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繽紛

文苑繽紛

一九八。 書,未必是讀的 一百字的妙文

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2011-01-01 版次:1 頁數:492
字數:355.00千字 印刷時間:2011-01-01 開本:32開
印次:1 裝幀:平裝 原價:¥32.00
ISBN:9787511707024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羅孚

內容簡介

羅孚先生所著《絲韋隨筆》於1997年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出版,內容是作者在1993年至1997年在香港

文苑繽紛文苑繽紛
相關報刊上發表的散文和隨筆。2007年,作者又將他在此後10年間所寫的散文和隨筆匯集,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出版。本書匯集了上述兩部分內容,以《文苑繽紛》名之。

作者簡介

羅孚,原名羅承勛。1921年生於廣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報》,先後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大公報》工作。任香港《新晚報》編輯、總編輯。編輯過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周刊。以絲韋、辛文芷、吳令湄、文絲、柳蘇等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散文、隨筆和文論、詩詞等。著有《香港,香港》、《南鬥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詩話》、《西窗小品》等,編有《聶紺弩詩全編》、《香港的人和事》等。

書摘

江湖煙霧怎相忘?——懷念徐復觀先生
還沒有回到香港,甚至在十年以前,就盤算著回來後要寫一篇懷念徐復觀先生的文章。
徐先生是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在台北病逝的。現在是整整十一年了。我那一年五月一日出了事,還來不及向他表示悼念之情,就失去了寫東西發表東西的自由。當時就想,如果我還能生活在世界上,而且還能重新生活在香港,一定要好好寫一篇紀念文章。此刻四千天已經過去,悼念是太遲了,就讓我來懷念一番吧。
我大約是一九七一年開始認識徐先生的,同時認識的還有牟潤孫先生。
我之所以記得一九七一年這個年份,是因為那年我去過北京,見過章士釗先生,當時他的《柳文指要》新出版,托我帶了二十多部回香港代他送人,我順便就請他多送一部給徐、牟兩位教授。後來徐先生把他的那一部帶去台灣,送給了黃少谷。據我理解,那恐怕含有備查之意,以示在中共統戰面前無他。
而我的接近他,的確是有統戰的用意。說來慚愧,當時我對他是沒有正確認識的。我不是去接近一位學者,更不是去接近一位儒學大師,而是去接近一位為蔣介石主持過聯合情報處的人。說的不好聽,是一位可以稱得上特務頭子的人。在我的心目中,這恐怕是另一個戴笠。後來我漸漸明白根本不是這回事,就深深感到自己的荒唐可笑,不僅是一般的失敬而已。
正是由於這一錯誤的開始,我和他見面時經常談的就是時事,是政治而不是學術。在政治上,我有自傲。在學術上,從來沒有起過師事之的念頭。直到他離開塵世以後,我對他的學術造詣算是略有所知以後,我還是把和他的十年交往,定位在師友之間,還拖著一個平輩的尾巴。
當他最後臥病台北的日子,我曾請徐師母王世高送去一首七律,慰問這位老夫子:
故人憔悴臥江關,望里蓬萊隔海山;
每向東風問訊息,但依南頭祝平安;
論交十載師兼友,閱世百年膽照肝;
一事至今增惆悵,孔林何日拜衣冠?
這裡就還是說的“師兼友”,友未必是我狂放的表現,更是統戰思想的反映:我是來做他的工作的,怎么是他的弟子?以我的不學無術,其實連做門生的資格也並不具備的吧,儘管我並非別無所長。
這就要說說詩最後兩句。我們有約,同回大陸,去曲阜,謁孔林,而時間也定了,就在一九八二年。北京方面已為此做了一些安排,卻因他病發而誤了行程,終成虛願。他臨終的遺囑有不能去孔林是平生大恨的話,那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恨語,中間是包藏了這一段故事的。他當時還約了一位好友,青年黨的某領導人同行。
這在我的統戰工作中,是最後的一個失落。我當然感到遺憾。但更加感到的是長者長逝的傷心。
十年的交往,我們之間的感情在增加,我敬重他的剛直,他的敢言、敢怒、敢罵。脾氣可能不好,風格卻是真好。政治上,他擺明了是反共的,但說由於大陸上沒有別的政治力量可以代替共產黨;他只有寄希望於共產黨的自我完善了。他稱讚周恩來,為周恩來的逝世掉了眼淚,這是憂國憂民之淚,公而忘私之淚。這使他挨了不少罵,也使我對他更為敬重。
不知不覺之中,我們一家都和他們兩位有了往來,而他們的兒女到香港時,也都要和我們家的人見面。兩家好像是世交的樣子。我經常去徐家作客。他因健康關係戒酒,吃飯時我往往是獨酌,彼此都習慣了。
在北京時,我知道台灣出版了《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我要家人設法買了一本帶去給我。當我翻到日記中頗有有關我的記載,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
一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晚駱君請在好世界吃飯,主要為梓琴。我亦陪坐約兩小時。”這裡的“駱君”其實是“羅君”。
同年十二月十四日:“晚間陳芬先生來小坐,語及近與某君事,某君有才而生活不甚正常,故亦影響其心理。陳芬先生贈《敦煌的寶藏》一冊,印製頗佳。”這裡的“陳芬”其實是“承勛”的諧音。
一九八一年一月三日:“中午與世高到藝術中心,原來林風眠先生請客,因為他在杭州當藝專校長時,艾青當了不到一學期的學生。並且是他勸成艾青到巴黎去留學。我們坐了一下,艾青夫婦來了……”這裡沒有寫出的是:代林先生邀請他的是我。
同年二月十一日:“晚約林風眠、盧廣聲、陳芬諸先生在鹿鳴春晚餐。”林風眠是不歡喜一般的應酬的,他請徐,徐請他,屬於少見。
同年三月十六日:“晚陳芬先生全家邀在好世界晚餐。”這很可能是還請春茗。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四日:“中午時羅先生偕其子來,送若(乾)節物。因今日為舊曆除夕。”這一回就直接寫下原來的姓氏了。以前的“駱”和“陳芬”,大約是他故作隱諱吧。
抄摘這些,毫無藉此標榜的意思。沒有這些記載,我是回憶不起這一些如煙的往事的。
他臥病台大醫院時,曾有一首七律傳來,那恐怕是他的絕筆。“……春雨陰陰膏草木,友情默默感時光……莫計平生傷往事,江湖煙霧好相忘。”十一年過去了,我能忘得了么?
徐先生為我,遭受過無端的謾罵,還禍延徐師母。而我也為徐先生挨過諷罵,這卻是可以忘卻的。不能忘卻的是他這“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的形象,越是離開人們越久越發高大的形象,雖然他並不是高大的個子。
一九九三年三月

