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志

新泰市志

新泰市志,主編,孫立柱,編纂工作始於2000年3月,2004年正式出版。

1993版

新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劉善言 主編 孫立柱 王廣琪 陳文軒 副主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3年 10000冊 1129千字 959頁 彩圖 18碼 55.00元
ISBN7-5333-0307-5
新泰修志始於何時,至今尚難考訂。現存最早的《新泰縣誌》由清光緒十七年(1891) 知縣徐致愉主修。新編《新泰市志》1984年7月始修,數擬綱目,三易其稿,於1993年告成。上限儘量追溯事物發端;下限斷至1985年末。全書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外,共設30篇,依次為: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中共新泰地方組織、黨派社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僑務·對台事務·外事·宗教、人事、軍事、綜合經濟與管理、農業、水利、工業、煤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財稅、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醫藥、體育、風俗、方言、人物。
新泰地處魯中腹地。春秋周定王時在今縣城建平陽城,西漢時設平陽縣,西晉泰始年間改稱新泰縣。1959年析置新汶市。1983年10月,新泰縣、新汶市合併,成立新泰市。1985年,全市總面積1990.7平方千米,境內北部高山凸起,東南部山嶺綿亘起伏,中、西部為河窪平原。境內大小山頭396個,最高點海拔958米。境內有59條較大河流。1985年底,全市總人口115.7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13萬人。新泰自然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地質儲量10.54億噸,工業儲量7.59億噸。黃金儲量十分可觀,長石、石英、硫鐵等均有較大儲量。農作物品種繁多,盛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新泰大花生個大粒飽,出米率70%以上,味香可口。新泰芹菜株高質脆,營養豐富,清代曾選為貢品。密刺黃瓜產量高,品質好。馬家寨子香椿芽,香味濃郁,色調鮮美。沙坡西瓜,甘甜如蜜,石萊西瓜,個大香甜。新泰“浮邱白”草帽辮,清末民初已蜚聲中外,並記入《中國實業志》。新泰橫山絲,以色澤華麗、質地柔軟、絲度細、彈性強而聞名。
新泰煤炭工業發達。1985年,市內有統配煤礦6個,地方煤礦23個,產量達到l004.38萬噸。煤炭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其他工業。1985年,市內有中央、省、泰安市屬企業12家,市屬企業87家,鄉鎮企業150家。工業總產值60676萬元,其中市屬、鄉鎮企業工業產值21268萬元。工業門類由建國初單一的煤炭生產逐步發展到機械、化工、輕紡、建材、食品等,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基礎工業生產體系。優質名牌產品不斷出現。大長度無氧銅異形管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其上引連鑄法生產工藝屬國內首創。漆包線曾套用於衛星製造。1985年,農業總產值28761萬元,比1949年增長了5倍;林地面積1.95萬公頃,比1949年增長54倍;境內公路通車裡程405.4千米;鐵路總長64.9千米;郵路總長3989千米,為新中國成立初的25倍;社會商品零售額24639萬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人均工資1282元,集體所有制職工人均工資977元。農村人均收入395元,占有糧食407千克。城鎮人口平均壽命由解放初的35歲提高到1985年的64歲。
新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1985年,市內有影劇院16座,電視轉播台2座,廣播電台2座。有國小897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85%;中學137所,在校學生5.16萬人。有醫院25所,病床2076張,醫療技術人員3003人。專業技術幹部6726名,7項科研成果獲省級科技成果獎,4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新泰名人有:春秋樂師師曠,魯國士師展禽,齊國大夫鮑叔牙,西晉大臣羊祜,書法家羊欣,國務委員王芳,人民解放軍將軍王建青、董超,運動健將張霞、李明才、沈健、畢文靜等。
新泰地近泰山、大汶河,風景秀麗,人文薈萃。徂徠山以美松著稱。山下有白鶴灣、竹溪,唐天寶年間,李白、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曾在溪旁結社酬唱,號稱“竹溪六逸”,今飲酒台遺蹟尚存。古代七十二家帝王封泰山禪梁父,梁父山上巨幅隸書石刻般若波羅密經依稀可辨。蓮花山,古稱新甫山,相傳漢武帝封泰山時,乘興到新甫一游,建離宮於主峰之陽,修東西二侯城,今尚存遺蹟。古人曾將新甫山與泰山作比較,以為“泰山古穆,新甫秀麗”,因此斷言,“游泰山不游新甫,不成其游也”。石城寺位於縣城西南八十華里處,寺中有銀杏三株,最大者高30餘米,冠幅達32米,樹齡約1500餘年。
新泰具有革命鬥爭的光榮傳統。1926年,境內即有共產黨活動。1938年1月,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新泰有50餘人參加。解放戰爭時期,新泰人民踴躍支前。抗美援朝時期,有376名優秀兒女赴朝參戰。戰爭年代裡,湧現出了許多戰鬥英雄,如爆炸大王吳學勝、戰鬥模範呂汝君、“搶渡洛河七勇士”之一吳欽平、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克傳等。
新編《新泰市志》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4版

