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乾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曆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基本信息

傳說之一

民間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民間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圖文成公主進藏圖

有一個傳說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么說的:藏王松贊乾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第一個難題是將100匹小馬放在中間,1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么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餵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

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1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5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蜜蜂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5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皇帝非常高興。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裡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同行賀禮

文成公主進藏同行的賀禮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糧食共有三千八百類,

給西藏的糧食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手工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給西藏的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后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漢藏使者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約623-680),唐朝宗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薰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

松贊乾布

松贊乾布松贊乾布

松贊乾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於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藏區,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38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乾布懼,率部退出党項、白蘭羌等,遣使謝罪,請婚,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進藏史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乾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新唐書》: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松贊乾布)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夸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帝伐遼還,(松贊乾布)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鏇,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高宗即位,擢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弄贊以書詒長孫無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討之。”並獻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

史書記載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是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都是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吐蕃。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乾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mo)、朱蒙、覺蒙(jo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禮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

文成公主進藏圖文成公主進藏圖
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乾布的女人里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關於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謬成分較少的部分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里,都有松贊乾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充滿奇幻荒謬小說劇情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乾布的妻子》,說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實際上,泥婆羅尺尊公主地位比較低。

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乾布退兵謝罪,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擴張,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乾布。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時,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乾布,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休璟陳大慈等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嫁尺帶珠丹(赤德祖贊)。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時,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嫁尺帶珠丹(赤德祖贊),使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松贊乾布去世

永徽元年(650),松贊乾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曆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係。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文成公主逝世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於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裡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民眾絡繹不絕。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民眾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民眾耕作、紡織技術。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簡介

進藏簡介

文成公主進藏簡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乾布和親,密切了唐玉吐蕃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交流。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乾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

(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mo)、朱蒙、覺蒙(jo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禮的女兒。《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乾布的女人里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關於泥婆羅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謬成分較少的部分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里,都有松贊乾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充滿奇幻荒謬小說劇情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乾布的妻子》,說松贊乾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實際上,泥婆羅尺尊公主地位比較低。

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乾布退兵謝罪,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擴張,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乾布。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時,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乾布,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休璟陳大慈等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嫁尺帶珠丹(赤德祖贊)。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時,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嫁尺帶珠丹(赤德祖贊),使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朝簡介

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於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為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它少數民族的交流。

吐蕃歷史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松贊乾布即位為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國王),年僅十三歲,並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討伐叛亂,統一吐蕃。當唐帝國稱霸中原時,松贊乾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公元638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乾布懼,率部退出党項、白蘭羌等,遣使謝罪,請婚,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公元641元,唐太宗同意了松贊乾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為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乾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柏海迎文成公主

松贊乾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乾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新唐書》: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松贊乾布)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夸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帝伐遼還,(松贊乾布)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鏇,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高宗即位,擢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弄贊以書詒長孫無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討之。”並獻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

玉樹之行

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裡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閒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麵、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賬房遺址,把她的足為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裡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建大昭寺

文成公主拉薩建大昭寺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乾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建小昭寺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為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修布達拉宮

松贊乾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乾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乾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乾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乾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唐太宗去世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贊乾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乾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號,並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等人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當發兵赴國征討。」同時,還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求置於唐太宗靈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懷念之情。唐高宗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乾布雄才大略,統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係,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傳說之二

人人皆知

藏族各個地區人人皆知

這則傳說普遍流傳在藏族各個地區,真是人人皆知,個個樂道。傳說講的是:藏王松贊乾布是個英明有為的贊普,他仰慕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又聽說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貞淑美麗的女兒文成公主,便想求娶來做妃子。於是派出聰明能幹的大臣噶爾·東贊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國都長安請婚。不料同時還有波斯、霍爾、格薩和印度等處的使團也來求娶文成公主。各處婚使都希能迎回賢慧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國王的王妃,這使唐太宗非常為難。

