較:“東部隆起”過程中的“中部塌陷
(五)四大區域的經濟差異比較:“東部隆起”和大範圍的“中部塌陷”
二、區域經濟差異成因的統計性、描述性分析
(一)區域經濟差異成因的內在機制推測
(二)實證分析的基本思路
(三)啡農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差異
(四)區位優勢、政策因素、產業集聚與“東部隆起”
(五)產業集聚、要素流動與“東部隆起”、“中部塌陷”
三、產業集聚影響因素的計量檢驗
(一)計量模型的設定及說明
(二)數據說明!
(三)結果報告
四、實證研究的總結性陳述
第八章 研究結論總結及政策啟示
一、理論研究的相關觀點或結論
(一)關於影響產業集聚與分散的基本因素
(二)關於要素流動與產業集聚機制
(三)關於投入產出聯繫、資本積累、市場擠占效應與產業集聚機制
(四)關於共享效應、匹配效應、市場擠占效應與產業集聚機制
(五)關於知識溢出、知識創造與產業集聚機制
(六)關於經濟成長及其來源與產業集聚機制
(七)關於資訊時代條件下的空間接近、知識溢出與產業集聚
(八)關於產業集聚機制的系統總結
二、實證研究的相關結論
(一)關於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基本格局及其表面原因
(二)關於造成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基本格局的內在機制
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推動區際貿易、深化區際分工、加強區際交流
(二)消除城市(鎮)化障礙,在各種區域層面上促進產業集聚
(三)鼓勵人口遷移和流動
(四)降低空間成本
(五)引導心理預期
(六)促進“中部崛起”
四、本書研究的不足、改進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