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橋

文德橋

文德橋,位於南京城南夫子廟地帶,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後歷代均有修葺,相傳為李白醉酒撈月之地,後世為以示紀念,在橋旁闢建得月台。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但南京民間有“君子不過文德橋”一說。原是舊時南京夫子廟一帶為科舉重地,每有趕考學子聚集苦讀;對岸則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館之地。文以載德、厚德載物的儒家正統,與及時行樂、紙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相安無事。分隔它們的,只一座文德橋。相傳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時,升至中天的圓月會把它在秦淮河裡的影子一分為二,各投在文德橋的東西兩側。無論從橋的哪側往下看,河裡都只有半枚月亮,稱“文德分月”。

基本信息

橋名釋義

“文德橋”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

歷史淵源

文德橋文德橋
文德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其後顙經翻建,石木互易,明清時發生多次橋欄塌陷事故,尤以光緒三十年(1904)端午節,市民在橋上爭觀龍舟競渡,正當興高采烈之際,橋欄斷裂,橋身傾塌,造成了數百人落水的慘劇。當時大人的啼哭,小把戲的嚎叫,構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慘烈畫面,幾十年後聽耄耆之年老母親聽她前輩們所講的橋塌之事,還令人心有餘悸。相傳幼年的茅以升那年正好生病在家未能去觀看龍舟,後來聽小夥伴們講述其事,便暗下決心修建橋樑。

文革時期,此橋仍是木結構,方可拾階而上,經風吹雨淋,板縫見隙很大,圍欄處欄桿不少已經朽腐,走在上面晃晃悠悠,橋身也只是簡單地油漆了一下,通身渾黑,好象只能走人,推車,稍大型的車輛肯定是不能借道的。

文德分月

歷史上文德橋由於特定的位置和結構,正值日晷子午線上,每年家歷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後,在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此即“文德橋上半邊月”的出處,這一自然奇觀,曾吸引無數遊人前住來此攬。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曾於此夜漫步文德橋,見此奇觀,激情如噴,不禁詠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

民諺

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

傳說農曆十一月十五,月當頂。子夜12時,滿月正好在文德橋正頂上。如果站在文德橋上可以看到橋兩側的河水中各有半個月亮。
南京人在十一月十五這一天,吃過晚飯後,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都到文德橋來看半邊月。橋上擠滿了人,本來搖搖欲墜的橋,經受不了這么多人的壓力。突然聽到“嘩!”的一聲,橋東欄桿塌翻,幾十位觀看月景的人掉入河中。當大家在恐懼驚嚇中還未回過意時,又聽到“轟”的一聲,西面的橋欄桿又飛出去了,賞月的百姓們又一次翻入河中。據說:當天在秦淮河中未救上的男女老少有幾十人。基於此案,人們不相信了文德橋。

“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這個歇後語常常掛在南京人的嘴邊,是南京話的語言魅力。

李白投水撈月

唐代大詩人李白酷愛明月。有一年農曆11月15日的夜晚,他來文德橋附近酒樓飲酒賦詩,只見皓月當空,銀輝瀉地,便趁著酒興上文德橋觀景。突然,他發現月亮掉在水裡,便醉意朦朧地跳下橋去,欣然張開雙臂撈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兩半。從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們都爭相來文德橋觀賞半邊月,萌生著秦淮夜談中許多栩栩如生的佳話。

這個故事在人民民眾中廣為流傳,很多文人墨客和學士名流也因文德橋畔的半邊月慕名而來,曾為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著名詩人聞一多的長篇敘事詩《李白之死》,對李白投水捉月和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詩中寫道:

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

象沐罷的美人在玻璃視窗晾發一般;

於今卻已姍姍移步出來,來到池西,

池波一皺,又惹動了嫻靜的微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