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屬明清徽派建築風格,高三層,建築總面積2779平方米,展陳總面積2400平米。館名由新四軍老戰士、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王群同志所題,兩邊楹聯則由退役的黃陂籍將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館長袁偉少將所書“抗日鐵騎披堅執銳驅虜寇、 五師健兒立馬橫刀保家鄉”。

簡介

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抗擊侵略,救亡圖,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篇章。著重講述了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李先念為師長兼政治委員的新四軍第五師,崛起於武漢淪陷的中原敵後戰場,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依靠邊區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創建、鞏固、發展了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了擁有5萬餘人的正規軍和30萬民兵的強大兵團,有力地從戰略上配合了八路軍、新四軍兄弟部隊在敵後戰場的抗戰,支援了國民黨抗日部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為贏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主體結構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第一部分“木蘭烽火”,主要反映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黃陂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戰爆發前的一段歷史。黃陂塊是紅色的土地,是武漢最老的革命區,也是我黨建立組織比較早的地區,五四運動以後,董必武、惲代英、陳潭秋等黨的先驅開始在武漢傳播馬克思主義,並影響了一批黃陂進步青年。一九二零年秋,黃陂塔爾崗仰山廟就出現了黨的早期組織萌芽(共進社)。一九二六年在黃陂塔爾崗成立第一個正式的黨支部,在黃陂塔爾崗。到了一九二七年五月就成立了中共黃陂縣委,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 運動,並於成立縣委的當年十一月十三日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起義總指揮潘忠汝和副總指揮吳光浩都是黃陂人。潘忠汝在國民黨反攻黃安縣城後於突圍戰鬥中犧牲了,副總指揮吳光浩率少數戰士轉戰黃陂木蘭山打游擊,就在木蘭山駐紮打游擊,並組建中國革命軍第七軍。戴季英,徐海東當時都在木蘭山戰鬥生活過,徐海東大將按當時習行政區劃也屬黃陂人,我們李先念主席對在土地革命時期鄂豫邊區的艱苦戰鬥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是當時吳光浩率鄂東軍戰士衝出黃安的戰鬥情景。在鄂豫皖蘇區,黃陂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根據地,而姚家山是當時蘇區建立較早,地位主要的核心根據地之一。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第二部分“怒潮噴涌”,反映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戰爆發至一九三八年武漢會戰結束的歷史(照展板介紹“抗日戰爭”)。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歷史時期,我黨十分重視武漢外圍抗戰局面的打開,把它置於整個抗戰大局中的一個“活眼”來安排和布置。當時國民黨的一些重要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武漢成為抗戰初期臨時首都。武漢也成為了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在武漢開展了聲勢浩蕩的抗日救亡活動,包括董必武,鄧穎超參加的支前募捐獻金運動。我黨地加強了在武漢的組織活動,三七年十二月黨中央在武漢掛牌成立由周恩來領銜的長江局,並設立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三七年十月十二日國民軍事委員會頒布了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武漢大和街設立新四軍軍部。一九三八年六月中旬,武漢抗戰開始打響,38年10月武漢淪陷。

第三部分“挺進鄂豫”。講述的是一九三九年一月至一九四零年十二月李先念率160餘人組成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挺進鄂豫的一段歷史。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後,成立了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原局,直接領導和指揮鄂豫邊區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和創建工作。三九年一月十七日,李先念在竹溝成立新四軍鄂豫獨立游擊支隊,並任司令員,率部南下,一線串珠的匯集了鄂豫邊區抗日游擊力量,並陸續組建游擊大隊和挺進團。在不斷開闢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還消滅了國民黨頑固派等一些敵偽反動武裝,比如在蔡店新李灣殲滅偽八軍李漢鵬部等,打出了新四軍軍威。我們現在看到的場景,就是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軍獨立游擊第六大隊夜襲新李灣的復原。(李氏宗祠)

