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

1942年8月,華中局批准何克希、張文碧、劉享雲、連柏生四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何克希任書記,統一領導浙東部隊。中旬,在鳴鶴場成立司令部。為繼續灰色隱蔽,仍沒亮出新四軍旗號,而用了“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的番號。何克希(化名何靜)任司令,譚啟龍(化名胡志萍)任政委。司令部成立後,部隊統一整編,將南進支隊改編為第三支隊,支隊長林達,政委蔡群帆;將暫三縱大部改編為第四支隊,支隊長吳建功,政委呂炳奎;將淞滬五支隊一大隊改編為第五支隊,支隊長連柏生(兼),參謀長張席珍;將淞滬五支隊五大隊改編為司令部特務大隊,大隊長周振庭;將五支四大第三中隊改編為海防中隊;將暫三縱特務大隊等改編為司令部警衛中隊;新國民兵團的番號不變;保留教導隊。此後,部隊雖有多次調整,其番號沿用至1944年1月。
3、1944年1月至1945年11月,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
1944年1月5日,遵照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浙東部隊在姚南橫坎頭正式公布和接受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的番號,結束了長期的灰色隱蔽。縱隊司令何克希,政委譚啟龍。下轄第三支隊,支隊長余龍貴,政委林達;第五支隊,支隊長王勝,政委邱相田;金蕭支隊,支隊長蔡群帆,政委楊思一;浦東支隊(後稱淞滬支隊),支隊長朱亞民,政委姜傑;三北自衛總隊,總隊長兼政委王仲良,參謀長張席珍;南山自衛總隊,總隊長羅白樺,政委劉清揚;另有直屬教導大隊、海防大隊和警衛大隊。
1945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譚震林任政委(未到任);統一指揮蘇南、浙東部隊。至4月,軍區下轄4縱隊,浙東縱隊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二縱隊。縱隊領導人和所轄部隊沒有變動,支隊中周瑞球改任三支隊支隊長,陳偉達改任淞滬支隊政委。
5月,張翼翔從新四軍二師五旅副旅長調任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
7月,經新四軍軍部和蘇浙軍區批准,第三支隊、第四支隊、第五支隊組成浙東遊擊縱隊第一旅,縱隊副司令張翼翔兼任旅長,謝忠良任參謀長。反正的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五縱隊改編為浙東遊擊縱隊第二旅,縱隊副司令張俊升兼任旅長,王仲良任政委,朱人俊為政治部主任。期間,支隊領導也有變動。第三支隊支隊長蔡群帆,政委鍾發宗;第四支隊支隊長程業棠,政委林達;金蕭支隊支隊長彭林,政委楊思一(中共金蕭地委書記兼任)。
北撤前,浙東縱隊下轄第一旅、第二旅、金蕭支隊、淞滬支隊,及余上特務營、三北獨立營、海防大隊、警衛大隊和軍政幹校。部隊北撤時縱隊和浙東黨政幹部共15000餘人。
4、1945年11月後,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及後續變化
1945年11月,浙東部隊北撤至江蘇漣水休整、整編,根據張雲逸副軍長宣布的中央軍委命令,浙東部隊(除第二旅改編為新四軍獨立第一旅,海防大隊改編為華中海防縱隊第二大隊,政治部、後勤部等單位人員另行分配外)整編為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下轄第七、第八、第九3個團及旅屬教導營、特務營、偵察連、通訊連、炮兵連等,全旅8500餘人。張翼翔任旅長,何克希任政委。
1946年1月,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改稱新四軍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師。新四軍番號正式撤銷。
194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的統一命令,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師改編為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二十軍六十師,下轄一七八、一七九、一八〇3個團。
林峰
在我編寫《慈谿英烈志》的這幾年裡,接觸到大量浙東新四軍的史料,這支部隊的番號變化足以見證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浙東到山東、從抗日戰場到解放戰場的發展歷史。今天,我將浙東新四軍使用過番號分段整理出來,和大家重溫這段難忘的歲月。
1、1942年8月前,宗德三大、五支四大、暫三縱
宗德三大 1941年5月10日,浦委派姜文光、朱人俠率浦東先遣部隊50多人到達浙東,貫徹灰色隱蔽的方針,不亮新四軍的番號,也不用國民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五支隊的番號,而接受國民黨餘姚“宗德公署”的“宗德指揮部三大隊”的番號,姜文光任大隊長。9月編入暫三縱第三大隊,同時使用宗德三大番號。10月,宗德三大在橫河與日軍血戰後,該部結束了與“宗德公署”的關係,宗德三大的番號也不再使用。
五支四大 前身是南匯縣抗日自衛總團第二大隊,1940年9月擴編為淞滬五支隊,是新四軍江抗(後為第六師)領導下的浦東地區地方主力部隊。遵循灰色隱蔽的方針,外稱國民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同年10月,南匯縣偽十三師六團400餘人攜槍反正,編入淞滬五支隊第四大隊(簡稱五支四大)。1941年6月,浦委委員、軍事部長蔡群帆和五支四大二中隊隊長林有璋,率五支一大一中隊和五支四大二中隊一部共130多人,由浦東南渡杭州灣,相公殿登入後,部隊仍沿用五支四大番號。
