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旅遊景區

新密旅遊景區

新密縣衙博物館位於新密市老縣城中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密縣縣衙始建於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縣衙元代毀於戰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馮萬金於原址復建,至今仍保持明、清建築風格。 古縣衙建築群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面積近2.5 萬平方米。照壁、大門、儀門、戒石坊、月台、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樓、後花園等由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形成九層五進院落,另有東西花廳、八班九房與縣衙監獄。縣衙監獄自建衙之日起一直使用到2003年初,近1400餘年,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奇蹟,被專家稱為世界監獄之最。

基本信息

新密縣衙

縣衙內亭、台、樓、閣、謝、坊、橋、池等建築門類齊全,青磚灰瓦,廳堂軒昂,前堂後宅,布局嚴謹合理,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官衙的莊重、肅穆。密縣縣衙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中國所罕見,而儀門前的蓮池更是為密縣縣衙所獨有。密縣縣衙對研究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建築藝術具有重大意義,堪稱我國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難得一見的實物標本。
一進院
大門至儀門為縣衙第一進院落。
大門即衙門,,因古代軍營懸掛猛獸獠牙以示威武,古稱“牙門”。唐代“牙”與“衙”互通,故寫為“衙門”。至宋代,人們便只知“衙門”不知“牙門”了。
大門東側廊下為喊冤鼓,供百姓喊冤報官之用,但喊冤人一次只能擊三下,若亂擊就要先挨扳子後審案。大門與儀門的兩對巨型門墩高70公分,寬85公分,厚40公分,重越800多千克,為隋代遺物,是縣衙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構件,位國家一級文物。
大門裡儀門前甬道東西兩側各有一蓮池,南北長18米,東西寬6.5米,深3米。甬道下有三孔石券橋洞使東西兩蓮池連通。蓮池內植藕養魚,清雅非常,為密縣一大景觀。蓮池與“廉恥”諧音,寓意清水衙門,廉潔清政,出污泥而不染。蓮池通常為高等級官衙所用,縣衙建蓮池是密縣縣衙一大特色,也是全國唯一保留下來的縣衙蓮池。因東漢密縣縣令卓茂被劉秀皇封為“德侯”,故級別較一般縣衙為高,這點在縣衙中多處均有體現。
解放後,蓮池一度被垃圾填平。經過清理開挖,2003年11月西蓮池已恢復舊貌。目前,密縣縣衙是我國唯一一個保留有蓮池的縣衙。
儀門為“有儀可象”之意,表示縣令的行為能為民表率,是為進入縣衙後第一道禮儀之門。由於密縣縣令卓茂曾受皇封,故官員到儀門前須遵循“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禮制。除重大慶典活動或審理重大案件,正門通常並不開放。儀門兩側設便門,東側為“人門”,又稱“生門”為平常人們進出所用;西側為“鬼門”,又稱死門,平時關閉,只在處決死犯時才開門拉出行刑。

大堂院

大堂院寬敞雄偉,位於縣衙中心,是縣衙的第二進院落。南北長四十米,東西寬五十米,面積兩千平方米,是縣衙舉行慶典或重要集會的場所,大堂與儀門中間甬道上立有戒石坊,南面書“公生明”三個大字,北面書“爾奉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
大堂院東西兩側原為六房,左文右武,東側為吏(衙門人事)、戶(稅賦、財政、戶口等)、禮(教育、慶典等)三房,西側為兵(軍事)刑(治安)工(道路、倉庫等),為縣衙職能辦事機構。東三房於1954年改建為密縣倉庫,西三房拆除,目前尚待恢復。
大堂為縣衙中軸線主體建築,為縣衙建築群的中心。長17米,進深12米,高10米,有立柱12根,建築面積204米,與月台、卷棚成一體,高大壯觀。每逢下雨,雨水在大堂與於卷棚間形成一道水簾,為密縣一大景致。大堂前建卷棚,是高級官衙的建築形式,在一般縣衙中頗為罕見,對研究明清官衙建築形式有重大價值。
目前大堂已全面恢復,現為歷史原狀陳列。
大堂正中設知縣公堂,上懸“明鏡高懸”和御賜東漢卓茂的“漢褒德舊制”匾額,公案之上放置文房四寶及紅、綠頭捕簽。正面屏風彩繪“海水朝日”圖,象徵清如海水,明似日月。大堂頂棚彩繪八卦太極圖,系按堪輿學說八卦方點陣圖含義設計;四周仙鶴向中心飛去象徵四 方歸心。傳說第五任縣令索長官公堂斷虎一案便在此處。
大堂兩側陳列縣官儀仗,有青旗、藍傘、青扇、桐棍、堂鼓、四抬藍絹轎等。大堂西側另設漢朝至民國期間密縣歷任縣長(總計197人)介紹。
大堂西側為典章閣,民國時為水利股辦公處,現闢為新密革命史陳列室。