新四軍游擊隊在消滅頑偽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1939年夏以後,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在武漢外圍製造反共摩擦,對我們的組織和領導人實施殘害.比如“夏家山慘案”、“竹溝慘案”、“平江慘案”。為了鞏固黨的組織和根據地,1939年底,李先念、陳少敏等在河南信陽召開四望山會議,決定對豫南、鄂中、鄂東的黨和軍隊實行統一領導,建立新的豫鄂邊區委員會和籌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1939年12月初,新的豫鄂邊區委員會成立。1940年1月上旬,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京山八字門建軍,李先念任司令員。1940年初豫鄂邊區軍政委員會成立,實現了豫鄂邊區黨組織的統一,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被譽為“鄂豫邊區經驗”。新四軍挺進縱隊組建後,即於1940年初即開始東進抗日,駐進大小悟山地區,並攻取了蔡店劉家山、姚家山、青石板等重要地點,建立了姚家山指揮中心,鄂豫邊區黨委和挺進縱隊司政兩部進駐姚家山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第四部分“中原抗戰”,反映的是41年1月至42年12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中原敵後堅持抗戰的歷史。41年1月4日皖南事變爆發後,在2月28日中共中央軍委立即重新組建新四軍,4月5日新四軍第五師組建完畢,李先念被任命為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到了5月,改由任質斌代理第五師政治委員。新五師成立後全面加強部隊政治和邊區抗日工作。41年4月,豫鄂邊區行政公署成立,許子威任主席。。

自40年6月5日五師撤出大小悟山根據地後,41年初,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跨越平漢鐵路開始第二次東進,重新控制了大小悟山,並將司令部再次移駐姚家山,重新加強陂安南地區黨的工作。這是當時第五師司令部移駐姚家山後與中央軍委及新四軍軍部來往電報。任質斌同志對他在姚家山時期的那段經歷印象十分深刻,他後來在1998年12月寫的回憶錄《在中原八年》中,明確指出那時五師對外聯絡所稱的小悟山就是指姚家山,這是從側面說明姚家山曾是五師司令部的有力證明,也我們很多人化解了疑問。那么,五師司令部進駐姚家山後,迅速開展對敵作戰和根據地建設發展工作,在41年12月7日,在武漢蔡甸發起了著名的侏儒山戰役,斃傷日軍二百餘人,它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戰場十六大著名戰役之一。

五師建軍後由於特殊的生存和戰爭環境,在陳毅的建議下於42年7月直接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五師進駐姚家山後,還全面促進邊區經濟、政治、文教、衛生和民主、法制等多項事業建設。41年10月,新四軍第五師決定在原隨營軍事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42年2月15日,“抗大”十分校在隨縣洛陽店開學。在戰爭期間,該校常處於流動環境,曾一度創辦在黃陂。42年10月,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在黃陂陳家樓開辦了育才學校,通過民主的方式依法制定了《豫鄂邊區施政綱領》。並在邊區發行黨所領導民主政權自己的貨幣(邊幣)。五師除了注重做好民眾工作外,還在策反日軍戰俘這條特殊的統一戰線上卓有成效,將抓獲和脫離日軍的士兵組建成日本反戰同盟第五支部,並成立專門的對敵偽工作部。第五支部的日本朋友積極開展反戰活動,不僅陣前喊話,編寫日文宣傳品,還與第五師指戰員一起參加戰鬥(44年4月17日,森田、松原、森增太郎等在敵工部部長率領下,在黃陂長軒嶺伏擊日軍,打死包括指揮官在內的一批日軍,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為中國抗戰作出了貢獻。