文成公主進藏圖文成公主進藏圖

為了做得公平合理,就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於是,展開了一連串比巧鬥智的場面,先給了使臣們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條絲帶,叫他們把柔軟的絲帶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搶先接去,想盡千方百計,可是怎么也穿不過去。這時,噶爾·東贊坐在一棵大樹下想主意,偶然發現一隻大螞蟻,便靈機一動,將一根絲線的一頭系在螞蟻腰上,另一頭繫緊絲帶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邊抹上蜂蜜,把螞蟻放進另一邊,螞蟻聞到蜂蜜的香味,便帶著絲線,曲曲彎彎爬去。爬了一陣絲線忽然不動了,原來螞蟻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吶。噶爾挺著急,忙順著孔眼往裡慢慢吹氣。這時,螞蟻也歇過來了,便藉助吹氣的力量,很順利地從那邊爬出來,由於拉著絲線爬彎彎曲曲的路,特別費勁,所以螞蟻的腰部都給勒得細細的了。噶爾·東贊見螞蟻爬出來,高興極了,趕緊抓住絲線,慢慢拉扯,把絲帶也拉過來,穿在明珠上了。

噶爾勝利了,又開始了第二場比賽。這時,皇帝叫人牽了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馬駒來,讓婚使們分辨出哪匹母馬是哪匹馬駒的母親。各位婚使輪流辨認,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都弄錯了。最後,輪到噶爾·東貸了,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著,在一天之中,只給馬駒料吃,不給它們水喝。第二天,把馬駒放到母馬群中。馬駒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媽媽去吃奶。於是,被噶爾分辨出來了。

第三次比賽是認雞。有一百隻母雞和幾百隻小雞,請婚使們指出哪些小雞是哪只母雞孵的。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難住了,誰也指認不清。噶爾便把雞群趕到廣場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雞一見吃食,就“咯咯”地呼喚小雞來吃,這時大多數小雞都跑到自己媽媽的頸下啄食去了。但是還有一些頑皮的小雞,不聽母雞呼喚,各自東奔西跑地去搶食。於是噶爾一邊學著鷂鷹的叫聲,一邊大聲喊道:“鷂鷹來了!抓小雞了!”雞娃聽見,以為真的。便都急忙鑽到自己媽媽張開的翅膀下藏起來。剎時,廣場上一片寂靜,只見老母雞護衛著各自的小雞,警戒的向四周巡視著,準備抵抗侵襲者。真是一幅奇炒的景象。大家見了,都很佩服噶爾的智慧。

後來,又經過識木、宰羊揉皮飲酒、赴宴找路回店等等比試。也都被噶爾·東贊以超人的智謀獲得勝利。最後,在漢族老大娘的幫助下,從五百個穿著打扮一樣的美女中指認出文成公主,終於完成了迎親使命。文成公主帶著漢族的文明前往西藏,成為歷史上“漢藏聯姻”的佳話。

這則傳說受到藏族人民廣泛的喜愛,後來還被編成藏戲搬上舞台。有的情節還被畫成壁畫,歷史學家也把其中的主要情節寫進自己的歷史著作中。它之所以受到藏族社會各階層的一致喜愛和重視,首先是因為傳說表現了藏族人民十分珍視漢藏兄弟民族團結友愛的感情,並讚揚了對兩族團結的加強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的人物。因為,漢藏兩族的團結,有益於祖國的統一,有益於兩族的交流,特別是有益於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傳說中說:“文成公主出發到西藏來了。她從內地帶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麥和蕎麥五樣糧食的種子;帶了耕牛和奶牛;帶了白的、黑的、紅的、藍的和綠的五種顏色的羊;還有許多內地的鐵匠、木匠、石匠也跟著文成公主一起進藏來了”。在許多藏族史書和藏戲中也說,唐太宗賜給文成公主歷算、經典三百卷,各種手工技藝六十種,能治四百零四種病的藥材,百種驗方、針灸醫術和四種炮製醫藥的方法等。至於漢文史書中則記載得更為確切翔實,就不一一引證了。凡此種種都是符合藏族社會進步的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所以人民在傳說中加以漚歌是很自然的。