暫三縱 1941年9月18日,浦委委員朱人俊等率秘密控制的五十團第二、第三營各一部及該團第二期乾訓隊共350多人到達浙東,對外番號是國民黨“魯蘇戰區淞滬游擊隊暫編第三縱隊”(簡稱暫三縱),朱人俊任司令。暫三縱下設特務大隊,大隊長方曉;第一大隊(同時使用“魯蘇戰區海上游擊指揮部第二支隊第一大隊”的番號),大隊長朱人俠;第二大隊,大隊長黃明;第三大隊(同時使用宗德三大的番號),大隊長姜文光;第五大隊,大隊長蔡葵。
而後到達浙東的浦東部隊,均編入五支四大和暫三縱。浙東新四軍沿用這二支部隊番號至1942年8月。
1942年5月,五支四大殲滅國民黨慈谿縣國民兵團第四大隊於慈北宓家埭,將被俘人員及其殘部收編為新國民兵團,由周迪道任大隊長。
同年6月,五支四大新四中、暫三縱二大隊和朱之光的獨立大隊,組建成南進支隊(代號“達誼部隊”),蔡群帆任大隊長兼政委,對外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第三支隊第二大隊”番號。
2、1942年8月至1944年1月,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
1942年8月,華中局批准何克希、張文碧、劉享雲、連柏生四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何克希任書記,統一領導浙東部隊。中旬,在鳴鶴場成立司令部。為繼續灰色隱蔽,仍沒亮出新四軍旗號,而用了“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的番號。何克希(化名何靜)任司令,譚啟龍(化名胡志萍)任政委。司令部成立後,部隊統一整編,將南進支隊改編為第三支隊,支隊長林達,政委蔡群帆;將暫三縱大部改編為第四支隊,支隊長吳建功,政委呂炳奎;將淞滬五支隊一大隊改編為第五支隊,支隊長連柏生(兼),參謀長張席珍;將淞滬五支隊五大隊改編為司令部特務大隊,大隊長周振庭;將五支四大第三中隊改編為海防中隊;將暫三縱特務大隊等改編為司令部警衛中隊;新國民兵團的番號不變;保留教導隊。此後,部隊雖有多次調整,其番號沿用至1944年1月。
3、1944年1月至1945年11月,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
1944年1月5日,遵照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浙東部隊在姚南橫坎頭正式公布和接受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的番號,結束了長期的灰色隱蔽。縱隊司令何克希,政委譚啟龍。下轄第三支隊,支隊長余龍貴,政委林達;第五支隊,支隊長王勝,政委邱相田;金蕭支隊,支隊長蔡群帆,政委楊思一;浦東支隊(後稱淞滬支隊),支隊長朱亞民,政委姜傑;三北自衛總隊,總隊長兼政委王仲良,參謀長張席珍;南山自衛總隊,總隊長羅白樺,政委劉清揚;另有直屬教導大隊、海防大隊和警衛大隊。
1945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譚震林任政委(未到任);統一指揮蘇南、浙東部隊。至4月,軍區下轄4縱隊,浙東縱隊為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二縱隊。縱隊領導人和所轄部隊沒有變動,支隊中周瑞球改任三支隊支隊長,陳偉達改任淞滬支隊政委。
5月,張翼翔從新四軍二師五旅副旅長調任蘇浙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
7月,經新四軍軍部和蘇浙軍區批准,第三支隊、第四支隊、第五支隊組成浙東遊擊縱隊第一旅,縱隊副司令張翼翔兼任旅長,謝忠良任參謀長。反正的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五縱隊改編為浙東遊擊縱隊第二旅,縱隊副司令張俊升兼任旅長,王仲良任政委,朱人俊為政治部主任。期間,支隊領導也有變動。第三支隊支隊長蔡群帆,政委鍾發宗;第四支隊支隊長程業棠,政委林達;金蕭支隊支隊長彭林,政委楊思一(中共金蕭地委書記兼任)。
北撤前,浙東縱隊下轄第一旅、第二旅、金蕭支隊、淞滬支隊,及余上特務營、三北獨立營、海防大隊、警衛大隊和軍政幹校。部隊北撤時縱隊和浙東黨政幹部共15000餘人。
4、1945年11月後,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及後續變化
1945年11月,浙東部隊北撤至江蘇漣水休整、整編,根據張雲逸副軍長宣布的中央軍委命令,浙東部隊(除第二旅改編為新四軍獨立第一旅,海防大隊改編為華中海防縱隊第二大隊,政治部、後勤部等單位人員另行分配外)整編為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下轄第七、第八、第九3個團及旅屬教導營、特務營、偵察連、通訊連、炮兵連等,全旅8500餘人。張翼翔任旅長,何克希任政委。
1946年1月,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改稱新四軍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旅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師。新四軍番號正式撤銷。
1949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的統一命令,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師改編為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二十軍六十師,下轄一七八、一七九、一八〇3個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