二堂院

大堂後面的二堂、廂房、宅門等,共同構成縣衙第三進院落,為知縣行使權力所用。
宅門為第三進院落入口,面北書寫“天理”“國法”“人情”六字,提醒縣官在辦案時要順天理、行國法、通人情。
宅門是縣衙咽喉之地,所有進出人員,均要在宅門東側的門子房登記,尋亘查明存入號簿,一般人等不可隨便進入。在封建社會,門子房的門子往往向進出人員索要賄賂,進而演變為封建衙門的一大陋習。曹雪芹《紅樓夢》《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一回中,就對官衙中門子的醜惡嘴臉進行了生動的刻畫。
二堂在建築格局上與大堂大同小異,建築面積160.5平方米,東西有兩個稍間,舊為茶房與招房。二堂是預審案件與縣官大堂審案時縣官退思、休息之處。大堂兩旁放置笞杖、夾棍等刑具,堂前有兩塊跪石,東側方石為原告跪石,西側長方石為被告跪石。二堂屏風上懸掛“三鑒堂”匾額,堂號為清康熙年間密縣知縣衷鯤化所定,即“鑒於鏡,鑒於古,鑒於人”,以警視辦案的縣官。雖然如此,但在封建時代,二堂不準一般公眾進入,堂內經常造成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

三堂院

二堂之後是三堂院,為縣衙第四進院落,是官員居住、辦公、來往的地方,一般平民難以到達。因此院常種植南天竺、桂花等花卉,故也城竺桂院,意與“主貴”諧音。
三堂為五間迴廊式建築,建築規模與二堂相當。二堂中間是審理花案(涉女案)與涉及機密案件的地方,堂上匾額上書“退思堂”,即事後省察自己的言行,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東二間為接待來往官員與商議政事的會議室、接待室,西二間為縣官休息與更衣之用。
三堂目前已全部復原,現為歷史原貌復原陳列,並對外提供古裝照相服務
三堂院東西廂房為師爺辦公處,先闢為密縣老照片展覽。
三堂院後面為縣衙最北端的第五進院落,主體建築為大仙樓。大仙樓為五間雙層小瓦樓,東西廂房各為三間雙層小瓦樓。這裡是存放縣衙重要檔案、貴重物品之處,年終封印時,印鑑也存放於此。由於古時沒有公章保管制度,故特奉大仙神(狐狸)乞求安全。
大仙樓目前尚在修復中。