應該指出,象傳說中所說的青稞等糧食種子和牛羊等牲畜,在藏族地區是早已有了的。傳說中所以說是文成公主帶去的,是文學上典型集中的一種手法,也曲折地反映了漢族農牧業方面的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藏族的良好影響和作用。它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傳達了人民的心聲。

其次是由於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柳暗花明,引人入勝。幾次智慧比賽,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比賽的內容雖都是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司空見慣的事物,但解決的方法卻是那么新穎奇特,出入意料而又合乎生活邏輯,充滿生活氣息。在這方面,噶爾·東贊這個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勞動人民智慧的集中代表。

關於文成公主的事跡,還有不少民歌長期而廣泛地流傳在藏族人民中,它們產生的年代,目前尚難以考定。因與文成公土的傳說內容相同,所以在章節中一起加以敘述:

公主答應來西藏

“正月十五那一天,

文成公主答應來西藏。

蓮花大壩不用怕,

有百匹善走駿馬來接你。

高山連綿不用怕,

有百頭力大犏牛來接你。

大河條條不用怕,

有百隻黑色皮船來接你。

來到拉薩的“拉通”渡口時,

有百條馬頭木舟來接你。

來到拉薩的“吾吉”灘時,

有百輛雙輪馬年來接你。

來到拉薩的“東孜蘇”時,

有百名英俊青年來接你。

來到“卡阿東”的山角時,

有百名美麗姑娘來接你。

來到布達拉紅宮時,

有百名親信大臣來接你。

今天公主來到西藏,

好像獅子進入大森林,

好像孔雀飛落大平原,

好像不落的太陽升起,

西藏從此幸福又繁榮,

這是漢藏友好的象徵。

祝松贊乾布身體健康,

祝文成公主平安福餒,

祝西藏人民幸福安樂,

今天真是三喜臨門啊!”

這首歌記錄了藏族人民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場面,以高昂的激情歌頌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實,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熱愛和漢藏兩族友好聯姻、團結互助的重視和珍惜心情。歌中接連用了三個“不用怕”和八個“來接你”的排比句子,更把這種感情推向了高峰,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歌中明確地把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提高到是“漢藏友好的象徵”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充分顯示了藏族人民對歷史的正確的理解和判斷。歌中提到的“紅宮”,大家知道紅宮是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時,由第巴桑結嘉錯修建的。所以,可知這首歌產生較晚或者歌雖產生較早,而在流傳中,由後來的傳唱者加入了“紅宮”一詞。

尊敬的公主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帶來手工藝五千種,

打開了西藏工藝

繁榮昌盛的大門。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帶來畜類五千種,

給藏區乳酪的豐產,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主帶來的穀類

“土地肥沃,土地肥沃,

肥沃土地在“白歸雄”,

文成公主帶來的穀類,

撒播了三千八百種。”

公主帶來的門巴

“求神打卦多年,

疾病終不離身,

公主帶來的“門巴”,

治癒我的疾病。”

應該指出:無論是牲畜也好,谷種也好,都是當時藏族生產上已經存在而且有了一定發展的。歌中所說文成公主帶來“畜類五千種”、“穀類三千八百種”,自然不是史實。可以理解為文成公主一行帶來了一些牲畜和穀類的優良品種或不同品種。至於醫藥和手工藝,早已從民間往來傳人藏區。但文成公主入藏時,又大量帶來則是真實的。此外,還流傳著文成公主進藏途中,教藏族民眾安裝和使用水磨的故事;到西藏後,教藏族婦女養蠶紡織的故事;還說拉薩大召寺前的古柳是文成公主親手種的,所以叫公主柳等。

文成公主以一個王族出身的年輕弱女,情願於身歷長途跋涉之艱辛,遠嫁人地生疏的吐蕃,遠離親人和家鄉,為藏漢兩民族的友好團結和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受到藏族人民長久的懷念、真誠的敬愛和熱情的歌頌。

從以上詩歌的藏文格律看,它與吐蕃時期所流行的詩歌的格律是不相同的。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在吐著時期即己開始傳唱,而在後來的流傳中變換了表現形式;一種可能是吐蕃以後產生的。這是民間文學作品的系年問題,沒有可靠的資料,一時尚難斷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