“戰略包圍”,講述的是43年1至12月新四軍第五師和地方武裝英勇作戰,不斷粉碎日偽襲擾,擴大武漢外圍根據地,形成對武漢之敵戰略包圍態勢的一段歷史。

在我們姚家山北面不遠的大悟縣蔣家樓子召開了五師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就是在43年2月邊區黨委在蔣家樓子召開擴大會議,宣布對黨政軍實行“一元化”領導。這其間李先念與任質斌曾就政委一職相互謙讓,充分體現了我黨老一輩革命家們的高風亮潔。最後,中央來電指示,決定李先念為區黨委書記兼五師師長和政委,陳少敏為區黨委副書記,任質斌為五師副政委。會上還作出了“一切服從戰爭”的決策,為五師的發展壯大和邊區建設打下了堅定基礎。新五師在43年4月至6月,對日作戰40餘次攻克敵據點20餘處,至43底從四面八方逐漸形成對武漢之敵的包圍態勢。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輝煌勝利”,反映的是44年1月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的一段輝煌歷史。

44年初,邊區黨委確定對日反攻前的鬥爭方針是以鞏固為主。決定中心工作是首先把人民大多數組織起來,簡稱“組大”,並全面展開整風運動, 但是我們邊區的整風並沒有搞擴大化,沒有搞逼供信,它的發展是健康的。44年11月20日,豫鄂邊區在黃陂姚家山召開邊區農救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300多人。鄭位三、陳少敏、吳祖貽分別在會上作了《迎接天光》、《一年來農救工作的總結》、《秋收減租總結》的報告。44年6月,五師開始進軍河南,建立豫中南敵後抗日根據地。44年夏起,新四軍第五師部隊在根據地內多次成功營救美國空軍受傷飛行員,並安全護送歸隊。這引起了美軍的重視,隨後美空軍“飛虎隊”與第五師部隊建立了軍事聯絡組,派來了聯絡官員,中美官兵在聯合抗日的過程凝聚了深厚的感情。為了在抗日戰爭最後階段,能收復更多失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確定了在鞏固和發展華北、華中、華東抗日根據地的同時,於1944年9月決定由王震主率三五九旅及幹部隊南下,挺進湘粵。1945年1月27日,李先念、陳少敏等與王震、王首道在大悟陳家灣勝利會合。2月14日南下支隊從大悟出發南進,王震、王首道、王思茂夜宿黃陂張明畈村。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大會制定了黨的路線,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鄂豫邊區領導人鄭位三、李先念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陳少敏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在“七大“精神指引下,邊區廣大軍民為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命運,繼續英勇抗戰。

正義的戰爭得道多助。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同時美國的核子彈炸醒了日本軍國主義,再進行下去日本定將失敗更慘。於是,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鄂豫邊區抗戰中,新四軍第五師在邊區人民的支持下,先後抗擊了十五萬日軍和八萬多偽軍的進攻,對敵偽主要戰鬥達一千二百六十餘次,斃傷俘敵偽軍和敵偽軍投誠反正共四萬三千七百名;同時,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與頑軍自衛作戰八百七十餘欠,斃傷俘頑軍和頑軍起義投誠的共三萬二千七百餘名。在鄂豫晥湘贛邊九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建立有八個地委、專署、軍分區,十一個中心縣委和六十六個黨政軍組織齊全的縣級政權,解放人口近二千萬。新四軍第五師發展成擁有五萬正規政軍和三十萬民兵的強大兵團,實現了收復失地、解放人民,最後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戰略任務,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苦難、創造、鬥爭是我們這輩人的法律和命運”,“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看看我們前輩的英雄氣概!

“勝利勿忘烈士功,請將遺志記心中,終極目標共產制,大家努力莫放鬆”——記住我們前輩的贈言!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軍民浴血奮戰,以傷亡超3500萬人的代價換來的,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榮光。我們要永遠銘記這段民族歷史,傳承革命前輩救亡圖存、共赴困難的民族品格和窮其生命而追求民族自強的精神,弘揚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精神和廣大軍民攜手奮勇抗戰的民族氣概,牢記黨的宗旨和目標,永遠為世界和平事業和人類的進步發展而奮鬥。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