縣衙監獄

新密旅遊景區 新密旅遊景區

密縣縣衙監獄位於大堂以南,儀門以西,屬八卦中的坤位,俗稱南監。監獄建立於隋朝,後屢經重修,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一直沿用到2002年底,使用時間近1400年,這方面甚至超過了山西的洪峒監獄,是我國使用時間最長的監獄,可謂名副其實的“華夏第一監獄”。
監獄為磚石結構,牆高4~5米,壁壘森嚴。現存牢房與獄吏房60餘間,占地近3000平方米。監獄分外監、內監、女監三部分,另有獄神廟。外監是臨時拘押犯人場所,相當於今日的看守所,內設水牢,與蓮池相通,現已無存;內監關押重犯,女犯人無論情節輕重一律關押女監。解放後仍被作為監獄使用,並新建了南樓、北樓與崗亭等建築。
監獄除震懾犯罪外,也起鎮壓人民反抗的反動作用。土豪劣紳經常把所謂“刁民”綁給縣太爺責杖發落,從1921年至 1949年,更有無數革命先烈在這裡慘遭反動派的迫害。
1939年國民黨密縣縣長孟詳林勾結中統特務頭子王壽山,在密縣瘋狂鎮壓革命,逮捕共產黨人、進步青年總計28人,共產黨員張民權、郭嵐、司樹森等人遭受鞭打、炮烙、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下水牢……受盡酷刑折磨。密縣地下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損失。
2003年8月20日,新密市公安部門正式將縣衙監獄移交市文化部門,現由縣衙博物館管理,布置有歷代刑罰烙畫展、清代刑具展、刑罰泥塑展等內容。縣衙監獄從此揭開了其千年之久的神秘面紗,成為縣衙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後人的重要場所。
桑大漢挑門墩的傳說
傳說在密縣縣衙建衙的時候,城南灣子河村有一桑姓大漢,身高七尺,生得虎背熊腰,一頓飯能吃一筷子那么厚的烙饃,乾起活來有使不完的力氣,人稱桑大漢。這兩對門墩,就是當年桑大漢用一條椽條一口氣挑來的。
擊鼓鳴冤的由來
相傳,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登基不久,他的侄子在大街上遇到了美若天仙的民女蘇小娥,便上前調戲,卻被蘇小娥一巴掌打到了臉上。皇侄惱羞成怒,奪過隨從手裡的齊眉棍向蘇小娥打去。這時旁邊一大漢出來阻攔,將齊眉棍擊落在地。皇侄身邊的隨從拔劍直刺大漢,大漢一閃身,竟把皇侄刺死了。眾隨從連忙抬屍體回府,栽贓說皇侄被大漢所殺。劉邦當即下令把大漢打入監牢,定了死罪。
蘇小娥聞知恩人即將被害,決意闖金殿救人,便與妹妹手持鑼鼓,在宮殿前猛敲起來,大喊冤枉。劉邦聽到鼓聲,傳蘇小娥上殿,待問清事情始末,就放了好漢,將那隨從斬首,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受蘇小娥的啟發,劉邦下令各級官署大門前必須設定喊冤鼓,以方便百姓告狀。擊鼓鳴冤從此成為封建官吏體察民情的重要手段,自漢朝到清末,沿用兩千多年。
被劉秀皇封為“德侯”的縣令卓茂
西漢時河南郡密縣有個縣令卓茂,南陽人,是個博學多智的學者。他在密期間,大膽改革,重新修訂了許多法律條款,並且潔身自好,事跡感人,受到了密縣人的愛戴。相傳,他調入京城,離任密縣時,老百姓奔走相告,在他啟程那一天,聚在道路兩帝,泣不成聲,依依不捨。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密縣人在大隗鎮修了卓茂祠,隋以後,在老城又修了第二個卓茂祠。
如今,新密一帶還傳有許多關於他的故事。
衙神廟的由來
包括密縣在內,古代各縣衙衙神廟裡供奉的都是漢代的兩位名臣:蕭何與曹參。蕭何輔佐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後任相國,制訂各種律令典章,史稱“蕭何定律”,對鞏固西漢政權起到關鍵性作用。蕭何死後,曹參繼任相國,一切均從舊例,即“蕭規曹隨”。
此後,蕭曹二人為古代地方官署衙門掌管文書的官員胥吏所崇拜,所有的縣衙均供奉蕭曹二神,一方面是學習他們忠君愛國,恪盡職守的工作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想求得他們的保佑,使自己官運亨通。
除衙神外,衙神廟裡還供奉有胥吏神。在宋代時,官衙中的胥吏們每年秋天,都會湊錢舉行賽神會祭祀蒼頡。蒼頡為神話人物,傳說是創造文字的黃帝史官。由於“蒼頡造字”的典故,文筆吏們將他視為為自己的保護神。蕭曹二人有時也被奉為胥吏神。
“三尺公案”與竹籤簽筒
舊時衙門公堂上,都有一張桌案,上有文房四寶及驚堂木、簽筒等辦案所需要之物,俗稱“三尺公案”。其實,這桌案既非三尺長,亦非三尺寬。以清代為例,“三尺公案”長約六尺,寬約兩尺。既然如此,公堂上的桌案又為何稱“三尺公案”呢?
在紙張發明以前,文字都寫在三尺竹簡上,故古代法律又稱為“三尺罰”。而衙門公堂是縣官根據法律審理案件的地方,故審案用的桌案就被稱為“三尺公案”了。
舊時衙門大堂審案,三尺公案總放著兩個簽筒,分別放著紅、綠頭簽。縣官大老爺抽出綠頭簽是派衙役前去拿人,抽出紅頭簽便是要當堂打人。清代,竹籤與簽筒還有一個特殊作用,一個簽筒的容積剛好是戶部額定的一斗,而一隻竹籤的長度則剛好是標準的一尺。集市貿易中若發生缺斤短兩的糾紛,告到衙門理論,縣官可當堂用竹籤簽筒加以衡量。
密縣名宦小記
據不完全統計,從漢代卓茂任密縣令起,到民國初年(民國八年),密縣曾有縣令、達魯花赤伊、知縣等178人,載入《密縣誌·循政傳》者38人,而進入密縣名宦祠的僅有10人。他們為政清廉守法,作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並在民間享有一定聲望,為百姓作出了重大貢獻。
密縣祭祀官吏最早起於漢代卓茂。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知縣楊泰起於老城文廟前修建“名宦祠”(現不存),祭祀密縣歷任名宦7人;清道光年間,密縣人又於老城西門外關岳廟你建“賢候祠”,增祭知縣3人。下面將此10人的生平事跡做一簡單介紹。
卓茂:
詳見被劉秀皇封為“德侯”的縣令卓茂一文。
索長官:
詳見索長官公堂斷虎一文。
明格公:
元族人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264年)任密縣達魯花赤伊。任期勸農興學,歲旱虔禱,大雨立至。蝗蟲自北方而來,他帶領吏民扑打,制止了蝗災。當地百姓曾立碑記載其功德。
杜君美:
河北趙州人,元代至大三年(公元1301年)任密縣達魯花赤伊,年七十歲,相貌壯觀,精力不衰。勤於政務,教化民眾,三年如一日,深得民心。
陳綱:
山西沁源人,明正德年間中舉,嘉靖元年(1522年)任密縣知縣。為人剛直不阿,公正廉潔,吏民贊之“處事如神”。任職期間社會安康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朱敏汀:
山西太原人,崇禎十二年(1639年)年任密縣知縣。時逢旱災蝗災,密縣陷入饑荒,出現了父子、夫婦相食的悲劇。朱敏汀痛哭流涕,繪製“流民圖”奏之朝廷。崇禎帝特為密縣免稅。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密縣,朱敏汀一家俱死,事見《明史·忠義傳》。
李芝蘭:
奉天鐵嶺衛人,清順治五年(1648年)任密縣知縣。
時逢明末清初,兵禍初定,密縣人煙稀少,幾成廢墟,甚至發生群狼入城吃人之事。李芝蘭到任後勸課三年,大膽改革明末舊制,廢除苛捐雜稅,設法教民造房,招攬貿易,並大力興辦義學、義冢。順治十年(1653年),李芝蘭升任山東登州通判,密縣人口已超過四萬。
李芝蘭任期間修《密縣誌》八卷,殘本現存於北京圖書館。
景綸:
滿族,滿洲鑲黃旗,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任密縣知縣,四年後回任密縣知縣。
景綸剛正廉明,遇事立斷。景綸上任後大災連連,他一面請求上級減免稅賦,一面自行籌款,於城鄉設立粥場,救活無數百姓;又在縣東施荼庵設立義冢十畝,深得百姓稱頌。
黃河馬營口決堤,上級命密縣出料助工,景綸以密縣不產料具文,再三申詳,物料之役遂永久免除。
嘉慶二十二年,景綸與江蘇武進人謝增重修《密縣誌》,並開雕成書。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密縣誌》即為該版本。
楊炳坤:
浙江歸安縣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密縣知縣。
在任期間,他發動民眾興修水利,壘堰開娶十五道,新增稻田2070畝;整頓小煤窯秩序,廢除了殘無人道剝奪工人人身自由的“窩鋪”制度;大力興辦義學,發展教育,使貧寒子弟271人得以入學讀書。
楊炳坤在任七年來生活樸素,廉潔奉公,一切薪蔬食物,全部現錢購買;下鄉視察,亦自備鞍馬,不擾民一草一木。
王鱗定:
陝西合陽人,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任密縣知縣。
王鱗定學識淵博,熱心課士文字,曾親自主持編修課本,在任期間密縣文風為之大振。
密縣蝗災嚴重,王鱗定不畏寒暑,親率百姓驅逐蝗蟲,離任十年後,百姓仍津津樂道。
服:密縣名宦祠祝文原文(原載《密縣誌·典禮制》):
於惟
諸公,澮陽先正。彬彬濟美,為憲為令,宜民宜人,福有餘慶。我後之人,盛武是競。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齏、粢盛、庶品之儀,只存於神。
收費標準
成人全票10元
15人以上團體票8元
學生、老人半票5元
軍人、殘疾人免費參觀
中國文化遺產日與世界博物館日免費對外開放
大堂東側為蕭曹祠,即衙神廟。原供奉蕭何曹參,現闢為文明道德教育展室。
乘車路線
公交路線:新密汽車站換乘4路公共汽車至老城南關站,下車後向北據路標指示步行200米。
自駕車:鄭少高速公路新密東出口左拐,或沿鄭密路行車至新密老城區,按沿途路標指示即可抵達。

