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國小舊址

新安國小舊址位於淮安城北蓮花街通濟橋側蕭湖之畔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上。校舍原來是一座古廟。提起這座古廟,還有一段有趣的經歷。相傳這裡本有一座矮小破敗的茅庵,叫“靈王廟”。有一年,有個被撤職的鹽運使,由揚州乘船沿古運河北上,途經河下鎮,在湖嘴碼頭停船休息,登岸散步。經過靈王廟時,曾在靈王像前禱告,並許下私願:倘若靈王能保佑他官復原職,一定重建這座廟宇。二年以後,他得到了機遇,又恢復了鹽運使官職。上任後,當即委派在河下鎮經營鹽業的富商,替他把這座茅庵改建成大廟。

軼事

這僅僅是傳說。但這座靈王廟確實是富商籌資興建的。這些富商中十有八九是安徽徽州人,因此,實際上是徽州旅淮商人所建。明末清初,旅淮經商的徽州人目益增多,成立了同鄉會,需要一個聚會和活動場所以及接待過往同鄉的地方,而靈王廟正是他們的公產,於是就在廟裡設立了會館。由於徽州又名新安,所以稱。新安會館”。同時,他們又籌資增購田產,用田租收入作為會館的經費,並推選人員,管理會館事務。

陶行知當時任南京試驗鄉村師範(即曉莊師範)校長,正致力於普及鄉村教育,對吳俊卿的辦學願望,頗為讚賞。當即決定派曉師學生李友梅(中共地下黨員)、吳廷榮、黃九盛三人到淮安來辦學。當然,這時陶行知並不知道吳俊卿的真意,待李友梅等到達淮安後才真相大白。這三位青年,胸懷普及鄉村教育的宏偉志向,憑藉陶行知的威望,和吳俊卿反覆較量,在徽州旅寧和旅淮同鄉會的支持下,終於把吳俊卿的騙局弄假成真。一九二九年六月六日,他們在靈王廟裡辦起了新安國小,把一所古廟變成了學校。校長由陶行知兼任。

學校沿革

學校周圍環境優美。蕭湖裡蒲草叢生,碧波蕩漾。蓮花古道的石埂上蓮花朵朵,兩旁垂柳成行。面對學校大門的荷花池裡長滿荷花,大門前廣場上綠草如茵,花圃墾鮮花盛開。校舍兩側,師生們種植蔬菜和農作物的園地四季長青,充滿詩情畫意。
新安國小的校舍是一色青磚小瓦典型的廟宇式建築,古色古香。房屋布局為前後三進,左右兩廂之外又有兩廂。校舍占地四畝左右,房屋三十餘間,但因年久失修,已顯得有些破敗。1930年春,汪達之繼任校長後,帶領師生在木、瓦工師傅的指導下,自己動手,把校舍修繕一新。新安國小大門位於前毀中間,是原來的廟門。大門兩旁有兩個圓形的石鼓。進入大門迎面神台上放著韋陀像,兩旁是四大金剛。這裡移去神像後,變成了師生陳放農具的儲藏室。樓上朝北的戲台成了師生表演話劇、歌舞的舞台。中間一進是正殿,本來供的是靈王像,後來改為學校禮堂,晚上作為農友們夜校上課的教室。1935年1O月,薪安旅行團出發前的合影就是在禮堂門前拍攝的。第三進為後樓,又稱觀音樓。後樓和正殿兩側的東西小樓先後改作教師和基本學生(供給食宿的學生)的宿舍。特別是東小樓,先後有八九位老師住過,同時這裡又是李友梅組織進步青年教師和基本學生秘密學習馬列著作,閱讀進步書刊,講解革命真理的地方。後樓東西兩側的平房,則為工讀室(即教室)、實驗室、圖書室、標本陳列室等開展教學活動的場所。
新安國小校園環境既幽靜雅致,又生機勃勃。兩棵大梧桐樹象兩把巨大的綠傘覆蓋前庭。後樓前兩棵古柏,蒼勁挺拔。東院的紫藤架和東廂屋頂上鋪滿了紫藤,夏季開花,芳香四溢。背倚花牆的雙層花台上,春天勺藥盛開,繼而牡丹、海棠齊放,奼紫嫣紅,為校園帶來無限生機。冬天,天竹掛著串串紅果,披著瑞雪,紅裝素裹,又是一番景象。西院有竹林和桂花園,每到秋天,金桂銀桂,花蕊滿枝,學校內外,飄散著令人陶醉韻芳香。清靜、整潔、美麗的校園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環境。在這裡,新安國小度過了成立以後的十個春秋。
1938年冬,日本侵略軍逼近兩淮,形勢緊張,學校停辦。在八年抗戰中,校舍遭到嚴重破壞。1945年淮城解放,新安國小復校時仍在原址維持一年時間。1948年淮城第二次解放時,新安國小校舍已全部毀壞,只好另選河下湖嘴街新址復校。
新安國小當年的校舍早已蕩然無存,僅存遺址而已。但它是值得人們憑弔和懷念的地方。當年,新安國小在這裡不僅普及鄉村教育,使農民子女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宣傳進步思想,培養革命幼苗。提高勞苦大眾的覺悟,還掩護黨的幹部子女,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我國著名少年兒童革命團體新安旅行團正是在這裡孕育、誕生的,被譽為“一群小好漢”的新旅團員們正是從這裡踏上抗日救亡的征途,走向民族解放的戰場。新安國小的光榮革命歷史也正是從這裡開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