新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孫立柱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 8000冊 940千字 711頁 186.00元
ISBN 7―101―04443―3
《新泰市志》的編纂工作始於2000年3月,2004年正式出版。志書上限起自1986年續接第一部《新泰市志》,有些事項根據需要上溯至發端,下限為2000年底。全書設專志26編,依次為: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與計畫生育、經濟綜合管理、農業、工業、煤炭、商貿、交通郵電、財政稅務、金融、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黨派群團、政權政協、民政、人事勞動、政法、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旅遊、衛生體育、社會生活、組織機構、人物,另有綜述、大事記及附錄、前志簡介等。
新泰,取新甫山和泰山首字而立名,位於泰沂山脈中段,泰安市東南部邊沿。北靠萊蕪,南連平邑、泗水,東鄰沂源、蒙陰,西接寧陽、泰安。至2000年,新泰市行政區域面積1933平方公里,轄5個鄉、20個鎮、2個辦事處、913個行政村,總人口133.7658萬人。
新泰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歷朝歷代,又留下眾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既有戰國中晚期官府燒制量器的窯場遺址,又有徂徠山李白“獨秀峰”刻石。唐代“竹溪六逸”的飲酒台遺蹟尚存,梁父山巨幅隸書石刻盤若波羅密經依稀可辨。1999年,全國首屆杞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境內召開,對春秋戰國之際杞國定都新泰這一觀點做了充分肯定。
境內歷來以種植業為主,林、牧、副、漁各業所占比重較少。1986年後,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及特色農業,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至200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45.9萬噸,平均畝產量424.8公斤;瓜菜種植面積18.5萬畝,產量58.86萬噸;食用菌有效栽培面積700萬平方米,產量(鮮品)2萬噸;林果面積41.2 萬畝,果品產量4.2447萬噸;畜產品產量24.89萬噸;鮮繭產量121萬公斤。農業總產值2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25元。
八十年代中期,境內煤炭、輕工、建材、化工、紡織、機械等行業的建設漸具規模。此後,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市內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營企業方興未艾,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至2000年,全市共有國有工業企業48戶,股份制企業23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04戶。是年,全市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4.7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1.4億元。
境內商貿活動歷史悠久,但發展緩慢,第三產業始終未能得到規模發展。1986年後,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家有關貿易的限制措施逐漸減少,國營、集體商業的壟斷地位逐漸被打破,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開始鼓勵發展第三產業。到2000年,全市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6.94億元。市屬流通行業商業、糧食、供銷、物資四部門共有人員1.1萬人,經營網點3600個,實現銷售收入10.4億元。年末擁有通車裡程1142公里,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727萬元,完成電信業務總量6402.36萬元,城鄉電話用戶8.5121萬部。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市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發展到13422戶和1385戶,營業收入78億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2.5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6%。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8.5億元。
截至2000年,新泰市教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全市擁有國小335處,在校學生10.95萬人;普通中學59處,在校學生82281人;職業中學4處,在校生7147人;幼稚園389處,在園幼兒18251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20人;國小在校生鞏固率達到99.8%,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全市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88項,其中國際先進4項,國內領先12項,國內先進27項,省先進25項;星火技術密集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家。全市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32個,放映故事片250部;公共圖書館1處,藏書12.9萬冊;檔案館1處,館藏總量2.65萬卷(冊);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100%。全市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917處,擁有病床2974張,每百人擁有病床4.5張。至2000年,全市共舉辦運動會30次,向上級輸送優秀體育人才81名,共有600餘人次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3人獲26項國際比賽冠軍,5人獲23項亞洲比賽冠軍,130人獲712項全國和省比賽冠軍,打破18項亞洲紀錄、52項全國和省紀錄。獲得“全國體操之鄉”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