神仙洞森林公園

鄭州神仙洞森林公園成立於1991年,總投資2000餘萬元,占地面積21平方公里, 現有職工數 46人.設立有景區管理處.管理辦公室.業務科.市場科.財務科.發展與規劃科.開發建設科. 2003年被市旅遊局評旅遊服務先進單位 2004年被市文化旅遊局評為先進集體 2005年被省電台評魅力河南十佳景區 2005年被市工商局評為誠信服務先進單位 2006年被市文化旅遊局評為先進單位 2007年被市攝影家協會定為攝影基地鄭州神仙洞森林公園位於鄭州西北部尖山鄉境內,距鄭州市區45公里.景區內林木修茂,環境清幽.動植物種類繁多,被譽為省會鄭州的後花園.景區融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於一體,主要有神仙洞.紅石林.杏花村.鬼谷.古亢樹.天門池.雞山三峰等景點組成.神仙洞長達5000米,洞內鐘乳石造型奇特,洞深景勝.穿越長達十華里的鬼谷,觀奇石異木.摘野果.抓蝦捉蟹.戲水之樂趣;登雞山北可覽黃河,東可觀日出 .晉代詩人陶淵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等歷史文人在神仙洞景區都有他們留戀忘返的足跡. 景區內有伏羲山莊,可提供餐飲.住宿.會議.娛樂.休閒為一體的服務,還可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是休閒觀光度假的好去處新密市打虎亭漢墓:

打虎亭漢墓

打虎亭漢墓地下全景打虎亭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東西兩墓並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是兩座東西並列的大型東漢墓。西為畫像石墓,東為壁畫墓。兩座墓都有長而寬的斜坡墓道。兩墓相距約30米,墓室建築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砌券而成,規模宏偉。墓壁保存有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的石刻畫像和壁畫。

打虎亭漢墓墓東為畫像石墓,墓主人是漢弘農郡太守張德,字伯雅,河南密縣人。墓西為壁畫墓,墓主可能是和張伯雅有親屬關係的人。這兩座漢墓的內部建築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墓壁均繪有色彩絢麗,內容豐富的石刻畫像和壁畫,它們給研究東漢時期中原地區民生風俗的專家們留下了重要的線索。

打虎亭漢墓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證單位。該景區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號稱“中華第一”的中國目前最大的東漢墓。漢墓由一座畫像石墓和一座壁畫墓組成,兩墓東西並列,相距約30米,均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砌券而成,規模宏偉巨大。墓內分別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圖象和繪製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堪稱中華漢代雕刻繪畫藝術的博物館。畫像石墓通長26.64米、寬20.68米、高23米。墓內以“減底陰刻”技法雕刻的畫像石線條流暢、飄逸,很具有現代線描神韻,畫面雕刻布局合理,富於層次。
墓室畫像內容:包括了東漢時期人們生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猶如一副活生生的東漢風情畫卷。其中的《製作豆腐工藝圖》表現了東漢時期人們製作豆腐的完美過程,在國內絕無僅有,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載。壁畫墓通長19.8米、寬18.4米、高15.2米。墓內大量的以硃砂,朱膘,石綠,石黃,黑墨等礦物質顏料繪製的彩色壁畫,距今已有1800多年,但仍色彩艷麗,鮮亮如初。其中的《宴飲百戲圖》是壁畫中的精品,長7.3米、高0.7米,熟練的運用了平塗著色的技法,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地位,現已成為中原旅遊區的重要參觀點之