目錄

卷一 人和書
丹青是燦然的,不朽的——懷念林風眠老人
江湖煙霧怎相忘?——懷念徐復觀先生
千古文章未盡才——懷念楊剛大姐
蕭乾和《大公報》
兩次武俠的因緣
白乾灑處憶蕭銅
小記蕭銅
紺弩端木香港一段緣
徐哥的女兒和文章
郁達夫的詩和香港
關於《知堂回想錄
《知堂回想錄》的回歸
《葉靈鳳卷》前言
“哀莫大於心不死”——《聶紺弩詩全編》後記
香港·文學革命·偉大作品
香港文學初見里程碑——《香港文學大事年表》誌喜
無聲的北上
范曾搖尾吟詩歸
從《廢都》到《墓床
書是生活中的鹽
書,未必是讀的
半山一條文學徑
關於蔡元培的墳
卷二 島居新語
嚴肅的劉以鬯
黃永玉和沈從文夫人
香港陳跡
林風眠裸女風波
黃般若的畫
張大千大畫廬山圖
九十老人周有光
黃慶雲“莫你哀”
廿年一畫慶珠還
青山青史豈相忘
悼虛白齋主人
悼佘雪曼先生
長跑者的長逝
蕭銅的不幸
詩人歐外之逝
“長與物華新”
擅改毛文
如此毛詩!
毛續喬詩
喬冠華的丹心詩心
冒效魯和錢鍾書
范用溫馨的小書
李歐梵奇遇記
柯靈的大著長篇
拍蠅掃蠹一袁殊
蔡元培佚詩笑話
北京裸畫的平反
書法家多少錢一斤?
奇妙的稿酬標準
倒付稿酬
文人下海的鬧劇
《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
查泰萊夫人和柴契爾夫人
看,這《廢都》!
“浪子回頭笑范曾”
何必稱“公”
章亞若墓在桂林
“讓他三尺又何妨”
木棉的故事
容國團,香港的意外
健忘的笑話
世紀末在大陸
要為溥儀修帝陵?
一百字的妙文
《絲韋隨筆》跋
卷三 文苑繽紛
魯迅和毛澤東未解之謎
毛澤東的稿費
葉靈鳳和魯迅的罵戰
葉靈鳳日記談魯迅
曹聚仁的《魯迅評傳
曹聚仁的《魯迅年譜
高旅和聶紺弩
九年辛苦出奇書
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海光文藝》二三事
小思的散文心思
愛水而又不愛“水”的詩人——懷念聽水詩人王辛笛先生
黃蒙田·竹鄉·張大幹
吳其敏的文史小品
楊剛、《文藝》和香港文壇
楊剛之死
憶孫毓棠和幾位老師
香港文學和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革命文學?文學革命?
金庸的治學和辦報
雅俗共賞和雅俗共處
郁風的“三故文章”
喻黔居的《故人故事》
我貶胡蘭成
卷四 島居雜文
北大放逐蔡元培
夏公一封信·巴老一句話
樓適夷老人的鼓勵
悼一丁先生
適夷筆下的魯迅、雪峰和紺弩
碧空樓頭的誇讚
王匡徐復觀一段詩緣
一流人物二流堂
胡喬木為禍聶紺弩?
詩人學者陳夢家四十年祭
文革遺禍禍及巴金《隨想錄》
為荃麟葛琴興哀
“關東奇人”心輕白虎堂
黃宗江是善本奇書
詩人公劉和香港的緣份
想起秦牧和秦似
馬國亮和《良友憶舊
金堯如攬月摩星詞
一位女詩人的遠去
朱光潛小徑和艷紫荊市花
“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
回顧抗戰和國殤
張靈甫的生前死後
張靈甫的遺書和妻兒
中國女嬰和美國父母
到夏威夷看火山
春霧和大佛
五十年來的感慨
“五月風暴”的回憶
“六七暴動”面面觀
人生七十……
八二感言
“書有未曾經我讀”
桂林埋玉
《文苑繽紛》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