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脫制度

斡脫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於1260登上汗位後,以“祖述變通”為治國方針,就是汲取前代中原王朝制度要以保留一些蒙古舊制為前提。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因為牽涉到貴族特權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被保存下來,投下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背景

元世祖忽必烈於1260登上汗位後,以“祖述變通”為治國方針,就是汲取前代中原王朝制度要以保留一些蒙古舊制為前提。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因為牽涉到貴族特權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被保存下來,投下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斡脫制度的含義

斡脫,指蒙古統治者經營商業和高利貸的西域商人。他們所放錢債利息很高,息轉為本,又復生息,時稱“羊羔息”。元朝時政府為皇室、諸王的斡脫單立戶籍,並設立斡脫所、斡脫總管府等機構掌管有關事務,使斡脫的特權商業活動有了制度保障,這就是斡脫制度。

斡脫制度的影響

斡脫經商通常持有聖旨,可使用驛站鋪馬,官給飲食,貨物可以減免稅,或者攜帶武器,或者有官軍護衛。他們還往往假公濟私,夾帶私人資金運營牟利。斡脫所到之處,許多人傾家蕩產,對於整個元朝的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