打虎亭漢墓-景區分布

打虎亭漢墓西墓龐大,用磚石築成,分七室,總長25.16米,寬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畫像、石刻豐富,雕刻風格獨特。東墓規模略小,壁畫多是模擬墓主生前的莊園生活,有收租、坐廚、迎賓、宴飲、舞樂和百戲、相撲、車馬出行、侍女圖等。該墓於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畫像石墓長近27米,寬近21米。中室頂高6米多,墓壁雕刻畫像近200平方米;分六室,由前室、中室、後室及東、南、北三個耳室組成。後室是放置主人棺槨的地方,中室西部為祭台,放置著石几、石案。其餘各室內壁與甬道、石門,都有豐富瑰麗的畫像石刻。甬道及前室刻有《迎賓圖》,南耳室、甬道兩壁刻有《車馬圖》,南壁刻有《收租圖》,在耳室刻有《庖廚圖》。壁畫墓長近20米,寬18米多,中室頂高6.7米。墓內彩色壁畫190多平方米。除後室外,其餘各室都畫有色彩鮮明、內容豐富的壁畫。

打虎亭漢墓墓葬在中室的南壁繪有大型的《車馬出行圖》,中室北壁繪《宴飲百戲圖》,尤其是《相撲圖》,使日本現代相撲找到源流。

畫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後室、東南北三個耳室組成。各室內壁與甬道、石門均有內容豐富、瑰麗多彩的畫像石刻。

各室以墓門雕刻最為精緻。石門中央浮雕鋪首銜環,四周陰刻雲氣繚繞,在雲紋中間刻有各種珍禽異獸和人物等。墓門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組成的花邊圖案,雕刻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畫面構圖精細,布局合理,富於層次,整個石門顯得壯重美觀。

東耳室刻《庖廚圖》,其中有殺雞宰鴨,殺牛宰豬,負薪燒火,汲水釀酒,煮肉烹魚等畫像。

打虎亭漢墓-館藏陳列

宴飲百戲圖

《宴飲百戲圖》

這是一幅長7.3米,高0.7米的巨幅壁畫。畫面的上邊繪彩色帳幔,其下繪百戲圖。畫的西部繪紅地黑色幄幕,其前繪有大案,案面繪朱色杯盤。案帝國坐二人,身著長衣,似為墓主人宴飲圖像。

幄幕兩側各繪四個衣著不同的侍者,案前繪有跪、立的人像。畫面上下兩邊各繪一排貴族人物,他們身穿各種不同色彩的袍服,跽坐於席上,宴飲作樂,觀看百戲。圖中繪有跳丸、盤舞等多姿獻技的百戲圖像。《宴飲百戲圖》,畫面寬廣,構圖嚴謹,線條蒼勁有力,色彩富麗,人物眾多,並熟練

宴飲百戲圖

地運用了平塗著色的技法,這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多見的。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以及匠人們的高超技藝。

《宴飲百戲圖》,畫面寬廣,構圖嚴謹,線條蒼勁有力,色彩富麗,人物眾多,並熟練地運用了平塗著色的技法,這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多見的。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以及匠人們的高超技藝。

打虎亭漢墓-漢代的厚葬

多人演舞漢代是一個講究厚葬的年代,所以在鄭州範圍內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漢朝墓葬,但從規模和豪華程度上,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打虎亭漢墓的。在已經發掘的兩個墓葬中,墓內分別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圖像和繪製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墓室的室內面積也都超過了100平方米,墓室的結構和現在樓房中的四室兩廳極為相似。
最為珍貴的是,在打虎亭漢墓中還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和繪藝高超的彩、墨色壁畫。畫像內容包括了東漢時期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猶如一幅活生生的東漢風情畫卷,有烤肉串時的煙燻火燎,有宴請賓客時的熱鬧,有相撲運動員的劍拔弩張。其中的《製作豆腐工藝圖》表現了東漢時期人們製作豆腐的完整過程,在國內絕無僅有,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載。 早期的相撲雖然在全國範圍內也發現了許多漢代的壁畫墓,但能像打虎亭一樣如此完整地反映當時生活的墓葬還不多見。墓頂土堆高達10米 在鄭州通向登封的公路上,過新密市區不遠,就可看到路南有一高達10米的大土堆,這就是打虎亭漢墓的位置。 打虎亭漢墓其實是兩座東西並列的大墓,是1959年發掘出來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東漢時期。西邊的墓內因為有大量的石刻畫像,所以又被稱為畫像石墓;東邊的墓內因為有豐富的彩、墨色壁畫,所以又被稱為壁畫墓。 其實在打虎亭村及其周圍一帶,還有10多個大土堆,那些也都是東漢大墓,只是在這個漢墓群中,打虎亭漢墓頂部的土堆最大。目前其他10多座漢墓還沒有發掘。 打虎亭漢墓修建的精細不僅僅表現在墓室中,站在墓室頂部的大土堆前,就可看到墓頂所用的土也非常講究,夯層十分清晰,在每層夯土面上還可看到密集的夯窩。 已經去世的著名考古學家安金槐曾是打虎亭漢墓發掘工作的主持者,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打虎亭漢墓頂部夯土所使用的紅黏土都進行了仔細的篩選,非常純淨,再加上夯層較薄,夯窩又非常密集,所以墓頂的大土堆雖然經歷了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仍巍然聳立於地面之上。

打虎亭漢墓-墓室結構

侍女圖兩座漢墓的墓室都是根據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居住條件建造的,有臥室、庭院、廚房、餐廳和馬廄,整個墓室深入地下六七米左右。從大土堆南側順台階而下,還沒到墓室,迎面就有一股寒氣直撲而來,在墓室內呼出一口氣,面前就會出現一股白霧。墓室里冬天和夏天的溫度差別不大,至多兩三攝氏度。 然西墓比東墓要大一些,但墓室的結構和布局卻是相同的。沿台階下到墓道底部,走不幾步,就到了近3米高的墓門前,墓門的上方是拱形頂,底部還有門檻。王贏洲說,在發掘時,整個墓門都用大青磚堵著。 墓葬遺址走過墓門,是一條5米多長的通道,通道的盡頭是兩扇大石門,表面打磨得相當平整光滑,並雕刻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和圖案花紋。石門看上去非常厚重,高約2米,寬有1米多,厚度大概在15厘米。雖然過了這么長時間,石門至今還能開關自如。 穿過石門之後,很快就進入到象徵主人迎接男賓客的前室,穿過前室繼續向北走,又出現一道石門,這道石門的門扇略小於第一道石門,目前也能開關自如。 過了這道石門,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這就是中室,也被稱為“中庭”或“堂”。在這個大廳的西端較寬處的地面上,還砌築有一個高出地面接近方形的台子,台子上放著一些祭祀的器具,這裡就是祭台。打虎亭漢墓後室是整個墓室的主要部分,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裡面。後室的位置在中室的西北側,後室的石門與墓道、前室石門、前室、中室石門在一條南北相應的直線上。 後室的東側是北耳室,北耳室又稱宴飲食,也就是現在的餐廳。另外在墓室內還建有用做飼養馬匹和放置車輛的南耳室,用做廚房的東耳室等,儼然一套高級貴族的生活居所。

打虎亭漢墓-名稱來源

打虎亭漢墓這兩座漢墓為什麼被稱為打虎亭漢墓?後來得知在這兩座漢墓附近有一個打虎亭村,所以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那么打虎亭村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打虎亭村和打虎亭漢墓哪一個的年代更久遠一些呢?請教了一些專家和當地居民,直到現在仍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關於打虎亭村名字的來歷,在當地民眾中最流行的說法是,原來在村子西面有一個石亭子建築,過去曾有人在石亭子處打過虎,所以這個亭子就被命名為“打虎亭”,之後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打虎亭村。 但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研究打虎亭漢墓專家的認可。主持發掘打虎亭漢墓的安金槐先生認為,打虎亭這個名字應和《水經注》中記載的打虎亭漢墓前原有的石闋有關。 墓室內側對於“闋”,也許大多人都不了解,所謂闕,就是建築在城門、墓門、宮門、廟門前的兩個相峙對稱的建築物,古時“缺”和“闕”通用,作為道路使用,是象徵性的大門。 安金槐老先生認為,在打虎亭漢墓修建之前,打虎亭村附近就有這樣一座漢代的石闋。因為漢代的石闋樣式大都是每一邊的石闋結構下有方形的石闋基礎,中間有方體的石砌闋身,頂部有四面出檐的屋頂形石闋頂,所以整體石闋構築從一邊看去就像座石築的亭子。由於闋身四壁多雕刻有兩虎戲斗、虎與熊相鬥或人斗虎等石刻畫像,再加上當時當地民眾不知這是石闋,只看到整個石闋樣子像亭子,而闋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圖像,於是就把這種漢代石闋叫做“打虎亭”,後來也就把漢闋附近的這個村子稱為“打虎亭村”,在打虎亭村的漢墓也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 但這也只是安金槐先生的大膽猜測,因為《水經注》中所記載的漢闋早已被毀,在闋身上究竟有沒有人斗虎的圖像,已沒人知道。

打虎亭漢墓-主人之迷

相撲圖打虎亭漢墓的規模如此之大,墓主人究竟是誰,在歷史傳說故事和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關於打虎亭漢墓墓主人是誰的問題,在當地民眾中廣泛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歷史故事認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常十。說是在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廢漢立新。當時居於河南南陽的漢朝王室後裔劉秀為了奪回王位,恢復漢室,遂領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帶的交戰中,劉秀戰敗,王莽在後面緊緊追趕。當劉秀逃到打虎亭村附近時,看到一位農民正趕著馬在犁耙田地,這位農民就是常十。劉秀跑到常十面前,企求常十幫他隱藏起來,常十望望周圍空曠的原野,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思索了一會兒,常十突然想出一個主意,對劉秀說:“我看只有在田地里犁出一道深溝,把你輕輕掩埋起來,才能逃過一難。”劉秀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只好答應。常十剛剛把劉秀掩埋好,王莽的追兵就趕到了,此時劉秀正在常十的馬肚子下的田地里掩埋著。王莽的追兵問常十看到劉秀沒有,常十回答說沒有見到,他們向周圍看了看,沒找到可以藏身的地方,就繼續向前追趕。劉秀見追兵遠去,就向另外一個方向逃去。追兵追了很久,仍然看不到劉秀的蹤影,就認為是常十騙了他們,回來就把常十抓走了。 打虎亭漢墓經過多年的戰爭,劉秀終於打敗了王莽,建立了東漢王朝,成了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劉秀即位前,他就得知常十為救他被王莽抓去的訊息,心中明白常十肯定是凶多吉少。即位後,劉秀為了報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立了“報恩寺”作為紀念之外,還將打虎亭村一帶賜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與後代的家族墓地。 但在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看來,這個歷史故事並不可信,他認為打虎亭漢墓西墓的墓主人是漢代弘農太守張伯雅,而東墓應該是張伯雅妻子的墓。 安金槐先生也認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弘農太守張伯雅夫婦的墓葬,對於當地傳說的“常十家族墓”,他認為是因為“張”與“常”和“氏”與“十”的音相近,而當地民眾又常把它們讀混,所以當地就把打虎亭漢墓及其周圍漢墓群的“張氏家族墓地”稱為“常十家族墓地”。

打虎亭漢墓-待客風俗

外部眼花繚亂,讓人驚嘆的雜技想必大家都看過。但雜技在中國什麼時候出現的,卻沒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關於雜技的起源年代也有多種說法,但在漢代有了雜技卻是不爭的事實,且已十分流行。 但在東漢時,雜技被人稱為百戲,百戲的內容非常廣泛,有點類似競技、雜耍、幻術及樂舞和動物戲等。當時的演出規模也是看場地的條件來決定的,可大可小,所演的節目也不固定,形式多樣,有很大的隨意性。 說百戲是雜技的前身,或百戲就是漢代的雜技一點也不為過,百戲中的許多動作,如倒立、柔術、鑽圈等,都可以在現代的雜技中看到影子。百戲中還有一類以手技為主的耍弄技術,如跳丸、擲劍、耍壇、旋盤、舞輪等,這些雜耍在現在的雜技表演中還很普遍,如在轉碟的同時,還耍弄許多刀劍、火炬、小球、碗盞等。 石門的花紋宴請賓客時,請一批藝人來表演百戲,是東漢時期上層社會比較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所以在許多漢墓中,都發現有《宴飲百戲圖》,打虎亭作為一個大型漢墓,也不例外。打虎亭漢墓中的《宴飲百戲圖》,刻在東墓中室東段北壁上部。 這幅長7.3米、高0.7米的大型彩色壁畫西部中間繪製有一個長方形棚狀幃帳,幃帳後面豎有一排數根高大的旗桿,每根旗桿的頂部,分別繪有藍、綠、紅等不同顏色的彩旗,在空中隨風飄揚。在撩起的幃帳內,繪有一個褐色的几案,男女主人並列坐在几案後,几案上擺放著許多盛滿菜餚的盤、碗和紅色的酒杯等物品。而在主人所坐的几案前面左右兩側,分別繪製了兩排席地而坐的50多位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賓客,每位賓客面前的席上,也都繪製盛有菜餚、食品與飲酒的盤、碗、杯等物品,形似主人與眾多賓客正在宴飲。在主人面前和兩排賓客之間,就繪製著眾多藝人表演百戲的場面,其中除繪有擊鼓、敲鑼等作樂者外,做舞蹈雜技表演的有踏盤舞、踏鼓舞、雙人擲丸、吹火表演與執節表演等,整個畫面氣氛熱烈,場面生動。

打虎亭漢墓-無輪之車

展廳在打虎亭漢墓的東墓和西墓中,都有一些車馬圖,但兩墓中的車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差別在於東墓彩色或墨色壁畫中的車都是完整的,而西墓石刻畫中的車都沒有輪子。 在漢代,車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也有了明確的分工,有專門運送物資和傳遞郵件的軺車,還有專門供婦女乘坐的輜車,當時的車上大部分還都安裝有車棚,但有的封得較為嚴實,有的只在車頂上設一華蓋。 西墓內車馬圖大多集中在南耳室內,在南耳室的西壁,雕刻著一匹肥壯的馬已被套駕在一輛軺車上,在長方形車廂的頂部安裝有傘形華蓋,駕車的高頭大馬昂首翹尾,後蹄跳動,似對出行已急不可待。在南耳室的東壁雕刻有4輛車,其中左上角一輛,形制與軺車類似,車廂頂部有傘狀華蓋,其他3輛車看樣子是帶棚牛車。在南耳室的西壁,也雕刻有一幅車馬圖,圖中雕刻了一排大小不同的7輛車,在這7輛車中,有軺車、轎車和輜車3種,每輛車的車廂、車轅和車軸都清晰可見。 打虎亭漢墓但奇怪的是,在西墓石刻畫中的車都沒有車輪。關於這一問題,主持發掘打虎亭漢墓的考古專家安金槐曾作過解釋:一種原因是在石刻畫車馬圖的車輪部分可能是墨畫,時間一長,墨就脫落了。第二種可能是因為迷信思想,故意不雕刻車輪的。 在車馬圖中為什麼只在車輪部分採取墨畫手法,仔細看車馬圖,也看不出用墨繪畫車輪的任何痕跡。第二種解釋也讓人無法理解,如果是迷信思想,在墓葬中刻繪車輛時避諱刻畫車輪,但在東墓中的車馬圖中,每輛車都雕刻有車輪。

打虎亭漢墓-意外的發現

打虎亭漢墓壁畫東漢晚期的兩座大型壁畫、畫像石墓。位於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發掘。兩墓東西並列,相距30米,墓主當為親族。據墓葬規格,墓主的身份都應是當時的高級官吏。有人根據《水經注》記載,認為西側的1號墓墓主為弘農太守張伯雅。

打虎亭漢墓是打虎亭村村民挖豬圈時發現的,是個偶然。據有關資料記載,1959年12月初,打虎亭村民眾回響那時黨的號召,要搞副業生產,搞什麼呢?

打虎亭漢墓壁畫農村可利用的只能是本地資源,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搞養殖,於是在村西的土冢上起土建豬圈。起土時,他們在西冢的周圍發現了石圍牆,以及下面暴露出的墓頂券磚,並在東冢頂部南側發現一盜洞。順盜洞進入墓內,他們發現墓室頂部和南北東三壁上都有大面積的彩色壁畫,各耳室門上雕刻著精緻的石刻。村幹部立即將此情況報告給上級文化部門,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即派出考古工作人員對該墓進行了實地勘察,初步認定這是兩座具有重要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大型東漢墓葬。

1960年2月中旬,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開始正式發掘。發掘結果果然讓人振奮,這是一座全國獨一無二的東漢大墓。

打虎亭漢墓-旅遊指南

景點交通:乘鄭州至登封的長途汽車在打虎亭站下,車程約為1小時左右。 門票價格:10元/人。 開放時間:7:00—18:00。 溫馨提示:在遊覽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愛護文物,不要受好奇心理的驅使做一些不利於文物保護的事情,即使你不是有意要破壞,也是不允許發生的。

鳳凰山風景區

鳳凰山自然風光旅遊區位於省會鄭州西南約50公里的新密市尖山下寺溝村,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鳳凰山屬嵩山余脈,俗稱北嵩山,因人類始祖伏羲曾經在這一帶活動,後人又稱其為伏羲山。

景區歷史悠久,《山海經》載:泉水欹危,映帶左右,晨起伏而憑之,煙霞瀰漫,萬頃茫然,峰巒盡露其巔,煙移峰動,如眾鳥浮水而戲……天下奇觀也。浮戲山在夏、商、西周、叫“陽城山”、“童戲山”、“越戲方”;春秋戰國以“、九洲之險”、“洛陽屏障”聞名於世;《左傳》稱為“陽城”,《水經注》稱浮戲山為“石城”;隋末以來歷代農民起義軍所修的古城寨堡在大小山巔之上都可覓得遺蹟;抗日時期皮定軍、徐子榮在這裡建立了著名的豫西抗日根據地,唐宋時期的著名寺院上,中,下香峪寺等

天爺洞風景區

天爺洞位於新密市城南10公里,平陌鎮龍泉村與超化鎮莪溝村交界處的靈崖山上。相傳因黃帝在此拜天祭祖而聞名。
靈崖山又名大仙山,山下洧水環繞,宋大、杞密兩條鐵路穿山而過。山勢巍峨、陡峭,松柏蒼鬱,怪石嶙峋。從上到下由大小72洞組成,秀麗幽靜,景色奇麗,各有其名,總稱天爺洞。從山下拾級而上,攀登138個台階,經一天門、二天門和懸崖峭壁的南天門,再蜿蜒而上直到山頂三皇殿,沿途有老母洞、龍蛇洞、羚羊洞、開花洞、五連洞、九連洞、龍眼洞、四仙洞等,神秘通幽,景色各異。相傳這個奇幽境被“三皇”看中,定居於此。天爺洞自然景觀奇特,受到遊客的青睞。

桃源度假區

美玉桃源原生態旅遊區是世界上唯一以玉石為主題的旅遊度假區,位於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鎮助泉寺行政村。景區西依嵩岳、北望黃河,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據記載,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青少年時期曾活動於此,黃帝曾采玉於密山,淳美的十姓村莊、奇特的峽谷地貌、雄奇的嵩岳風光、寧靜的田園景色、旖旎的玉石文化、濃郁的桃源情結、淳樸的民風民俗,給人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受。
旅遊區由桃花源、伏羲峽、女媧峰、神農谷、鳳凰山、助泉寺、玉礦地質公園、野外基地等十大景區組成,景色秀美,物產豐富,因盛產“密玉”聞名天下。密玉又叫“河南翠”,與新疆和田玉、遼寧岫玉、南陽獨山玉並稱中國四大名玉。景區出產的“攀登世界最高峰”這一大型密玉珍品被周總理譽之為“國寶”,現存於上海工業展覽館。
天下英雄出嵩岳,人間美玉在桃源。少林寺與美玉桃源同處中嶽嵩山仙境,如果說少林功夫給人的是視覺上的震撼,美玉桃源給人的則是心靈上的理想國。
如果美玉有故鄉,那一定是桃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